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父母的嘴巴停不下來,孩子的耳朵就聽不進去。

孩子看似無理的反抗、“叛逆”背後,往往是父母給的壓力太大。

作者 | 初桃

昨天,閨蜜來找我訴苦,說9歲的兒子一夜之間進入了“叛逆期”,她很是無助。

閨蜜說,兒子之前都很乖巧,可最近變得特别不聽話:

作業故意不完成啦,睡前故意不刷牙啦,還要去廚房玩火……

當我問到:“那你是怎麼處理的呢?”

閨蜜歎了一口氣說:

“還能怎麼處理?隻能不斷地提醒他呀!”

“可是同樣一件事,我反反複複說了100次了,他還是不聽。”

我笑了,說:這就是原因啊!

原來,閨蜜之前工作比較忙,不怎麼能顧得上兒子。

寫作業也好,刷牙也罷,她都隻提醒一遍就忙自己的事去了,而兒子也會乖乖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最近,閨蜜當起了全職媽媽,時間充裕,她便日日不斷提醒兒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兒子就是從那時開始變得不聽話的。

有研究表明,重複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圖檔來源:網絡

也就是說,當同一件事被重複的次數多了,孩子反而聽不進去了。

但可悲的是,很少家長意識到這點。

他們一心以為,不斷提醒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卻不知,這種“複讀機式”的教育,正在悄無聲息地毀掉孩子。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父母唠叨的背後

藏着的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知乎上有個話題:有哪些時刻讓你對父母特别失望?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當不被父母信任的時候。”

接着,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網友的媽媽是一個特别啰嗦的人,大事小事都愛說很多遍。

小時候每天早上起床,媽媽都要喊兩遍:“記得洗臉!”

每天出門上學前,媽媽都要提醒一句:“記得帶齊作業本。”臨出門,媽媽又會把這話說一遍。

雖都是小事,可在網友看來:“這些話,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網友都郁悶了:

我每天都在洗臉呀!也從來沒有一次落下作業本在家呀?老媽為什麼總是那麼不信任我呢?非要把一件事說上十萬八千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

可很多父母潛意識裡是不相信孩子的:不相信孩子隻聽一遍就會記住;不相信孩子會自覺地完成作業……

是以,他們就企圖用重複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

而不信任的背後,是“家長欲”在作祟。

畫家陳丹青曾說:

“許多家長都有一種“家長欲”,太把孩子當孩子。”

記得有一次去餐廳吃飯,碰見過一家老小。

當5歲的小姑娘起身盛湯時,媽媽在一旁很緊張:“小心點,别灑了,别灑了,要小心,小心啊!”

隔壁桌的我,聽得耳朵要起繭子。

這時,爺爺在一旁說:“孩子知道的。”

沒想到媽媽惱了:“這麼小,哪裡知道?”于是她繼續提醒着女兒要小心。

小姑娘大概是被媽媽弄得太緊張了,原本那碗湯端得好好的,後來不小心打翻在地。

媽媽便沉着臉,開啟了責備模式。

小姑娘出錯,不是因為媽媽提醒得不夠,而是因為媽媽太把她當小孩子。

總覺得小孩子什麼都做不好,于是她不斷提醒;不斷提醒,孩子就更做不好。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很多父母就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惹人嫌的“複讀機”。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複讀機式”的教育

是孩子叛逆的開端

有位育兒專家曾接待過一位媽媽。

媽媽說,自己三年級的兒子脾氣變得特别壞,對什麼事都不滿,媽媽說一句,他可以頂十句。

兒子還把這份壞脾氣延伸到了學校。

常與同學發生争執,前幾日竟然還因為意見不合而打傷了一個孩子。

在“吐槽”過程中,這位媽媽一秒鐘都沒有停下來過,還習慣把同一句話重複好幾次。

專家老師馬上看出了端倪,叫她回家随便錄一段跟兒子的對話,之後再來做咨詢。

沒過幾天,媽媽紅着臉回到了咨詢室,說自己大概知道原因了。

原來,媽媽錄了一段餐桌上的對話。

短短20分鐘的用餐時間内,媽媽把“快點吃,還要寫作業呢!”重複了5次。

錄音的最後,是兒子的咆哮:“你煩不煩啊!都說多少次了!要不要人吃飯了!”

伴随着房門關閉的巨響,錄音戛然而止。

原來,兒子的叛逆是被“逼”出來的。

畢竟,沒有哪個孩子能夠抵擋得住父母語言上的“轟炸”。

兒童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戰鬥-逃跑系統”,指當孩子受到威脅時,他要麼選擇逃跑,要麼選擇戰鬥。

選擇逃跑的孩子,會厭煩父母,處處躲着父母;

而選擇戰鬥的孩子,則會與父母為敵,用最惡劣的行為,抵抗着父母的“轟炸”。

想起國中班上有個男生是出了名的“壞孩子”:他成日逃學,沉溺網吧,燙頭染發,抽煙早戀……

所有校規裡不讓做的事,他都做了。

有一次老師拉他去談話,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一臉挑釁地回答:“因為我爸不讓我這麼做,我就是要氣死他。”

原來,這位男生之前還是個好學生,沒做過出格的事。

可他爸爸卻一直反反複複地提醒他不要違反校規啦,不要早戀啦!

長此以往的重複,在男生的心底堆成了一座山,把他壓得喘不過氣。

最後,他隻能用極端的方式來對抗壓力。

樊登老師說過:“唠叨,會讓孩子知道對也不去做。”

反複提醒,是殺傷力最強的暴力,隻會讓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在叛逆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最有效的教育

不是重複道理,而是了解孩子

相信看到這裡,很多父母都會困惑:“說多了不行,可是不說更不行啊!”

的确如此。

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對孩子不管不顧,任其肆意生長。

可是,到底該怎麼說,才能既不成為讨人嫌的“複讀機”,又能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呢?

以下三個方法,值得家長們借鑒:

1. 堅持“隻說一遍”原則

當父母需要孩子完成一件事時,要堅持“隻說一遍”的原則,并且一定加上一個時限。

比如,當孩子在看電視,而作業沒有完成,父母可以說:“15分鐘後,你就該寫作業了。”

如果孩子到了時間,還沒有乖乖去寫作業,父母可以站在他面前,平和地看着他。

有位教育家說過:

“人類的羞恥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當孩子被父母平和卻沉默地盯着時,他一定會馬上意識到自己該去做什麼了。

即使有些相對淘氣的孩子依舊不去寫作業,父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

因為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孩子,不僅父母很累,還會讓孩子養成不尊重父母言語的習慣。

這個時候,就該讓孩子自己承擔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後果,或是熬夜寫完,或是第二天被老師批評。

隻有體會過了後果的嚴重性,孩子才會真正了解事情的重要性。

2. 用詢問替代指令

之前帶兒子去寵物店看他喜歡的小貓,作為媽媽,我每次都很自然地提醒他:

“不能伸手去摸貓貓哦!”

沒想到這個才3歲多的小屁孩竟然轉過身來怼了我:

“我沒有摸呀!”小臉上還挂着一份委屈。

想起一位育兒朋友曾跟我說過,孩子天生喜歡被關注,因而與孩子溝通時,要盡量用詢問的方式進行。

後來,我再帶兒子去看小貓時,我不再用指令的語氣提醒他小心,而是問:

“媽媽知道,你不會伸手去摸貓貓的,對嗎?”

這次兒子很高興地回答:“對呢!我不會摸的。”

其實很多父母都跟我一樣,總會擔心孩子犯某個錯誤,因而會習慣性地不斷提醒他,可這樣隻會讓孩子感到厭煩。

相反,用詢問的方式替代指令,孩子反而會将規則記得更清楚,也更願意配合父母。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3. 及時認可孩子,讓習慣成自然

當孩子按時做完了一件事,或是遵守了一個規則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認可和表揚。

鄰居家的女兒從小就是一個特别有規矩的小姑娘。

年僅5歲,就養成了每天8點起床,自己穿衣穿鞋,刷牙洗臉,睡前看繪本的習慣。

讓我好生羨慕。

後來跟她媽媽聊天,我才知道了其中秘訣:及時表揚孩子。

小姑娘家裡有一塊小白闆,上面貼滿了小紅花,都是她按時完成任務媽媽獎勵的。

每一次的獎勵,都加強了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就成自然了。

是以想養出一個擁有好習慣的孩子,不一定需要父母在一旁絮絮叨叨。

兒子提前進入“叛逆期”,原因意想不到,90%的父母犯同樣的錯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教育最大的障礙,是父母的嘴巴停不下來,孩子的耳朵聽不進去。

深以為然。

都說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說和做,缺一不可。

可很多父母都敗在“說”上。

唯有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巴,多信任孩子一分,多了解孩子一分,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輕裝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