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2023年4月1日,長沙。锺叔河在病床上閱讀。圖/苟昊坤

在2022年度刀鋒圖書獎釋出盛典上,新周刊和推委們把“年度緻敬”給了锺書河先生,頒獎詞這樣寫道:

他是上世紀最傑出的出版家之一。

雖然前半生曆經磨砺,49歲才“半路出家”從事圖書出版,但他厚積薄發,憑借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陸續策劃并出版《走向世界叢書》《曾國藩全集》《周作人散文全集》等大型系列圖書,影響了一代國人。

在他看來,“走向世界”是全世界所有人面臨的共同課題,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人類追求進步的過程,永遠不會結束。

他還是筆耕不辍的學者和散文家,在92歲之齡出版涵蓋他所有著述作品、共320餘萬字的《锺叔河集》,堪稱編輯典範、學者楷模。

93歲的他,如今因病困在鬥室中,雖然身體沖不破禁锢,但他始終保有清醒的頭腦和自由的靈魂。

“我是1931年出生的,今年93歲了,年紀很大了,(我的身份)就是一個退休編輯,就是這麼一個人。”

4月1日,我們去長沙拜訪出版家锺叔河先生,向他轉達2022年度刀鋒圖書獎授予他“年度緻敬”獎項的消息。

他表示“受之有愧”,并如此介紹自己。

2022年度刀鋒圖書獎授予锺叔河“年度緻敬”獎項,出于兩個考慮:第一,《锺叔河集》2022年12月出版,這部共10冊、320餘萬字的文集,是對锺叔河數十年出版寫作生涯的一次全面總結;第二,锺叔河在上世紀80年代主編《走向世界叢書》時提出的“走向世界”觀念,在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雖然網際網路讓世界變平,在很多方面我們與世界同步,但就如锺叔河所言,我們在世界眼光、世界理想和世界知識上仍有不足。

為什麼我們今天仍然要走向世界?對此,锺叔河回答道:“我認為,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人類追求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結束。”

他面向的,是整個廣闊的世界

2021年,锺叔河因中風導緻偏癱。

住院半年後,他回家繼續做康複治療,自此不能自主行動,“我已經被枷鎖鎖在這張床上”。

他甚至自嘲:“我這個人,現在已經死掉大半了。”

但他始終達觀。在《十三邀》第六季談及前半生曆經坎坷、真正的人生從49歲才開始時,他說跟其他人相比,自己“還算是幸運的”。

這次談及行動不便,他再次表示自己是幸運的:“我早就活到了生命的終點,(現在)還能坐起來跟你交流,我認為我已經很幸運了。也沒有任何遺憾了,我已經占了很多便宜。”

雖然身體被困,但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向的,是整個廣闊的世界。

1979年,锺叔河“平反”後進入湖南人民出版社當編輯,立即着手主編《走向世界叢書》。

當時他并沒有出過國,也很少離開湖南,但他通過這套叢書,不僅表達了“走向世界”的重要性,也想象和創造了一個世界。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2008年 嶽麓書社《走向世界叢書》

彼時,他和同僚兼好友朱正經常讨論中國與世界文明同步的問題。

朱正傾向于先解決“為什麼會如此”,锺叔河則認為,“現代中國的根本問題,就是沒有與世界同步,中國脫離了這個軌道,如果與變化的世界同步了,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現代中國的問題,就從現代化程序的源頭即晚清時期去找。

當年第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國人,他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給國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在锺叔河看來,如果能把這些記錄彙集起來,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整體時代氛圍中,同樣能給國人帶來震撼感和新鮮感。

锺叔河計劃出100種。他曾在受訪時談及選取标準:“我們不是隻收我認為先進的人,我們是廣泛地收集當時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實錄。但是有一條,作者必須是自己記錄的親見親聞,寫的是自己的思想。沒有到外國去、坐在中國寫的人不收。”

1980年8月,《走向世界叢書》的第一種《環遊地球新錄》出版,作者是清人李圭。

1880年,時年22歲的康有為正是受其影響,立志向西方學習。

之後,叢書以平均每月一種的速度出版,讀者們很快熟悉了其三桅船标志,并注意到船頭自東向西,寓意“從東方走向世界”。

在《與之言集》中,锺叔河表明出版《走向世界叢書》的緣由:“書雖然算古籍,讀者卻是新人。整理出版古書,應該引導讀者向前看,面對未來而不是面向過去。”

不論是選書,還是親自為每種書撰寫萬字導言,锺叔河都展示了鮮見的胸襟、膽識與現代眼光。

有一個細節:同僚建議他不要給導言署名,因為“沒有這樣的規定”。

他的對策是起“谷及世”(“古籍室”的諧音)、“金又可”(“锺叔河”三字各取半邊)等筆名。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2023年4月1日,長沙。锺叔河的書櫃。圖/彭博文

“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

在接受《十三邀》采訪時,锺叔河說:“我很少講别人講過的話,我也不去講别人要我講的話。我不是有勇氣或有可能去講我所有想講的話,但我絕不講一句我不想講的話。”

他在節目中還談及知識分子的“才、學、識”:“才是才能,學是學問,識是見識。”

三者不能分割,但具體到個人,可以有所側重。

比如教師、學者必須“懂得多一點”,“學”對這些人來說是第一位的。

作家、詩人不必懂那麼多,數學不好、對實體不了解,并不妨礙他們寫出好文章。

至于編輯、記者,最重要的素質是見識——“新聞和出版都不是學問,我也并不認為可以提出來什麼編輯學,這是過高的要求。它是一個職業,并不需要學者,也并不需要很大的才,編輯把他的書印好,記者采訪好、搞好報道,這在社會上來講,他就是個很成功的人了。”

锺叔河自評,“才”60分,“學”六七十分,“識”則是七八十分。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總要對人類、對社會盡職。

“藍筆自娛,朱筆編文”,锺叔河認為,好編輯應該既會編,也會寫。

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

比如他寫自己所住的“念樓”——“念便是廿,念樓便是我住的二十樓。”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2018年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念樓随筆》

友人問他,起名“念樓”是不是為了紀念某個人或某件事。

他先答以“不是”,但轉念一想,自己用了“念”字,也是因為它比“廿”更有意思。

随即,他引經據典,一一解說“念”的含義。

他謙稱自己所寫的文章,“很少純文學的内容,都不是很高的水準”,是以“說不上是作家”。

他的自我定位是“編輯锺叔河”。

锺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時,最為欣賞《郭嵩焘日記》。

在他看來,郭嵩焘是“孤獨的先行者”,他尊敬郭嵩焘,因為郭能夠懷疑自己的傳統,懷疑培養他成為進階士大夫的那種文化,也願意為這種懷疑和思想的超前性付出代價。

這也可以說是锺叔河的人生追求。

是以,他最喜歡法國詩人缪塞那句名言:“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

他的解釋是:“就是說我的腦袋不是很聰明,但我用我的腦袋思考。”

這句話,被印在《锺叔河集》每一冊的扉頁後頁以及藏書票上。

當然,他也深知,“要堅持隻用自己的杯喝水,亦大不容易也”。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1997年10月18日,長沙。锺叔河。/視覺中國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隻能走向世界”

1980年7月,锺叔河為《走向世界叢書》作序時寫道:“今日之中國,已經逐漸以現代的面貌,出現在世界的東方。但是,世界的進步越來越快,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等許多方面還需要不斷地發展和提高;這就必需繼續打開眼界、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命題,在進入21世紀之後依然重要。

2013年,锺叔河在為《走向世界叢書》(續編)作序時重申:“現代人走向世界,首先要使自己成為能接受全球文明、有世界知識、有世界眼光、有世界理想的人。”

雖然人們如今用上了智能手機、坐上了波音飛機,但在世界眼光、世界理想甚至在世界知識的某些方面,他本人(因為不敢稱“我們”)和一個多世紀以前的郭嵩焘、黃遵憲等人,“差距實在不小”,是以“走向世界遠沒有結束,還在艱難地進行”。

此次接受采訪,锺叔河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再談“走向世界”。

在他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一個走向世界的過程:《出埃及記》是走向世界;非洲人,我們人類的老祖宗,他們從非洲走出來,是走向世界;麥哲倫的航海大發現,也是走向世界。

“正是人希望過更好的生活,那就需要廣闊的世界,跟外部需要交流、合作,必須離開最初的居住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人類的文明史,就是走向世界的曆史。”

锺叔河指出,相較而言,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腳步要艱難一些。

中國傳統文化曆史悠久,自成一體,保守性也由此而生。

“一無所有的人不會保守,有東西的人才會保守。本身很強大,就不需要向外頭學什麼東西。”

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面向大海、面向世界。

在中國曆史上,天涯海角一直是最荒涼的地方,明朝鄭和下西洋,也并非有意識地對外開放,而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到了清代,甚至“無許片帆出海”。

在锺叔河看來,中國人走向世界,需要數代人的時間。

“人不能不走向世界,也必然走向世界。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隻能走向世界。(因為)你不能脫離這個世界。這就是我(對于世界)的觀念。”

專訪锺叔河:我沒有任何遺憾了,請你們繼續走向世界

圖源:《十三邀》

“在一個短時間内,如我們願意,我們可以用了光明去照我們路程的周圍的黑暗。正如在古代火炬競走——這在路克勒丢斯(Lucretius)看來,似是一切生活的象征——裡一樣,我們手裡持炬,沿着道路奔向前去,不久就要有人從後而來,追上我們,我們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樣的将那光明固定的炬火遞在他的手内,我們自己就隐沒到黑暗裡去。”這段話出自周作人的《雨天的書》,主編過《周作人散文全集》的锺叔河想必十分熟悉。

相較于被稱為文化界的“傳奇人物”,他也許更願意像周作人所寫,作為一個持炬者,默默耕耘,為年輕人照亮未來的路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