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早戀,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性引導,将戀愛動力轉化為學習動力

孩子早戀,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性引導,将戀愛動力轉化為學習動力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尤其國中、高中階段的關鍵時期,很多父母格外擔心孩子“早戀”。

就算年輕一代的父母對這方面的态度比較開放,能夠接受孩子在大學前談戀愛,可當孩子因為戀愛挫折而出現情緒波動時,家長還是會忍不住擔憂。

雖然說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産生情愫,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也意味着孩子的性心理發育正常,值得慶賀。

可是,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心理尚未能完全獨立,抗壓能力仍較弱,又承受着較大的學業壓力,如果這時他們在早戀中遭受情感創傷的話,很容易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如果再疊加了成長過程中的其它不良心理因素,孩子罹患抑郁症、雙相障礙的風險會很高。我們在臨床中就遇到過不少這種例子。

是以,如果孩子出現早戀現象,父母要懂得科學、有效地應對,引導孩子心身健康地度過青春期。我們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為父母們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01、孩子“早戀”,父母知道背後真正的原因嗎?

首先,父母要理性看待“早戀”這個問題,要了解孩子“早戀”背後的真正原因。某種程度上,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有戀愛的沖動,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第一,在數字星球時代,大部分青少年從小接受的資訊廣泛,心理年齡會更加成熟。

人的年齡可以分為4種:實體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及社會年齡。實體年齡指的是個體出生到如今的年限,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年齡。

生理年齡主要指身體機能的健康狀态,不少人通過運動、健康飲食等等實作了“逆生長”。比如已過8旬的鐘南山院士堅持鍛煉及健康飲食,其生理年齡可能才50~60歲左右。

心理年齡是指一個人的性格、内心世界的成熟度和活躍度。

社會年齡是指一個人社會行為的成熟程度。

而在60後、70後這一代人的青春期階段,社會上的資訊閉塞,關于情感、性方面的資訊較少,大家都比較單純、保守。再加上物質條件匮乏,人們學習之餘,還要幫父母幹農活、做家務。相對來說,這一代人“早戀”的心理需求更小,也更加難實作。

在那時候,别說早戀了,就連成年後正常談戀愛,兩人在大街上摟抱一下,很可能也會被說傷風敗俗。

但如今的孩子是數字星球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涉獵廣泛,從小就懂得了很多知識,甚至過早接觸到情感、性方面的資訊,這促使他們更早萌發對性的好奇,心理年齡也比較“早熟”。現在社交媒體這麼發達,他們與同學、朋友之間的交流更多、更便捷。

是以,兩代人的成長背景不同,對于“早戀”的态度也會截然不同。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早戀”,不能從道德高度上去批評孩子“叛逆”,更不能拿孩子跟自己青少年時期作對比。

而且,究竟多少歲算“早戀”?多少歲談戀愛才合适?幾乎沒有現代國家對此作出過清晰的規定。即使對于更加正式的“法定結婚年齡”,每個國家也是不統一的。

孩子早戀,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性引導,将戀愛動力轉化為學習動力

圖檔來源于網絡

比如,大陸男性的法定結婚年齡為22周歲,女性為20周歲。而英國的法定結婚年齡為16歲;俄羅斯的法定結婚年齡為14歲。

是以,孩子到底什麼時候談戀愛是“早戀”,什麼時候談就不是?這本來就沒有統一、固定的标準,而是取決于孩子的身體、心理發育,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對此的态度。

是以,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想談戀愛,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應是以批評、斥責他們,這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與厭惡,破壞親子關系。

第二,孩子出現所謂的“早戀”,父母要學會根據具體情況了解背後的心理根源。

雖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想談戀愛,這并非不正常,父母可以予以了解。但大部分孩子都會意識到這時不是談戀愛的好時機,他們更願意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不會出現早戀行為。即使對異性有好感,但也不會特别強烈。

那為什麼小部分孩子會忍不住早戀?他們和其他同齡人有什麼不同?

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是女孩出現“早戀”行為,這很有可能是女孩與父親的親子關系出了問題,最常見的是父親對女兒缺乏真正的陪伴和關愛。女兒小時候非常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但得不到滿足,長大後就很容易過分渴望異性的關注。

這部分女孩一旦遇到心儀的男性,或者有男性對自己比較好,就很容易失去理性,即使遇到“渣男”也不顧一切、飛蛾撲火,父母攔也攔不住。我們臨床心理幹預中就接診過這樣的女孩。

用現在網絡上的話來說,這部分女孩屬于“戀愛腦”,如果遇到重度渣男,很容易發生悲劇。如果父母發現女兒屬于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重視。

今天有一則資訊,稱3年前的“北大女生包麗自殺,男友涉虐待一案”将在後天(6月7日)宣判。包麗雖然智商高,成績和個人能力都非常優秀,卻被比自己高一級的男友實施PUA,最後自殺身亡!

這說明她在戀愛這個問題上是缺乏理性的、幼稚的,相關的知識非常缺乏。她很有可能是“重度戀愛腦”,她跟她父親的親子關系可能存在很大問題。

如果女孩喜歡的是同性,那父母更應該深刻地自我檢討,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批評孩子、反對孩子。

父母要意識到,很多同志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繼發的,最常見是因為遭受過異性帶來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比如有的父親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對女兒非常嚴厲,無意中采取語言暴力,甚至又打又罵。

長期下來,父親對女兒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不是一點點,而是非常大。女兒對父親感到厭惡、排斥,最後就有可能泛化為對所有男性都感到排斥,不想與異性親近。再加上現在很多青少年受到西方“LGBTQ+”文化的影響,他們并不排斥同志,就有可能真的發展為同志者。

我們在臨床中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女孩。有一個青少年甚至已經有過同志經曆了,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複技術(TPMIH)找到了她背後的心理根源,并予以修複,她後來找了一名男朋友,戀愛很幸福。

那如果反過來,男孩過早談戀愛,那家長要有意識地反思母親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是否出了問題。比如母親是否對孩子的陪伴少,又或者性格是否太過強勢了,總是把自己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未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等等。

如果親子關系本來就不好,父母更不能再一味制止孩子談戀愛了,反而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男孩喜歡的是異性,性取向符合主流,父母不僅要了解,而且真的值得慶賀。如果孩子一定要談戀愛,父母還可以借此機會引導兒子學會保護、尊重、包容女友,增強作為男性的責任感。

可是,如果兒子喜歡的是同性,父母需要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感情中扮演的是“0”的角色,還是“1”的角色。

“0”的角色是指偏向女性化的角色,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顧、愛護,這有可能說明孩子比較缺乏安全感,父親有可能長期缺位。父親要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多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學習父親身上的勇敢、堅強以及剛毅的性格特質。

“1”的角色是偏向男性化的角色,在戀愛關系中傾向于扮演更強的、照顧他人的角色。這有可能是母親對兒子造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較多,兒子對母親的大量負性情緒泛化到其他異性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排斥異性。

02、科學引導,将孩子的戀愛動力轉化為學習動力

在整體上,父母、老師們都不太贊成孩子在國小、中學階段早戀。他們還沒有很好的自控力、抗壓能力,還沒法承擔談戀愛所帶來的責任。

再加上過來人都知道,國小、中學階段談的戀愛,很難開花結果。因為孩子在18周歲之前,他們的三觀不穩定,處于快速變化的階段,喜歡一個人很快,但不喜歡一個人,也可以很快。

如果雙方都很理性,和平分手,那最好不過。可如果兩人頻繁發生沖突,情緒經常波動,這肯定會影響到學習。而學習,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是以,對于“早戀”這個問題,如果孩子沒有要談的強烈意願,那當然是最讓人省心的。如果父母想實作這一點,從孩子出生起,就要有意識地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的情感訴求在家庭中得到滿足了,對友情、愛情的渴求自然就會降低。

但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經談戀愛了,父母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應對,這會對孩子造成更多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甚至令孩子罹患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礙。

而且,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制止,孩子很可能會轉化為“地下戀情”,偷偷談戀愛,遇到什麼問題父母也看不見,更沒法引導。孩子更容易因為談戀愛而影響學習,甚至可能偷嘗禁果,闖下大禍。

是以,對于孩子“早戀”問題,父母應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在有的情況下,父母甚至可以将孩子談戀愛的動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孩子體會到優秀成績帶來的成就感。

孩子早戀,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性引導,将戀愛動力轉化為學習動力

圖檔來源于網絡

我們接診過的一個青少年患者,他因吸食冰毒成瘾休學了1年多。他實作戒毒後,父母希望他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但他不太情願。父母很着急,請求我勸勸孩子。

我跟這孩子深入交流後發現,他本來就不愛學習,更沒有信心在複學後追上學習進度。他唯一想回學校走走的原因,是因為班上有一名他心儀的女生,他很想見見她,甚至跟她談戀愛。但他覺得父母不會同意他談戀愛的,那就索性不回校了。

我抓住這一點,引導他父母同意孩子跟女生交往,因為這是孩子複學的唯一動力了。最後父母同意了,這孩子也很開心。

于是,我還引導他意識到,如果想把心儀的女生追到手,除了人品要好,不再誤入歧途之外,學習成績也不能太差。是以,他對女孩展開追求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努力學習,展現自己的能力。

為了助他一臂之力,我還利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幫助他建立相對高效的學習狀态。讓他在學習時不會那麼煩躁,更加容易專注。

很快,這孩子複學了,還真的跟心儀女孩在一起了,學習成績還進步得非常快,同學很驚訝,一度以為他作弊,老師也經常給予他認可。

這孩子在成績進步中獲得的成就感,慢慢超越了談戀愛的喜悅感。複學1年後,他覺得自己跟這名女生合不來,主動提出了分手。但他沒有是以失去學習動力,反而将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到學習中。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引導得當,戀愛的動力确實能夠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父母可以先認可孩子想談戀愛的想法,想一個孩子能夠接受的切入點,引導孩子為了這段戀情而努力,以後兩人才能更好、更長久地在一起。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我們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幹預,快速地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父母要學習關于高效學習的知識,并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慢慢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争取做到“戀愛”、學習兩不誤,甚至讓學習帶來的成就感更加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