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範志輝
今年以來,國内演出市場進入了一種“過熱”的狀态,其中以音樂節最為突出。
資料顯示,僅在五一期間,就有42場音樂節在各地上演。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資料,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15.19億元,同比增長962.2%,其中42.53%都來自大型音樂節和演唱會。

但火熱的另一面,則是放冷焰、沖圍欄、黃牛舉報等亂象,以及舞台音響減配、藝人演出遲到、交通飲食服務不足等問題的頻頻爆出。也有資料顯示,在疫情之前,音樂節“一年遊”占到半壁江山,消失率從40%到50%,逐年呈現出增長的趨勢。
“一熱一冷”的背後,關于音樂節如何才能長久、IP化的問題确實值得行業思考。畢竟,一個行業的真正發展,靠的不是一擁而上的資本擴張,更是紮根于産業的熱愛與堅持。
一個音樂節如何才能存活8年?
上周五的2023第八屆音樂産業高端論壇上,摩登天空創始人、草莓音樂節沈黎晖,北京迷笛音樂校長、迷笛音樂節創始人張帆,張北音樂節、MTA天漠音樂節的創始人李宏傑,街聲公司總裁、簡單生活節創始人賈敏恕等音樂節領域的老炮就中國音樂節如何持續發展展開了對談,其中不乏許多有建樹性的觀點。
比如沈黎晖提到,盡管現在音樂節有些内卷,但還是要把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作為差異化,要有自己的出發點;張帆則認為,全國有3000多個縣,每個城市其實都應該有音樂節,背後吸引人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李宏傑提到,不管這個外面做音樂節的人再多,還是要堅定守住自己的初心,也要去做更多的創新;賈敏恕從簡單生活節從台北到上海的擴張,提出音樂節紮根某個城市,尋求在地化發展。
雖然音樂節市場表面火熱,但現實很殘酷,甚至說不出幾個新生音樂節的品牌。就中國音樂節難以品牌化的現象,李宏傑曾對音樂先聲表示,“一說品牌肯定是跟曆史有關,跟時間有關系,但真正叫品牌的音樂節,可能沒超過兩隻手。大概梳理一下,你說中國超過3年曆史的音樂節有幾個?5年的有幾個?8年的有幾個,10年的有幾個?”
事實也如此,雖然當下的音樂節市場看起來很繁榮,但是真正能夠熬得住的、能撐下來的确實并不多。要想辦一個不“一年遊”、有品牌的音樂節,很多方面都是考驗,比如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團隊、穩定的場地合作夥伴,是否這能夠實作良性營運等。
對于當下音樂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李宏傑也直言,“音樂節它其實是現場音樂裡邊最複雜的形式,它不像做演唱會,搭個舞台、三個小時、演完就走。這三四天裡邊,其實所有人的吃喝拉撒、生活娛樂都在這裡,是以其實沒那麼容易。”
如果從2000年的第一屆迷笛音樂節算起,中國的音樂節發展不過23年。而作為行業老兵,李宏傑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音樂節從0到1的發展。
2007年,李宏傑開始真正投身音樂節現場演出制作,先是為迷笛音樂節做了一個嘻哈舞台,專門演 Hip-Hop;同一年,還為第一屆摩登天空音樂節做了Rock Girl和 Hip-Hop Reggae兩個舞台。
經過兩年實操後,李宏傑和雜志社不到20個人在2009年創辦了首屆張北音樂節,這個貧困縣生長出來的搖滾音樂節也成為後來各地學習“音樂節+文旅”模式繞不過去的标杆案例。
但與此同時,音樂節本身也随着市場的深入面臨更新疊代。用李宏傑的話來說,以張北音樂節為代表的1.0階段,重點在演出陣容上,各方面的體驗沒有那麼多精細化的營運;而以MTA天漠音樂節為代表的2.0階段,給樂迷的體驗是更綜合的,可以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
确實,作為一個常年混迹音樂節的重度愛好者,MTA天漠音樂節确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置身于沙漠之中的獨特地理環境,主打音樂(Music)、科技(Technology)與藝術(Art)的概念融合,還有登上Mustafar、Naboo、Supernova三個星球概念舞台的藝術家們,以及蛇谷、星際戀人、太空人、火烈鳥等精妙震撼的藝術裝置,哪怕放在國内三四百個音樂節裡,都能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和辨識度。
簡單來說,在MTA天漠音樂節,你不止可以聽到從techno到Hip Hop、R&B、Jazz、RockMusic各種風格的音樂,還能感受到來自科技的思想碰撞、藝術的天馬行空,沉浸在一種超現實的多重體驗裡。
李宏傑提到,2013年左右,他開始思考怎麼做一個跟張北音樂節不同的2.0産品,于是去西南偏南、科切拉等國際音樂節考察,開始研究火人節,是以才有了MTA天漠音樂節。他曾經這麼比喻:MTA是西南偏南在火人節的場地上遇見了科切拉。
如今,MTA天漠音樂節作為當年的“音樂節新物種”,也已經行至第8年。
據了解,基于對音樂品質的把控和追求、同頻的理念共鳴,今年MTA天漠音樂節和蝦米音樂娛樂達成了戰略合作,相信會為2023MTA天漠音樂節的燥熱再添一把火。同時,本次音樂節的聯合出品方還有「為聽世界」音樂廠牌,其以“做音樂人的伯樂”作為廠牌理念,緻力于獨立音樂事業發展,音樂人孵化、打造優質演出現場與演出IP,對于即将登上Supernova舞台的年輕新人也是一個好機會。
可以看到,這8年并不容易,但李宏傑更期待它的未來,“MTA就像一個小孩,希望能用自己在音樂、科技、藝術這三個領域的審美和品位,去獲得更多有同好的年輕人的共鳴,影響更多人。”
能在世界版圖上代表中國的音樂節在哪?
1969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阿姆斯特朗邁出了曆史性的一小步,在人類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另一個是四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在伍德斯托克舉起了“和平與音樂”的大旗,與50萬嬉皮士共同創造了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曆史瞬間。
時過境遷,當 年籌辦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Joel Rosenman、John Roberts、Michael Lang、Artie Kornfeld先後離世,現在的年輕人也不再反叛和憤怒。張帆認為,伍德斯托克的泥漿不複存在了,但它自由、平等、博愛的基因會得到傳承。
如果說伍德斯托克是音樂節的鼻祖,如今這一文化早已在世界各地紮根。目前,在音樂節文化發達的國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音樂節,日本有Fuji Rock、美國有Coachella、英國有Glastonbury,那麼,我們也想追問,國内現在音樂節這麼紮堆内卷,但真正在世界版圖上能夠代表中國的音樂節在哪?
Fuji Rock Festival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能夠代表中國的音樂節應當具備什麼樣的标準?
李宏傑認為,第一要具備全球視野下的國際标準,通過持續舉辦建立自己的品牌标簽,比如除了搖滾樂,日本的Fuji Rock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幹淨的音樂節;第二要建立足夠的品牌影響力,要讓樂迷有不看陣容就買票的信任感,音樂家也會以能上這個音樂節演出為榮。
而從創立之初,MTA天漠音樂節就一直以此為目标。2016年舉辦第一屆時,李宏傑就邀請了伍德斯托克創始人Michael Lang親臨現場,并出席MTA天漠音樂節“科技x音樂”的跨界論壇。
與此同時,MTA天漠音樂節也一直确實在按照李宏傑的高标準在努力。比如自2018年開始,MTA天漠音樂節便邀請到助力Fuji Rock音樂節的環保組織iPledge團隊,引導觀衆進行垃圾分類,想要打造一個“中國最幹淨的音樂節”。同一年,在大麥的支援下,MTA天漠音樂節開始實行更為環保的身份證驗票方式;2019年,更是成為國内首個采用“人臉識别系統”進行驗票的音樂節。
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往MTA天漠音樂節的舞台上,我們還看到了大批首次來到中國音樂節舞台的海外藝人,從Alan Walker到Clean Bandit、Years&Years、Kehlani、Tove Lo、ZHU、Jay Park樸宰範等等,天漠給了很多海外藝人在國内展示的舞台,也給了國内樂迷接觸好音樂的一個出口。
在采訪中,李宏傑提到,“我們一直是用A&R的思路在選年輕的音樂人,Alan Walker、Tizzy T、秘密行動、海朋森、KAFE.HU等這些藝人在變得更知名之前,MTA天漠音樂節都邀請過他們了。”他不無自豪地說道,Alan Walker于2016年來到天漠,那也是他第一次到中國演出,因為這個舞台,他被更多的中國樂迷認知,後面粉絲漲了幾百萬,身價也漲了好幾倍,在網易雲歌曲收聽率也達到了10億級别。
還有一個其他音樂節可能不具備的優勢,就是MTA天漠音樂節獲得懷來政府持續的大力支援,雙方簽約到了2030年。李宏傑說,我們一直努力做正确的事,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希望在天漠15周年的時候,MTA天漠音樂節能夠成為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音樂節。
采訪中,李宏傑也透露,今年公司也會計劃做一些出海項目,預計7月初,在紐約舉辦一場外國藝人為主的MTA子品牌的音樂節;11月,同樣在紐約還将會落地一個名為“有朋自東方來(Friends from the East)”的音樂節,邀請痛仰、萬能青年旅店、康姆士、房東的貓等中國音樂人,後續也将邀請來自南韓、日本、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的音樂人。
此外,為了紀念SAG創始人、著名音響師、混音師、音樂人張博先生,李宏傑也打算從今年開始将Naboo舞台中文名字永久命名為“博”舞台。
說起這個,李宏傑的語氣開始變得沉重,“雖然對外一直沒有這麼說過,但是在我心裡,一直覺得老張他是天漠音樂節的co-founder。是以,盡管他人不在了,我還是希望他能看到我們在成長,我們在進步。這也是他為之努力、奮鬥奉獻過的地方,至少在我們這個音樂節,他應該被永遠記住。”
或許,在MTA天漠音樂節的基因裡,除了Unique、Diverse、Fresh、Real,骨子裡還有Human的底色。它是一個未來感的、包容性的、國際化的音樂節産品,更有着充滿人情味的、普世價值的情感核心,就像當年的伍德斯托克。
結語
音樂節從來不是靠錢就能做好的,背後是專業人士的心血付出和無數細節的堅決執行。
作為一個慢産品,音樂節拼的不是頭部藝人,歸根結底還是體驗和品質。正如李宏傑此前所說,“音樂節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收入就那麼幾塊:門票、贊助、餐飲、周邊産品,我覺得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是音樂節的品牌,但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需要積累。”
從長遠來看,即便拼盤式的音樂節會一直存在,但我們也還是期待,能有更多有國際視野、品牌意識的音樂節能夠湧現出來。畢竟,越來越多不一樣的另類音樂節,才是真正的百花齊放,才能帶來真正的市場繁榮。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