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看點常言道“養娃費媽”,但比起為孩子的教育操勞,更讓人發愁的是,父母還在操心,孩子先“躺平”了。是學習的選擇太多導緻選擇困難,還是給娃的壓力太大?遇到“躺平”娃,很多父母都會想着激勵孩子動起來。但這樣其實治标不治本,因為問題的本質往往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和自驅力。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果殼童學館 (ID: guokr_kid)

文丨立正媽媽    編輯丨羚羊    編版丨Luna

周末,把娃送進興趣班,幾個相熟的媽媽約着就近喝個下午茶。

剛一坐下,豆豆媽就愁眉苦臉地求助:“咋辦啊?我家這鋼琴班都上了一年了,每次練琴還是雞飛狗跳的。”

衆媽一聽,七嘴八舌開始發表意見:“是不是你要求太高啊?”、“平時是不是課太多,壓力太大啦?”、“娃要是真不喜歡,不然就換一個他喜歡的吧!”

豆豆媽聽罷,重重歎了一口氣:“問題就出在這!他也不是說不喜歡,但就是不想上課、不想練琴,隻想随便彈彈。你物質誘惑,他不在意;你讓他參加比賽,他沒動力;你鼓勵他考級,他沒興趣;一天到晚懶洋洋的,就像個退休小老頭!”

一旁的小雨媽聽完,激動地直拍桌子:“怎麼那麼像我家閨女,一點上進心都沒有。啥興趣愛好都沒有,幹啥都沒動力,問啥都說無所謂!你推一下,她動一下,真是愁死人了!”

可是,“躺平派”不是天生的。每一個看起來“不思進取”的小孩,背後的經曆都沒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

我見過最沒“上進心”的小孩

都有這3個特質

面對一個推不動、說不聽、罵無感的孩子,家長時常一股無名火沖上腦殼,随時想炸裂。

忍不住問天問地:“這娃怎麼自己就沒點上進心呢!”

但其實,每一個被扣上“不上進”帽子的娃,内心都有着難以言說的委屈。

1. 孩子提不起勁,先看看家庭氛圍咋樣

一個父母每天在孩子面前躺平,總是丢孩子自娛自樂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大多對生活也“提不起勁”。

一個父母積極自律,有計劃有幹勁,對自己有一定要求,時常一起學習、互動、出遊的家庭,孩子也很難對自己“毫無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父母身上尋找對生活的認知。家庭的整體氛圍和節奏,勾勒出孩子内心對生活的不同憧憬。

如果家庭環境過于消極與懶散的成長環境,孩子自然覺得生活索然無趣,對什麼都心不在焉,提不起勁。

2. 習慣“被安排”,不願動腦

當代家長對孩子有多上心,就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有多滿。

“早晨起來晨讀古詩,邊吃飯邊聽英語音頻磨耳朵,午飯後看半小時書,放學回家的車上,順便把英語打卡錄了,吃完晚飯上一節直播課,做完作業跳個繩當放松,睡覺還得聽着古詩音頻入睡……”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親愛的小課桌》徐敬凱媽媽将孩子每天的學習安排得密不透風

每天的任務清單一目了然,但活在計劃表裡的孩子卻迷失了自我。習慣了父母追在後面耳提面命,時刻督促,漸漸的就不再願意自己動腦。

心理學大師霍妮(K. Horney)提出了一個詞:“應該之暴虐(tyranny ofshoulds)”。

當生活如同在暴君統治下毫無自由,隻有“應該”和“不應該”,群眾慢慢就會失去自我意志,忽略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最後變得:無欲無求、随波逐流、痛苦迷茫、消極懈怠……

如果父母事事給孩子規定、計劃好,從未曾傾聽過孩子心底的聲音,沒關注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慢慢地,不被看見的孩子,也就“看不見”自己。

如同提線木偶般,失去了動力,也失去了想法。随之被貼上的,就是“不上進”的标簽。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親愛的小課桌》在假期裡被迫寫完了376張試卷的凱凱,面對衆人詢問,卻支支吾吾地說自己“沒名字”

3. 經曆長期打壓,變得“習得性無助”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花了30年時間對上千人進行跟蹤研究,最後發現了一個深藏在父母養育方式中,對孩子成長影響巨大,卻被衆人忽略的重大秘密:

大部分在學習和生活上問題重重的孩子,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一路伴随的挫折感連連,讓他們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悲觀情緒。

塞利格曼把這種表現稱作“習得性無助”——一種因為長期的負面經曆,所形成的錯誤的評價方式。對自身和事件消極評判行為,對現實感到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态。

而這種“習得性無助”的解釋風格形成,跟從小的養育方式有着巨大關系。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地球上的星星》

如果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挫折和打擊,孩子就容易對自身充滿了懷疑,對世界充滿的悲觀,也更容易形成低自尊的人格。久而久之,這種“無助”會變成終身的“心理習慣”,擴散到新的情境中。

“我不行的,我做不到,是以我放棄。”長期對自我的負面解釋,讓孩子慢慢就放棄嘗試,屈服于現狀,變得一蹶不振。

孩子是不思進取嗎?不,他們是放棄自我了。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TED《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

“不上進”孩子的積極養育之道

何為“上進心”?指的是“一種強烈想要變得更好的意願。”

老話說得好:“你不能靠揪拉幫一顆豆苗成長,要給它陽光和雨露”。培養孩子的上進心也是如此。不靠激勵、說教、訓斥,而靠燃起内心的小馬達,讓小種子自發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如何做?這三招積極養育之道,傳授給你。

1. 想要娃積極,家長先做好榜樣

許多人以為學霸的産生,是拿着鞭子的虎媽狼爸一路逼出來的。但安徽省狀元的董吉祥在接受采訪時卻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之後,也不會說什麼,就是在家中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無形之中也就讓我的心靜了下來。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而打破了聯考分數記錄的廣西狀元楊晨煜,身後的那位慈母也曾說過:“我從來不會讓孩子去學習,而我自己拿着手機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的言行裡藏着孩子成長的道路。積極向上的心态,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孩子樹立的學習榜樣,才是助力孩子上進的發動機機芯。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小歡喜》

2. 多放手,給予孩子自主權

在斯坦福大學任教務長近十幾年,帶過20000名新生的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曾在在TED的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一針見血的指出:

清單式的童年,父母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和過度指導,會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TED《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

習慣了被安排的孩子,活不出自己的人生。

一絲不苟的清單式育兒,養出來的是被裁剪了枝葉,死氣沉沉的盆栽,而不是擁有無限生機和可能性的蒼天大樹。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地球上的星星》

比起每天疲于奔波在教育訓練班間,填鴨式的打卡、刷題,盯着孩子完成了多少項任務,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内驅力,才是真正能讓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的關鍵。

放手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擁有更多自主權,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思考、規劃和行動,讓他們在實踐、犯錯中反思和成長。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了不起的媽媽》

比起催促孩子前進,不如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比起無微不至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不如試着多放手,允許他們制定自己的計劃表;

比起時刻擔憂孩子碰壁,不如讓他們自主去探索,在實踐中感受每個夢想的實作,都必須要拼搏進取。

找到自我效能的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期待的“上進心”。正如《心靈奇旅》裡所說的: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但擁有“火花”的孩子一定會閃閃發光。

3. 培養孩子“習得性樂觀”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發揮得淋漓盡緻。”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源丨《了不起的媽媽》

這也是《教出樂觀孩子》提出的培養“習得性樂觀”的三步法——“預防、掌控感與強化”。

通過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有價值”、“表現出色”,來實作“表現滿意”。進而建立對自己行為的認可,對自我認知的認同,營造出面對困境時迎難而上的樂觀心境。

當一個孩子自帶正面積極的情緒,對事物擁有樂觀的解釋風格,對人生擁有自我掌控感,那麼,内心的小宇宙隻會爆發出無限的動力。

這種掌控感,就是“上進心”的重要來源。

中産家庭盛産“躺平娃”?小小年紀就沒有上進心,怎麼辦?

圖檔來源:《北鼻的異想世界》

自父母的愛和信任,是“上進”這顆種子向陽而生的肥沃土壤,是孩子勇往直前的最大底氣。

作者 | 立正媽媽,親子作者,人社部進階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兒童閱讀推廣人。

參考資料

[1]《心理治療基礎》(美)布魯斯E.瓦姆波爾德, 袁小燕 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10.

[2]《教出樂觀的孩子》(美)馬丁·塞利格曼,卡倫·萊維奇,莉薩·傑科克斯,簡·吉勒姆 著, 湛廬文化 出品,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05

[3]《全國68個聯考狀元,家庭教育驚人相似!》 作者:豫知一二, 網易,2020.08.01

[4]《How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 without over-parenting》Julie Lythcott-Haim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