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教育好孩子,需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偷聽”是孩子的一大愛好,順應孩子的天性,把教育放在父母閑聊的内容裡,效果奇佳。
作者 | 西瓜媽
偶然間,看到曾仕強教授分享的一個觀點,頗有新意。
他說:
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夫妻聊天,而不是直接教他。
小時候的曾仕強經常調皮、闖禍,但父母很少直截了當地去教育他,也不會抱怨他這裡不好那裡不對,每次闖禍都是父母在那裡閑聊、“扯來扯去”,全然不提他的過錯。
幼時的他對父母的一系列操作經常是一臉懵,後來當了專家,學了很多教育知識,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父母早已通曉了教育的精髓。
在他看來,“偷聽”大人講話,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父母日常的聊天内容,就是孩子效仿和學習的對象。
教育孩子,與其費盡心思地講道理,不如把溝通的對象轉向伴侶,将教育嵌入到日常的夫妻互動中。
因為你們如何說話,怎麼聊天,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聊天現場
就是孩子的第一課堂
作家、中國家文化研究學者康華蘭,曾分享過這樣一段話:
夫妻在家中談話的點點滴滴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記,父母之間對話的内容,決定着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别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你說的每句話,孩子都豎着耳朵在聽,并且會逐漸納入到自己的為人處世裡。
知乎上有個話題:父母是如何潛移默化影響你的?
裡面有一位網友現身說法。
有一次放學回家,偶然間聽到父母的談話。
說是自家的牛肉生意不景氣,遭到同行的擠壓,導緻顧客大量流失。
後來經人打聽,發現是菜市場裡其他幾個商販都在牛肉裡注水,以此降低價格來吸引顧客。
他原以為父母會跟風操作,以次充好,沒想到他們卻說:
“做人要厚道,不能昧良心。你昧了良心,丢了人品,就算現在得了利,路也走不長遠。”
“是啊,咱們還是得踏踏實實地來,做生意永遠是誠信第一。”
後來,周圍菜市場裡的商販換了好幾撥,但自家生意永遠都是最紅火的。
他說爸媽雖不是什麼厲害人物,小時候忙于生計,也很少管他,但平時旁聽父母的聊天内容,就已經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事。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們說什麼,孩子就會習得什麼。
你言而有信,孩子定會誠實待人;
你兩面三刀,孩子也必口蜜腹劍。
就像我一個同僚,表面上熱情似火,和我們每個人都很交好,可相處久了,你就會發現她這個人很假,動不動就添油加醋地在背後說人閑話。
慢慢地,大家都疏遠了她。
後來,她找我幫忙調解,講了自己的經曆。
她說自己可能受父母影響比較大,小時候媽媽在家就經常和爸爸說人“閑話”。
比如,鄰居阿姨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但還是嫁不出去;隔壁大叔在外冠冕堂皇,在家就是個沒地位的“妻管嚴”......
是以,她覺得背後議論别人就是正常的閑聊,沒什麼大不了,因為父母就經常告訴她:“這些話我們私下說就沒事”。
美國教育研究學者貝齊•埃文斯說過:
“當兒童看到成年人在應對問題時,使用的這些不恰當行為,他們會很容易把這些不恰當行為,了解為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行為。”
小孩子是沒有能力厘清是非對錯的,他們隻會學着父母的樣子說話做事。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真誠直率、表裡如一的人,父母就要戒掉說三道四、口無遮攔的毛病。
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人品。
父母聊天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層次
曾在地鐵上看過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正持着手機玩遊戲,突然情緒高漲,爆出了一句粗話,旁邊的爸爸聽到後,上來就是一巴掌:
“媽的,誰叫你講髒話的?”
我聽到後一臉震驚,自己滿嘴污穢,怎麼可能教出講文明的孩子呢?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最具傳播力的那個人,父母平時在家裡張口就是髒話,孩子也一定會被同質化。
你所不在意的那些壞習慣、口頭禅,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都會滲入孩子的血液,長成一顆毒瘤。
親子綜藝《不要小看我》中,有一個名叫雷雷的5歲小男孩,說話也是時不時帶着一些髒字。
有一次,他在教室裡看到有小朋友吵架,本想好心勸阻,但上來卻是一頓破口大罵:
你們五個笨蛋,全部給我滾出去!
當時在場的老師們都被吓壞了,好奇小小年紀的雷雷為什麼一開口就成“髒”?
後來,雷雷交出實情,原來父母在家裡就是這麼說話的。
媽媽解釋說這些隻是插科打诨的玩笑,不是髒話,可兒子卻在他們的影響下說話越來越肆無忌憚。
最後,被冠上了沒有教養的“壞”孩子稱号。
想起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的一句話: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别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他們的耳朵比你想象得更靈敏,模仿力也比你以為得更強。
别覺得你的髒話不是指向孩子,對孩子就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其實他們早就聽進去,并偷用上了。
教育孩子,父母永遠要做那個先行一步的人。
想讓孩子彬彬有禮,父母在日常交流中就要謹言慎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因為你說話的層次,決定着孩子的層次。
如果你動辄抱怨,對話髒字連篇,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成為一個滿嘴卧.槽的街溜子。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善”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位父親曾問她:
李老師,周圍人都說我兒子特别懂事,可我也沒怎麼教育過他,他怎麼就這麼懂事了呢?
李玫瑾則回應道:
這就是“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父母平時的言談舉止表現出來就是善良的、正派的。
教育,有時候不需要直接對準孩子,你們在家閑聊的樣子,就已經定格了他們的人生。
網上看到一對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鑒。
爸爸下班後剛到家,媽媽就告訴他說,兒子動手打了鄰居家的孩子,而且還嘴硬,堅決不承認錯誤。
聽了媽媽的話,爸爸很平靜,洗完手就準備吃飯,吃了一會兒,爸爸便向媽媽使了個眼色,開始了“閑聊”。
爸爸說:
今天我們公司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因為和人打架被開除了,而且還可能被處罰,太慘了!
其實隻是一件小事,好好溝通的話,根本沒什麼,如今這樣好可惜。
媽媽緊接着就附合:
是啊,遇事采取武力是最低級最愚蠢的方式,最後事情沒解決好,還惹一堆大麻煩。
好好說話,以理服人,才是一個有素質的人,也是解決問題、赢得尊重的根本之道。
兒子在一旁靜靜地聽着,好像在思考着什麼。
過了一會,主動說:
“媽媽,你說得對,打架很不文明,而且還會惹下麻煩,吃完飯我就去向鄰居道歉。”
用各種道理,或是打罵來強壓孩子服從,往往效果甚微。
把夫妻間的聊天内容在不經意間轉化成育兒的主題,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隻有順應孩子天性,才能發揮出它的威力。
想讓孩子有品位、有修養,父母平時交流時一定要注意這幾個方面。
1. 聊天時,内容一定要“雅”
正如古人所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父母平時在家聊天的内容粗俗低趣味,孩子又如何能吐露出高雅的内容。
孩子是模仿着父母的樣子在生活的,你想讓孩子談吐優雅、知書達理,那麼你自己就要多讀書。
多關注有價值的内容,多談論有意義的話題,孩子浸泡其中,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2. 對話時,音量一定要“低”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
“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了解,指令而不去溝通,我們都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是溫柔又不失力量的,而不是靠誰嗓門大,誰就有理。
平時在家說話,記得控制好音量。
因為你們說話的分貝會複制到孩子的嘴裡,内化成自己的聲音。
隻有父母改變語氣,降低音量,保持安靜與平和,才能讓孩子在交流中學會溫聲細語。
3. 溝通時,情緒一定要“穩”
一個健康的家庭裡,穩定的情緒是關鍵。
生活瑣事纏身,夫妻雙方有争執很正常,但一定不能撕破臉,大打出手,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就像《别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中說的:
“如果一個家庭敗在了情緒宣洩上,那無論在其他地方赢得多勝利,在孩子内心世界建設這一件事上,都是極大的失敗。”
無論發生什麼,記得溫柔地好好溝通。
父母性情溫和,家庭幸福安甯,孩子才更容易成為一個情緒穩、有溫度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無形勝有形的教育,會比生硬地講道理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
點個贊吧,分享給更多人,一起做會聊天、有智慧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