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一輪身高焦慮來了,孩子生長速度趕不上最低标準,怎麼辦?|罕見

3月初,國家衛健委釋出的《7歲以下兒童生長标準》開始實行。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兒童身高的标準數值,與此前相比,大部分年齡段的身高标準值有所提升,這也引發了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身高焦慮”。最典型的問題例如,如果孩子身高在最低标準線附近徘徊,怎麼幹預?要吃生長激素嗎?

本期《罕見》欄目,主理人王大仔接受北京廣播電視台主持人段玉龍訪談,為廣大網友解讀兒童身高新标準,幫助大家緩解身高焦慮。

一、中國青少年平均身高已超日本,家長焦慮會影響孩子發育

段玉龍:這兩年有新聞報道稱,中國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經高過了日本青少年,實際上也說明過去這些年大陸青少年的營養水準是有明顯上升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标準會不會提得太高?會不會給家長帶來心理壓力?

王大仔:日本曾經推出過一個牛奶政策,他們全民喝牛奶。牛奶裡面有非常重要的營養因素,是有助于小孩長高的。後來我們也普遍有條件喝牛奶等營養物質了,在這方面的名額上來了。而在先天上我們相對占據一點優勢的情況下,後天營養上的劣勢補齊後,這個名額自然就會往上升。

至于家長的焦慮,其實一直都在,不會因為一個名額上升了就增加特别多。除非孩子在臨界值,比如就在P3這個數值左右,那就真的會焦慮,因為他可能從正常掉到異常了。

如果身高值低于P3所代表的數值,則屬于矮小水準。圖源:《7歲以下兒童生長标準》

除了這部分人群以外,其實整體沒有特别明顯的變化。而且想跟大家強調,焦慮帶來的結果隻會是負面的。在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家長的焦慮是會被兒童直接感受到的,這将直接影響他的身高發育,這是兒童生長發育中最重要的社會心理因素之一。家長的焦慮不僅有直接作用,還有一些連鎖反應,傳導給孩子的焦慮有時候會使飲食、睡眠、學習都受影響。

提醒家長朋友們,兒童的生長發育有其内在軌迹,做好我們能在外部幹預的,别的事情如果過度關注,一定會有負面效應的。

兒童不同時期的正常身高發育數值。圖源: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段玉龍:最近也看了一個真實的新聞案例,一個4歲1個月的小男孩,最新身高測量是99.3厘米。按照上一版的标準,他的身高勉強在倒數10%(P10),但在最新的标準中,标準值增長了0.8厘米,他的身高區間一下就到倒數3%(P3)了,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王大仔:首先想說的是,篩查和診斷是兩件事。像身高測量,就叫篩查,測量發現到了P3附近,是給我們的一種警告,提醒家長去醫院找大夫根據孩子的情況做診斷,診斷完以後,看看哪些因素是可以調整的。是以當出現這個情況時,相較于焦慮,更重要的是析因。

一般我們關注的因素,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五大因素,包括營養、睡眠、運動、内分泌和社會心理。新聞中的男孩現在處于臨界狀态下,家長最應該關注的是這五大因素,任何一個因素往上提高一點,哪怕貢獻值沒有那麼高,問題也很可能獲得解決。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每天需要的合理睡眠時間不同。圖源:首都教育

而且在實際臨床中,我們對于使用藥物幹預是很保守的。大多數情況下,營養、睡眠、運動将會起到顯著的作用。是以家長可以先分析原因,看看這五個因素裡面哪幾個是現在可以做的。從P3變成P10,其實可能就是下一個生長軌迹或者下一年就能完成的。

二、生長激素有副作用且可能被濫用,梅西的經曆很難複制

段玉龍:那如果是原先就在P3的人群,在标準修改後就跌出了正常的區間範圍,這種情況下要怎麼辦呢?需要用藥嗎?

王大仔:其實大部分人是沒那麼需要用藥的。但有時候在新聞上看到的描述一般都是趕緊想辦法用藥,我們也有一個說法叫做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其對于這樣的疾病,是以焦慮自然就傳播開來了。

但即便身為西醫,我也要說,我們高估了人類對于西藥本身的認知,比如重組人生長激素的藥,我們對它的認知并沒有想象中那麼深刻。近兩年一些國際期刊釋出的資料顯示,這些藥物看起來是會起到直接作用,讓小朋友長高,但同時它也可能增加中晚年階段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這樣的風險,很多時候是我們對于某些藥物或幹預方案不夠了解所導緻的結果。是以在給兒童上藥的時候,西醫是非常保守的。

如果身高數值跌到了P3以下的水準,那可以先去看有沒有其他的措施能讓孩子的生長曲線恢複到相對較好的狀态,不去給予藥物幹預。如果調整了以後還是不理想,我們會系統地和家長溝通,例如要不要用藥、用多久、費用是多少、還要關注哪些因素等問題。因為一旦用藥,有可能會給兒童造成心理焦慮。是以藥物幹預其實是最後一條路,不建議家長立刻選擇。有些家長會因為過于焦慮而不在乎錢,隻想着用藥,讓孩子長高,但其實這不是錢的事。家長們不能急于求成,把前面提到的那五大因素都做好了,起到的作用不一定會比生長激素少的。

圖源:Pexels

段玉龍:有體育媒體報道說,足球運動員梅西曾經就接受過生長激素治療,後來個子長高了不少,這個案例經常被很多人拿來“背書”。那麼在您看來,生長激素到底能不能用?怎麼用?

王大仔:梅西當時用這個藥,從開始用到整個監測過程中,花的經費不是一個普通家庭能承擔的。而且在監測和劑量的調整上是一整個團隊給他想辦法,普通人沒有辦法複制。

這個藥物沒有特别固定的年齡名額,隻要骨骺沒有閉合就可以用藥,而且還要明确診斷,都符合使用藥物的指征才可以。很多家長在孩子11-15歲會開始焦慮身高問題,但這藥物不是在進入生長發育高峰期才開始用的,而是在此之前,是以國小的孩子才是用藥高峰人群。而且用藥的話不止用一個藥,有時候還要搭配别的藥,比如需要一些降低風險或調節副作用的藥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制劑。從經費上來講,一年來算,加上其他的投入,也是10萬+的。加上要定期去醫院做複查以及其他檢查,還是一個挺大的投資。

我并不認為絕不可以用生長激素,隻是根據一些臨床見聞和資料統計,的确會有一些過度使用的情況。有時候臨床醫生的手松了一點或者醫生并沒有從名額中看到這個藥不可以用,也沒有資料會系統地告訴每個小朋友和家長,用了這個藥在近期和遠期會有怎樣的風險,以及最大收益和最大風險的比值是多少。加上很多醫生過于忙碌,交代病情或介紹治療方案的時候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這就導緻了有些地方是濫用的。

是以我給大家一個明确的建議是,來自正規醫院、專門的兒童生長發育門診的醫生給出的用藥指導,是可以的。

三、中國兒童營養狀況明顯改善,國際标準已不适用于國内

段玉龍:兒童身高是全社會都非常關心的話題,此次調整标準,是基于什麼樣的背景?

王大仔:大陸從1975年開始,每十年更新一次标準,後面分别為85年、95年、05年、15年,我們這次定标準所采用的是2015年的調查資料。因為和2005年相比,兒童的營養、運動等各方面都有飛躍性的變化,據此制定了這次的标準。

當然了,在中間過渡環節,其實也會用很多别的标準,比如生長曲線,來判斷孩子生長發育的情況。很多家長可能會因為一個名額的微調而感到焦慮,我并不認為差異很大,新舊标準中,在對于兒童正常身高的界定裡,沒有任何一個名額的變化是超過一厘米的。

采用新标準可對兒童生長水準進行發育等級評價,即上、中上、中、中下、下;以及營養狀況評價,即生長遲緩、低體重、消瘦、超重、肥胖。圖源:《7歲以下兒童生長标準》

段玉龍:我們隔十年就更新一次兒童身高标準,這種調整的必要性有哪些?

王大仔:其實這和我們各地區的标準不統一有關。我們常用的資料叫“九市兒調”,就是來自中國東南西北中的九個省市兒童的生長發育資料,既往标準就是在這樣一個資料下制定的。

現在的情況是部分醫院在使用這個标準,還有一部分醫院使用的是WHO的标準,但WHO的标準已經和中國的實際情況不接軌了。是以在國内需要有一個更統一的标準,這些标準是在醫院機關的儀器裝置上的,如果沒有統一推行的、權威的标準,那診斷就是不明确的。如果診斷不明确,那我們後面的幹預治療都會受到影響。

當然,我們保持着十年一次更新标準的節奏,也是因為随着兒童營養的提升,在這樣一個時間範圍内,各項名額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總的來說,我覺得現在推行的國内标準是大勢所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