天天看點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很多家長都知道英語閱讀的重要性,但知道并不等于知道怎麼輔導。在這方面,美國很多學校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閱讀指導方案,解決了家長的很多困惑,比如怎麼配置設定閱讀時間、如何比對書的難度、怎麼均衡搭配不同類别的書。光說不練假把式,要鍛煉孩子的閱讀能力,實操才能見效。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東西兒童教育(ID: eastwest_edu)

文丨逃媽   編丨May

大家好,我是逃媽。前幾天跑到家附近新修的圖書館取幾本我預定的書,順便轉了一圈,頗有些感慨。

新圖書館比老的大很多,乍一看像個大倉庫。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科普、科技感都更濃了,正中央一個大大的恐龍骨骼,俯瞰着渺小又好學的人類。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有很多自由閱讀的區域,孩子們可以端坐着讀,也可以和爸爸媽媽躲在這種小篷篷裡讀。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還有一些STEAM區、桌遊區、機器人區等等,讀累了可以小休息一下。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别看照片上人不算多,那可是我認真找了角度的。

我們這個小城總共也就十多萬人口吧,上學日的下午三點左右,本該是把娃從學校一接,奔赴各大課外班的時間,目測至少2%都在這兒了。

站在樓上往下看,看沙發上歪着,地上趴着,台階上坐着,沉浸在書的海洋裡的小朋友們,還有在一旁陪同,要不在對着電腦工作,要不也在讀書的家長們……

突然有種感慨,有什麼“雞娃”,能比讓孩子每天有一大段時間,自由自在地待在書堆敞開閱讀盡情吸收,更高境界呢?

我順着兒童區轉了幾圈,看到很多熟悉的,逃逃小時候也讀過的書。也想起很多他讀國小時,在圖書館、在學校裡的閱讀經曆。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今天就索性和大家聊聊閱讀吧。

話說老美對閱讀真不是一般的重視,而且,“閱讀”還遠不僅僅是“讀”。有蠻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

把一天中最好的時間留給閱讀

記得上國小時,逃逃每天早上7:45開始上課,下午3:00放學,除了美術、音樂、體育等每周一兩次的課程,其他時間大緻是這樣安排的:

上午在國文老師的班上,學習拼寫、文法、閱讀;

下午在數學老師班裡,學數學、科學、計算機等等。

有一次家長會上老師給我分享了更細緻的課堂安排表,我才發現,原來他們從早上一到學校,到9點一刻這頭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全是閱讀。

跟我們通常所想象的“閱讀了解”課不同,在這段時間裡,并不是大家看同一篇文章,然後分析中心思想大意,讨論作者的思路想法什麼的,就是比較純粹的讀,而且,孩子們讀的并不是同一本書。

教室裡張貼着閱讀課的大緻時間安排,其中頂上的兩小塊,Share(互相分享),Mini-lesson(老師講解閱讀方法、政策等),這兩部分的占比都很小。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占大頭的是下面的“Independent Reading”(獨立閱讀)部分。

老師曾經給家長們解釋過這樣安排的原因,即是要利用孩子們早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寶貴時間來安靜閱讀、獨立思考。

雖然每個學校,每個孩子的時間安排不同,我覺得這個思路是完全可以參考的。在孩子自己可控的時間裡,優先把一天當中的“黃金時間”留給閱讀,先把閱讀時間占了,再排其他。

讀什麼書, 大有講究

很多家長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喜歡把書分為Fiction(故事書)和Non-fiction(非故事書)兩類,平時也會注意讓孩子的選書在兩者之間平衡。

但其實這樣的分類還很粗糙,遠遠不夠。

每個學期開始,做閱讀計劃時,老師會給孩子們發一張書的分類卡,分得很細: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比如同樣是Fiction,有Realistic Fiction現實小說,Historical Fiction曆史小說,Traditional Literature傳統文學,Fantasy幻想小說,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說等等;

而同樣是Non-Fiction,有Biography/Autobiography傳記,Memoir自傳,Informational科普資訊類等等。

大家也可以對照着看一看,自測一下孩子平時的閱讀有沒做到“營養均衡”?

Fiction是不是讀了很多校園文學、曆史小說、名著,卻少了科幻小說?

Non-Fiction是不是讀了很多科普,卻忽視了人物傳記、自傳?

逃逃的老師要求孩子們每個類型都要有涉獵,比如這是四年級一個學期的要求: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數了數這就已經有22本了。而且,四年級孩子的書不是那種圖多字少的繪本,教室圖書角的書目測已經有一定的厚度,想想如果每天不安排那麼多時間來閱讀的話,一年下來估計完成不了任務。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前面提到閱讀時間每個孩子讀的書都不相同,那究竟怎麼選書呢?

首先老師會在教室的圖書角裡放上适合孩子們的閱讀水準,并且涵蓋以上所有分類的書籍,并定期更新。

對孩子們來說,除了用我以前分享過的“5 Finger Rule五指選書法”來檢查難度之外,更重要是要切合自己的興趣,但是那麼厚的一本書,怎麼知道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感不感興趣呢?

五指選書法: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翻開書随便讀一頁,

如有1個單詞不認識,說明這本書對你來說太簡單了。

如有2-3個單詞不認識,說明難度剛剛好,正合适。

如有3-4個單詞不認識,說明有點難度,但可以試試看。

如有5個以上的單詞不認識,說明太難了,留着以後來讀。

是以他們的閱讀課裡有個“Share”分享環節,在這個環節裡,每位孩子可以通過分享自己讀過的書,讓其他同學對它有所了解,作為選擇參考,具體怎麼分享,我們馬上來詳細講講。

"閱讀"最終是為了"思考"

“閱讀最終是為了思考”,老師的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為了達到這個目标,閱讀課上老師用各種方法、工具來啟發和幫助孩子們獨立思考。

比如對于故事類的Fiction書籍,孩子們需要使用這樣的Story Map故事圖來整理閱讀思路,記錄這本書的标題、作者,故事發生的場景、主要角色、遇到什麼問題、發生什麼事情,問題最終怎麼解決,結論是什麼等等。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而對于Non-Fiction的非故事書籍,則要用各種各樣的思維導圖、概念圖來整理和分析書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比如用樹形圖來整理整本書的段落提綱;用氣泡圖來分析角色的性格特點;用流程圖來理清事件的發展順序;用Venn韋恩圖來分析事物的異同…..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孩子把自己的閱讀所得記錄、表示出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輕松地和同學、老師交流分享了。

分享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Book Talk,就是準備一小段演講,告訴班上的其他同學這本書好在哪裡,為什麼值得選擇,閱讀後你能收獲什麼,類似我們平時看電影的預告視訊一樣,給你看過的這本書做個廣告,看看有多少同學會為之心動。

另一種是寫,給你的朋友、同學、老師寫一封信,同樣地,告訴他們你正在讀什麼書,感覺怎麼樣,如果覺得好,好在哪裡?是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還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吸引了你,值不值得推薦給别人等等。

比如下面就是逃逃給他老師寫的一封信,大意是他正在讀《The Enemy Above》, 因為朋友Sai強烈推薦給他,說是一個非常悲慘的故事(真是兩位喜歡虐心的小朋友~~), 然後他介紹了書中最重要角色Anton身上發生的故事,解釋了他為什麼喜歡這本書……

沒啥作業,不上課外班,這群“不努力”的孩子,讓我看到雞娃的最高境界

你發現沒有,在這些實踐裡,老師已經把孩子們的“讀”、“說”、“寫”完全拉通了,是一個全方位綜合能力的培養。

記得老師還特别強調過,如果不把閱讀時的想法和思考表達出來,别人是沒法洞察,也沒法幫助孩子深挖提高的,是以,說和寫往往會和讀結合起來,因為要說要寫,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更有動力去多思多想,也更有成就感。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很多美國學校裡能做到的東西,跟他們的師生人數比有很大關系,逃逃讀國小時,班上不到20個孩子,是以老師能讓他們讀不同的書,跟他們一一讨論、或者讓孩子們之間交流讀書後的所思所想。如果換成1 vs 30~40個孩子,也許就很難做到。

這就得靠咱們的家庭教育來補了,隻要各位爸爸媽媽夠給力,借助一些閱讀教輔,效果肯定也不會差。如果大家對這方面感興趣,我下次來多挖挖細節。

逃逃上了中學後功課非常忙,課外活動也多,已經很少有時間去圖書館了。

很懷念那些一天到晚不知幹啥好,就去泡圖書館的美好時光。

也很慶幸,其實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培養,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暢讀群書的,也就國小那幾年。到了後面,各科學習緊張起來後,多少有些指哪打哪,考啥讀啥的“功利”因素在。

是以呀,有國小娃的家人們,如果想“雞”,就多“雞”閱讀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