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乳喂養到1歲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母乳喂養到1歲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丨本文作者:萬怡,卓正線上泌乳顧問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兒科學會(AAP)等權威機構,都建議在嬰兒出生後頭 6 個月純母乳喂養,約 6 個月時引入适當的固體食物并繼續母乳喂養,隻要母親和孩子都願意,母乳喂養可以持續到 2 歲甚至更長時間。

但對一部分媽媽而言,不要說 2 歲,母乳喂養到 1 歲以上她們都很難想象。

1 歲以後還有必要母乳喂養嗎?喂那麼久會影響孩子的性别認同嗎?每天需要喂多少次?什麼時候該斷奶呢?

今天來一起了解一下。

1 歲以後還有必要母乳喂養嗎?

大部分媽媽提出這個問題,無非出于對兩方面的擔心:一、母乳在 1 歲以後是否還有營養;二、母乳吃太久會不會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性别認同産生幹擾。

先來說說營養。隻說營養素就太不全面了,實際上母乳能提供該孩子的不僅僅是營養物質,還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質。

現有資訊表明,與産後第一年捐贈的成熟乳庫樣本相比,産後 11 至 17 個月的母乳能提供相同或更高濃度的常量營養素和關鍵生物活性蛋白。

尤其是抗菌作用的物質,諸如乳鐵蛋白,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 A,在産後第二年,它們的濃度明顯高于産後一年内的母乳。

此外,有研究發現,在産後第二年,448 毫升的母乳可以為一個嬰兒提供:

29% 的能源需求

43% 的蛋白質需求

36% 的鈣需求

75% 的維生素 A 需求

76% 的葉酸需求

94% 的維生素 B12 需求

60% 的維生素 C 需求

這并不是說母乳是提供上述營養素的唯一來源,1 歲後的孩子也可以通過均衡飲食獲得足夠的營養。

但母乳不應該「被」沒營養。人類母乳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營養和疾病保護。

喂那麼久,會影響孩子的性别認同嗎?

再來說說性别認同。一部分男孩的媽媽,擔心母乳吃久了會影響孩子的性别認同,或者讓孩子變得“娘娘腔”。

首先,沒有證據證明長時間的母乳喂養會對孩子的性别認同産生影響。對這方面的揣測純屬無中生有。

就算退一萬步講,傳統觀念裡,“娘娘腔”這個詞,其實承載了一種性别活動和行為的刻闆印象。借用美國兒科學會(AAP)的觀點,随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對“女孩做什麼”和“男孩做什麼”的期望已經改變。

最明顯的是,女孩越來越多地追求傳統上被認為是“男性化”的科目,例如力量運動、社會活動。而男性則越來越多地進入美妝、烹饪、育兒等傳統上被認為是“女性化”的領域。

社會已經認識到,對“男性”和“女性”活動和行為的刻闆印象是不準确的,并且限制了兒童的發展。這些活動也不會決定或影響一個人的性别認同。

母乳喂養到1歲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反過來,如果我們的刻闆印象導緻孩子感到羞恥,或者壓抑了他們的天性、才能和真正的自我,這反而對孩子是有害的。

是以,如果有人評論“母乳影響孩子性别認同”,這不僅是毫無依據,也暴露出評論者自身需要接受真正的性教育。

一歲以後的母乳喂養:背奶更自由

我時常對前來咨詢的媽媽說,一歲以後的母乳是“随心功德”。

背後的意思是,從心态上,一歲以後依然可以按需喂養。隻不過,一歲後的母乳雖然能給孩子提供營養,但這時普通食物才是孩子大部分的熱量來源。母乳在這方面的功能,更像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是奶制品的一部分。是以,母乳量沒有一歲以内那麼重要。

當然,母乳絕不是“奶制品”那麼簡單。它能提供的免疫活性物質、與母親的依戀感,是無可替代的。隻不過,我們對母乳量的追求可以不用像 1 歲以内那麼積極了。

尤其對背奶媽媽而言。寶寶 1 歲後,隻要不過敏,寶寶完全可以喝牛奶或者吃其它奶制品。根據大陸最新版膳食指南,1-2 歲兒童,建議奶量約 500ml;2 歲以上建議 300-500ml。隻要保證這個總量,媽媽上班背奶的壓力可以減輕一些。

例如,媽媽完全可以白天不背奶,讓寶寶在家喝牛奶,正常吃飯。晚上回家再親喂母乳,這也是一種延續母乳喂養的方式。

母乳喂養到1歲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還有人擔心1歲後寶寶吃母乳會不會缺鈣?的确,1 歲後,寶寶需要更多的鈣,母乳含鈣量并不算高。但是,母乳鈣的吸收率高,同時,寶寶還會從其它食物中擷取鈣質,例如牛奶及其奶制品,老豆腐、深色綠葉蔬菜、芝麻花生、紫菜等,都是富含鈣的食物。

是以,不管是背奶媽媽,還是全職媽媽,隻要給寶寶提供豐富的固體食物作為主要營養來源,完全可以繼續喂奶。至于喂奶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母乳喂養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是媽媽自己的,奶要怎麼喂,自然也是媽媽說了算。

斷奶:這件事一定會發生

還在喂奶的媽媽時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什麼時候才會斷奶啊。尤其對還在喂夜奶的媽媽,這個感慨出現的頻次尤為高。

媽媽們發出這樣的感慨,一方面是因為哺乳确實要消耗一定的體力成本,另一方面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對于長期哺乳這件事并不友好。

例如,人群中流傳着很多種說法,什麼“XX 個月母乳就沒有營養”、 “大了不好斷奶,小的時候比較好斷”、 “冬天不好斷奶,夏天好斷奶”……等等。這些說法聽起來言之鑿鑿,其實和科學沒有一點關系,反倒會讓正常哺乳的媽媽産生自我懷疑。

實際上,有哺乳就一定會有離乳。離乳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現象,所有動物都有“自然”的斷奶年齡——狗大約 8 周,馬大約是 8-12 個月,等等。目前,根據人類學和生物學的研究,理論上人類自然離乳的年齡大約是 2.5-7 歲。

1. 難道真的會喂到 7 歲才離乳?

請注意,這是一個理論值。在實際執業中,我個人的經驗是大部分孩子的自然離乳年齡在 4、5 歲。這可能和進入托班或幼稚園,以及母親回歸職場有關系。

這僅是我個人的經驗。在真實世界中,關于自然離乳年齡的研究少之又少,也許是因為太少有母嬰能夠達到這個裡程碑了。有研究發現,2013-2014 年中國兒童母乳斷奶時間的中位數僅為 9 個月。我們需要更多的家庭參與進來,才能收集到更确切的參考值。

母乳喂養到1歲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2. 那麼,如何自然離乳呢?

我們容易想到的“自然離乳”,是有一天,孩子主動告訴你:“媽媽,我再也不吃了。”但其實,更多的表現是媽媽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喂過奶了,于是開始回過頭追憶這段特别的時光。

的确,自然離乳是不知不覺發生的,是一個過程。從月子裡一天哺乳 8-12 次,到最後一天哺乳 1-2 次,其實本身就是一個逐漸離乳的過程。就像跑了一場長跑,最後從“吃”突然跨越到“不吃”,隻不過是跑步最後撞線的一瞬間。

我們可以跑得輕松一些,也可以撞線撞得更清晰一些。

如何在自然離乳過程中輕松一點?對 1 歲以上的孩子,試試這些方法:

1. 不主動,不拒絕。

2. 在通常哺乳的時間,給孩子安排其它有趣的活動,例如一些課程或者郊遊。

3. 避免一些習以為常的哺乳習慣,例如坐在平常哺乳的座位,或者穿哺乳服。給孩子減少一些哺乳聯想。

4. 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讓母乳喂養僅僅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5. 明确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設立一定的界限,例如媽媽不想在陌生人很多的環境裡哺乳,或者媽媽現在穿的連衣裙不适合哺乳、需要回家換衣服。

6. 尋求家人的幫助,在典型的哺乳時間分散注意力。

7. 給孩子提供大量的陪伴,幫助他們發展自我安撫的習慣,了解孩子會有适應斷奶的情緒變化。

3. 如何邁出斷奶的最後一步?

有一些媽媽使用引導、商議的方式“勸”孩子離乳。在許多視訊網站上,有的部落客将這些方法宣傳成“一招緻勝”的樣子,但實施起來是否能成功,關鍵還得要看孩子本身是否到達了離乳的階段。

一個做好了離乳準備的孩子可能有以下表現:

吃奶時顯得興緻不高,一副可吃可不吃的樣子。

每次吃奶時間都明顯縮短。

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例如當媽媽提議去玩點别的,就會忘記吃奶。

吃奶時容易分心。當媽媽收起乳房,也不反對。

純粹為了安撫而吃奶,每次吃奶時隻是淺淺含着,輕輕吸吮,并沒有吸出乳汁。

當孩子有了這些表現,就可以邁出離乳的最後一步了。

具體實施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商議,例如和孩子商量一起去旅行,旅行回來就不吃奶了;也可以創造一些儀式感,例如在某個生日,告訴寶寶吹了蠟燭就是成熟的寶寶了,不用吃奶了;也有一些幫助離乳的繪本和童話故事,可以給孩子做思想建設。

母乳喂養到1歲以上,是種什麼體驗?

媽媽們可以不必着急。總有一天孩子一定會離開你的乳房,就如同他們之前離開了子宮、離開了襁褓、離開了雙手扶地開始直立行走……是一個道理。

當然,想要提前離乳也無須自責。隻要是經過權衡利弊做出的選擇,都值得支援。與溫和的自然離乳相比,提前離乳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内付出精力和體力。

這就好比花錢買東西,自然離乳是每天花 1 塊錢,1 年付清;提前離乳可能是每天花 30 塊錢,10 幾天結清。錢無非兩種花法,自己覺得适合最重要。

總之,母乳喂養到 1 歲以上并非那麼難以想象。即便周圍存在着那麼多懷疑的聲音,很多媽媽還是不知不覺就走了那麼遠。真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希望過萬重山的輕舟能更多一些。也許,當越來越多的媽媽可以随心哺乳到更長時間,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不受幹預的喂養才應該是母乳喂養的常态。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

| 本文作者

| 審稿專家

| 參考文獻

1.Joan Younger Meek, Lawrence Noble, Section on  Breastfeeding; Policy Statement: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July 2022;150 (1): e2022057988.

2.Perrin MT, Fogleman AD, Newburg DS, Allen J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uman milk composition in the second year postpartum: implications for human milk banking.Matern Child Nutr. 2017 Jan;13(1):e12239.

3.Dewey KG. Nutrition, growth, and 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the breastfed infant.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1 Feb;48(1):87-104. doi: 10.1016/s0031-3955(05)70287-x.

4.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gradeschool/Pages/Gender-Identity-and-Gender-Confusion-In-Children.aspx

5.https://www.hopkinsallchildrens.org/Patients-Families/Health-Library/HealthDocNew/Weaning-Your-Child

6.李沛霖、劉鴻雁. 中國兒童母乳喂養持續時間及影響因素分析[J]. 人口與發展,2017, 23(2)

7.《母乳喂養理論與實踐》,任钰雯、高海鳳主編。

8.《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國營養學會。

| 内容團隊

醫學編輯/luka   監制/耶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