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物質越豐富,抑郁離我們越遠,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小康社會中,按理說是最為衣食無憂幸福的一代。
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七彩的童話世界裡也會籠罩着陰霾,在接診的個案中,患上抑郁症的兒童越來越常見。
10歲兒童中度抑郁,究竟咋回事?
“我就不明白,孩子一向好端端的,怎會就得了抑郁症了?”當芊芊媽媽從醫院心理專科看到10歲女兒“中度抑郁”的診斷報告,簡直驚呆了,于是拉着孩子走進了心理咨詢室。
據媽媽介紹,芊芊是家裡的獨生女,媽媽38歲時才好不容易才懷上了她。孩子出生後不久,爸爸因婚外情出軌,父母便離婚了,芊芊由媽媽獨自撫養。
雖然是在單親家庭長大,但性子好強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視,覺得她從小就顯得天資聰穎,特别乖巧聽話,對其寄予了厚望。
但芊芊從小就體弱,總是很難入睡,即使睡着了也很容易被驚醒,進食量也很少,3歲了還經常夜裡尿床,及至後來轉到一家全寄宿的雙語幼稚園後,尿床的問題才解決,但孩子是以變得十分膽小,不敢獨處,老是疑神疑鬼,經常因一點小事就哭泣不已。
為了令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媽媽經常會鼓勵孩子,并制造更多讓孩子鍛煉和表現的機會,例如讓孩子積極參加班幹部競選,協助老師管理班務,給孩子報讀鋼琴、舞蹈、小主持、合唱團等素質教育教育訓練班,希望能将孩子的膽量“練大”些,挖掘更多的才藝。
為了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和同學們的榜樣,芊芊不但十分自律,而且在學習上也是狠下苦功,不允許自己有粗心大意的地方,有時考試一不小心錯題了,為了一分半分之差會非常自責、懊悔。
去年新學年班幹改選,芊芊沒能評上班長,她為此傷心痛哭了很久,總覺得班上同學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說壞話,上課時也總是走神,或者覺得老師不喜歡她了,有意針對她,眼睛不敢直視老師,在學校裡如坐針氈,成績是以一落千丈。
假期中,媽媽為了讓芊芊好好補習,再加上疫情的緣故,放棄了所有的外出遊玩,整天在家輔導孩子完成各種作業,額外安排了英語口語網絡課程,還有書法練習課和畫畫課,每天各種打卡,時間排得滿滿的。
本想着經過這個假期的雞娃模式,孩子就能滿血複活地返校,沒想到開學第一天芊芊卻無精打采,早上起床時還是昏昏欲睡的樣子,早餐也不願意吃,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準備出門了,卻不斷地嚷着肚子疼、頭疼,又哭又鬧,怎麼都不肯去上學。
媽媽隻好帶着孩子去醫院看病,但兒科醫生卻沒查到什麼問題,隻好讓孩子暫時在家休息一天。
其後一段時間,芊芊每天都是如此折騰,精神狀态越來越差。媽媽隻好不停地帶她往各醫院跑,均被診斷為無身體異常。
最終在兒童心理專科就診時,被評估為“中度抑郁”,而這也是她厭學的原因。
“孩子在家裡除了學習,我就沒讓她承擔過什麼了,學習難道不是學生的本分嗎?小小年紀哪來的抑郁症啊?”媽媽既心疼孩子,又不解困惑。
相對于媽媽的着急無助,瘦弱的芊芊一臉木然,她目光呆滞,有氣無力地說道:“我很累,我不想來,我想回家呆着。”一副懶洋洋、破罐破摔的樣子。
心理咨詢師分析:
芊芊是比較典型的兒童抑郁症個案,從小内心就比較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
而媽媽則焦慮、好強,在專制型教育模式下,孩子一路按照“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這一規劃好的“雞娃”成功路徑成長起來。
作為一名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她雖然也能了解媽媽一個人帶大自己的不易,是以會一味讨好媽媽,向着媽媽的期待努力。
但現實中她覺得自己怎麼付出都難以達到媽媽的要求,内心充滿了自卑、絕望,情緒持續低落,變得特别壓抑、無助。
媽媽為她報教育訓練班時,雖然也會跟芊芊商量,詢問孩子意見,但實際上,即便芊芊不太喜歡,她也會用種種理由去說服孩子,讓孩子接受安排。
在芊芊内心,覺得媽媽似乎更關心她的學習,根本無法了解她内心的痛苦并給予安慰,也沒有給她輕松玩的時間,
漸漸地導緻她覺得自己無非就是學習的工具,對身邊一切都提不起興趣,感覺四周都是壓力和異樣的眼光,生活毫無意義,于是便産生了厭學、拒絕社交的行為表現。
心理咨詢師解讀:
在心理學診斷中,抑郁症是心境障礙的一種,它的主要症狀是持久的悲傷低落,對于從前熱衷的活動失去興趣,有時也被稱為重度抑郁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全世界範圍内約有3.5億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擾。實際上,抑郁症已成為世界範圍内影響人類健康的首要疾病。
很多人認為抑郁症是玻璃心。得了抑郁症的人,是“小心眼”“想不開”“愛鑽牛角尖”“脆弱”,等等。
其實抑郁症就是一種病,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樣完整的生化過程,最大特點是自殺率高。所有自殺者中,70%患有抑郁症;7個抑郁症患者中,最終有1個自殺。
近幾年來,青少年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兒童抑郁症也逐漸引起了大衆的關注。
尤其是在北上廣等一些大城市裡,中産階級家庭裡流行起“雞娃”的教育方式,不斷給孩子打雞血、安排學習與活動,不停地敦促孩子拼搏。
導緻在一些學校裡,兒童抑郁症甚至像流行感冒一樣在“雞娃”之間“傳染”。
是以家長和老師們要更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樹立正确的育兒觀,了解孩子的感受,從早期開始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
兒童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
◎ 兒童患抑郁症的原因有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創傷以及環境壓力等。
如果孩子至親中有患抑郁症的,孩子也會容易得抑郁症;
在生理方面,孩子的抑郁與大腦中多巴胺的受體和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經曆過重大創傷事件的孩子也很容易引發抑郁症,情緒相關的心理障礙都跟環境有非常大的相關性;
最容易産生抑郁心境的是習得性無助,當孩子經常感覺沒辦法改變自己困擾時,就很容易産生抑郁情緒。
另外,家庭的環境和教養方式也是影響孩子患病的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或經常嚴厲懲罰孩子、過度幹涉孩子、過度保護孩子,都将導緻或加重孩子的抑郁症狀。
如何識别兒童抑郁?
有些孩子在嬰兒時期已有抑郁症狀,如睡眠不安、拒絕進食、總是出現肚子痛或頭痛,經常有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過度害怕身邊的人,或者不讓别人碰自己,神情恍惚,經常哭泣等。
幼小的孩童可能會表現出:情感低落、心境惡劣,容易生氣,變得粘人,拒絕上學,常有疼痛感,體重很難像預期一樣增長。
而青少年可能會表現出:失眠,經常噩夢,作息颠倒,易怒,敏感,沮喪或是生氣,自我評價低、興趣愛好喪失;學校表現不佳,或是出勤率低,社交回避,物質或酒精濫用自傷行為。
以上症狀必須要持續至少兩周以上才能認定為抑郁症,并且應當排除受到藥物服用或其他身體疾病的影響。
平均而言,一次抑郁發作在不加以咨詢幹預的前提下會持續6到8個月。若第一次發作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幹預,複發的機率較高,有些甚至會終身難以走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類似本案例中的芊芊,具有簡單、敏感、自尊、固執、要強、好勝求全、習慣于克己、内疚、自責、自省、自罪等特性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
家長要做些什麼?
家長要掌握抑郁症的相關知識,學習正确的教養觀,并首先要解決好自身的焦慮問題。
許多家長的焦慮都源自比較,滿足于家長自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需要,“雞娃”家長要避免紮堆交流教育訓練補習經驗,否則容易加劇焦慮情緒的蔓延。
其次,家長最重要的是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支援,多聽少說,慢慢地引導孩子走出抑郁。
◎ 陪伴:家長的陪伴無疑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平時要多關心孩子,經常進行溝通,舒緩孩子的不安和情緒。
可以跟孩子解釋抑郁症其實是一種疾病,并不是缺陷或是弱點,這會是有效幫助的第一步。
◎ 正确疏導:多去聆聽孩子的問題,允許他們去表達真實的感受,盡量地多聽少說。
切忌對孩子講大道理或簡單的給予建議,比如“你應該怎樣怎樣……”,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切實感受孩子面臨的困難,給予孩子支援和了解,不要過于嚴格要求,也不要随意評判,可以跟孩子一起共同面對困難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 社交參與:
邀請孩子去參加社交活動,但不要強迫他們一定要去,可能的情況下提出請孩子共同參與家庭活動。
◎ 注意自殺自殘的行為:
采取自殺和自傷行為說明孩子還沒有找到合适的宣洩自己痛苦情緒的方法,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這些自殺自殘言語!不能掉以輕心,認為孩子隻是吓唬父母而失去警惕之心,應認真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
◎ 及時行醫:
如果孩子表現出了抑郁症的症狀,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并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咨詢幹預。
若抑郁比較嚴重,甚至已經表現出幻聽、幻視、妄想、躁狂等精神病性症狀,需要馬上配合專業的藥物治療。
心理咨詢師如何進行親子工作?
在向芊芊媽媽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成長經曆以及原生家庭的情況後,咨詢師與家長、孩子共同明确了咨詢目标,為緩解孩子的抑郁症制定了較長程的咨詢方案。
一方面咨詢師通過與媽媽的訪談工作,讓其轉變認知,舒緩焦慮,明白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馬拉松”式的過程,健全的人格和持續的學習動力,比起短期的成績單重要得多。
同時也讓媽媽放下以自身需要為中心的心态,學會“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去了解其感受,從改變親子關系着手,給予孩子輕松的學習、生活環境。
另一方面咨詢師通過與芊芊進行沙盤遊戲治療,讓孩子在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裡獲得了解、支援和包容,慢慢地通過在沙盤上呈現不同的遊戲主題,在類似于回歸幼年的遊戲中,釋放内在的壓力,撫平潛意識中的創傷,重新感受到被關愛、被保護的安全狀态,逐漸接納自我。
咨詢每周1~2小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母女的心态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媽媽讓孩子暫停了所有的網課,經常陪護在孩子身邊,而芊芊的情緒也慢慢好轉,說話多了,也願意重返學校,每天放學回家,都會主動告訴媽媽學校的事情,臉上也有了久違的笑意。
(本案例已征得來訪者同意并虛化部分真實資訊)
* 本文為潘麗雯老師原創文章,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潘麗雯
·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進階咨詢師
·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沙盤遊戲咨詢師
· 家庭教育心理指導師
· 廣東省心理學會會員
· 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會員
· 廣東省醫學會健康傳播自媒體聯盟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