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文 | 米粒媽

還沒有米粒的時候,我和米粒爸經常滿世界溜達,自駕旅行,品嘗美食。

當然最快樂的,就要數買買買了!

各種小攤、市集上的小東西、工藝品,都是我最愛收集的東西。

成為老母親之後,買買買的天性沒變,隻不過是從捯饬自己,漸漸變成給孩子投資更多。

從前精緻的“都市麗人”也在一場場風沙中,逐漸被塑成了北京的土系老母親。

自己儉省一個包,會想着給孩子報個班,寬慰自己是長線投資了。

後來随着米粒的漸漸長大,逐漸顯露出了“摳男”的本來面目,我有時想添置什麼新物品之前,還是會猶豫一下,因為是實在聽膩了米粒吐槽我。

我覺得,論節儉程度,下面這位媽媽肯定是米粒的“夢中情媽”。

能儉省成這樣子的,我看了隻有一句服。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這位媽媽是日本的一位全職主婦,她與在拉面店當店長的老公一起養育了4個孩子。

大兒子國小3年級,二兒子國小2年級,還有上幼稚園的三女兒和剛剛出生9個月的小兒子,一家6口租住在埼玉縣的一個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

這位媽媽最驚人的能力,就是超級會節省。

為了節省每日的水、電、瓦斯費用,她通常會提前制定好一周的菜單。

花費一天時間,去超市統一采買一次,然後回家處理好食材,一次性做好一周份的料理。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這樣的方法,比起每天買新鮮蔬菜開火做飯,又省時又省力,最重要的是,省錢。

周日的時候,冰箱裡的存貨基本上就見底了,吃什麼,完全取決于冰箱裡還剩下了什麼。

如果實在沒有什麼剩飯剩菜,媽媽會拿出提前冷凍好的飯團,做一頓炒飯。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她們家幾乎從來不喝瓶裝飲料,給孩子們帶的飲品是媽媽用茶包泡成濃縮大麥茶。

每天早上加水稀釋後給孩子們分裝,一次泡好的濃縮茶至少能分裝出5份。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日常天氣晴好的時候,家裡即使光線有點暗,也完全不開燈,因為這樣能節省電費。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家的9歲的老大和8歲的老二已經都戴上眼鏡了。

衣服也是精簡到不行。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全家6口人的衣物加一起一個簡易衣櫥都裝不滿。

每個人每個季節隻有3套衣服,因為媽媽的理念是,衣服隻要夠穿就好,就算有超多的衣服,但身體隻有一個,是以三套衣服已經是夠多的了。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每3個月,媽媽會帶孩子們去外面的餐廳吃一次飯,去的就是爸爸工作的拉面店。

來這裡吃飯不僅僅是為了改善夥食,媽媽也是想讓孩子們看到爸爸辛苦工作養家的樣子,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家裡的生計都是靠爸爸這麼辛苦工作才能維持的。

而這位媽媽如此省吃儉用,其實也是為了給孩子們存出4000萬日元(合200多萬人民币),作為4個孩子的教育基金。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媽媽表示,孩子高中畢業後可能會進入大學或專門學校,等到那個時候,她就會讓孩子們搬出去自己獨立生活。

每個孩子至少需要500萬日元的學費加上500萬日元的獨立生活費,加起來就是1000萬日元,4個孩子就是4000萬日元。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她覺得,如果孩子們一直在家裡住的話,就總是會不自覺地依賴大人的保護,但他們遲早要獨自面對社會。

是以盡量讓孩子們早一些獨立去生活,就可以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即使未來沒有父母的幫襯,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無獨有偶,中國也有一對靠“摳門”紮根北京的夫妻,他們的目标,是給孩子換一套二環裡的學區房。

在此之前,男方已經靠着節儉生活省下的積蓄,首付200多萬買下了一間位于通州區的房子。

買下房子之後,他跑遍了北京便宜的家具市場,精心挑選了商家打折處理的瑕疵品和二手家具,隻花了不到1萬塊錢,就置辦下了全套的基本家具。

他原本想着,等結婚後再按着女主人的意願重新裝修,沒想到,他遇到了一個在“摳門”上志趣相投的妻子。

兩人結婚後,更是樂此不疲地尋找着一切省錢的方法。

買菜時順手帶回的一把香菜,分出一根來栽到花盆裡,6毛錢,從此實作香菜自由。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家裡的蒸鍋是用信用卡積分換的,雞蛋是手機支付軟體裡的農場遊戲兌換到的,面粉也是銀行卡和話費積分換的,蒸饅頭的墊紙也是每天到網購平台簽到攢的紅包兌換的。

也就是說,蒸一鍋饅頭,幾乎可以算是0成本。

廚房裡,經年使用的蒸鍋已經被火燎得發黑,垃圾桶裡,除了爛菜葉和用過的紙巾,再找不出其他的垃圾。

女主人專門有一個備忘錄,上面密密麻麻記了十幾條,全都是在各大平台的簽到順序。

堅持打卡,可以兌換到日常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甚至,還可以轉賣簽到換來的護膚品小樣。

房子裡最多的東西,是一堆用途不一的紙箱。

又長又窄的,放在床邊當做床頭櫃,上面擺滿了插排、台燈和紙尿褲;方正一點的,就用來收納;小一點的就被壓扁碼放好,準備攢夠了數量集中賣給廢品資源回收筒。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餐桌上,擺着一個已經用了7年,都發白了的暖水壺,因為燒水喝比用飲水機買桶裝水喝更劃算。

每個季度的衣服不會超過5套,鞋子隻有春夏秋冬4雙,全靠襪子薄厚調節溫度。除非衣服穿爛,或者非常有必要,才會買新的。

孩子的衣服大多都是别人送的,他們認為“幹淨、暖和就行。小孩兒感覺不到衣服新舊的,很多大人不停給孩子買不必要的東西,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

在這個充滿消費主義誘惑的繁華都市,他們過着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但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夫妻兩個感到憂心忡忡。

他們家在一樓,每到傍晚的時候,小區裡孩子們玩耍、追逐打鬧的聲音會傳到家裡,女主人曾在物業群提出異議:“在家看看書也好啊。”鄰居回說,現在小孩正是玩鬧的年紀。

女主人暗自腹诽,“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得有多強的自控力才能好好學習啊。”

這些都刺激着他們,他們有了新目标——要在北京二環買一套學區房,讓孩子能夠上百年名小,“讓她成為二環胡同裡長大的北京孩子。”

在他們看來,百年名小裡的學生們都很自律,那樣的環境下,女兒也一定會耳濡目染。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米粒媽在《掏空6個錢包500萬,三代六口蝸居帝都40平老破小,圖啥?》這篇文章裡,也寫過兩個相似的家庭。

全家6口人掏空6個錢包,蝸居在城一套40平的老式單元房裡。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在1.5平米的衛生間裡,塞了馬桶、洗手池、淋浴,每天早上一家人輪流“友善”,好不容易輪到自己,洗漱時還不得不低頭哈腰,外公時常會把頭磕破。

3.5平米的衣帽間,要收納六個人的衣服,精緻的外婆隻能把穿衣打扮的愛好丢在一邊,每天壓抑自己住在10平米房間的下鋪,外婆崩潰得幾乎要抑郁了。

另一家三口蝸居在10㎡的老舊平房裡十餘年,最近還生了二胎。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大兒子上國小了,卻跟父母住着上下鋪,上廁所需要去外面的公廁,洗澡也要去公共浴室,寫作業要在院子裡……

如今家裡又添了一個小寶寶,本就迷你的房子更是捉襟見肘。

但,他們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10㎡的老破小,對口學校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史家胡同國小。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500萬40平的西城老破小,大機率也是某牛校的對口片區,其實人家買的不隻是房子,而是學區。

至于眼前的生活值不值,其實見仁見智。

正好前段時間米粒媽看到一個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看了這兩位“奇葩”,我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攢錢,老母親能有多摳門

做了16年“房奴”,把北京朝陽一套不到90平的房子賣了1140萬,回到河北邯鄲過上了“向往的生活”,住着100平的房子,手裡拿着200萬零花,還有600萬定期的收入平攤到每個月足足有2萬塊,在邯鄲生活綽綽有餘。

這一刻,确實是走上了“人生巅峰”。西城40平老破小裡住着的那家人,跟這一對比,确實有點“慘”,不說孩子大人,就說老人那份憋屈,真的是讓人心酸。

就像日本和中國那兩位媽媽一樣,在這個被太多外界紛擾所左右的社會中,要想像她們一樣降低欲望、堅守目标的人真的不多,是以說來說去,還是看你追求的是什麼,以及要不要為孩子拼出半個未來。

至于節衣縮食的人生,和重在體驗的人生,哪一種更幸福?這個問題就自由心證吧。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