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對孩子一生有着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哪個心理流派,親子關系始終是在個體成長經曆中繞不開的部分。

依戀理論認為,養育者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影響着孩子的依戀模式和成人後的親密關系;

客體關系理論中強調母嬰關系以及所在環境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人本主義羅傑斯也認為,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和關鍵。

不可否認,我們與父母早期的相處經曆,會給我們的人生畫下濃厚的一筆。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有學者Weinhold指出,我們在三歲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是與父母的情感聯結;二是從心理上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而當原生家庭中形成以嚴厲要求和規則為主的交流方式,缺少了情感的流動,會讓孩子本能的情感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無法與父母建立起情感聯結,常常感到孤立無援;長大後,則輾轉苦覓心中渴求的愛。

01

愛潑冷水的父母

知乎上有網友吐槽,說自己"國中那會,我成績不錯,初一上來第一次考試就全年級第一",然後滿心歡喜地拿着成績單給父母看,以為父母會獎勵或者鼓勵自己,父母其實内心很開心,

但是他們連笑容都刻意收斂着,淡淡地說:"一次兩次考第一有什麼了不起,不能是以驕傲自滿,要戒驕戒躁。"網友說,當時那感覺跟迎頭被潑了冷水,心頓時就涼了半截。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潑冷水”,在中國父母身上還是常常能看到的。與鼓勵式教育相反,喜歡“潑冷水”的父母信奉的是表揚會讓自家孩子飄上天去,唯有批評打壓,才能讓孩子腳踏實地。

但往往很多時候,孩子更多的是被父母“打”落到塵埃裡,連站都站不起來。

就像前面網友分享的一樣,當孩子高興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希望聽到的是父母的贊同與表揚。

從父母那裡獲得認同,是孩子建立自尊及自戀的基礎。而愛潑冷水的父母,則會讓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從父母那裡獲得的負面評價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挫敗感,這樣的挫敗感會影響至一生ta對于自己的評價,無法正确認識到自我價值。

電視劇《三叉戟》中崔鐵軍是一名盡責敬業的好警察,而他在家中卻是一名嚴厲的父親。從小到大,在兒子崔斌面前總是一幅嚴厲老父親的形象,很少開口誇過崔斌。

因為崔斌一直對父母安排的工作很反感,是以在後來便自己辭了職,建立了一個cosplay的工作室。而崔鐵軍夫婦并不看好兒子,“斷言”他一定成不了氣候;崔斌熱火朝天地搞事業,在他們眼裡就是“瞎搞”。

一直在父母的“冷水”中成長的崔斌,形成了自卑而内向的性格;對于喜歡了多年的女孩子也一直不敢開口告白,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她。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一直沒獲得認同,被打壓,久了之後也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好;在父母這面鏡子中,看到的自己永遠是弱小的,無力的,形成了低自尊的人格。

而一直潑冷水,掃興的父母背後,可能是有着對失去父母權威的恐懼,一種認同孩子的恐懼。

就像崔斌,從聯考讀大學到工作,這一路來都是父母在安排,在父母眼裡,崔斌在雜志社裡的工作是“鐵飯碗”,孩子安穩的生活是他們權威的證明。

而當崔斌自己建立了工作室,尋找自己熱愛的事業時,“父母”的作用在孩子的人生中慢慢消退,父母的權威好像變成了過時的偏見和阻擾。是以,認同了孩子,那麼就是在承認自己“父母”的角色要退場;

孩子的進步,獲得的成就,仿佛在反向說明父母的退步,失敗。是以潛意識的抗拒和恐懼,讓父母行為上表現出潑冷水、掃興。

02

說話永遠帶着刺的父母

有的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何自己一跟父母說話溝通,就莫名其妙生氣,沒耐心交流?或許是因為,父母的話中藏着刺,帶着攻擊。

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曆:我爸說話就是這樣。在家裡我做事情吧,做得好他當沒看見,一旦出了點錯,便會被說“你怎麼這麼笨!”。

還老愛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你要是生氣了,還會被說不知好歹,為我好還不領情。小的時候,下班回家的他,不是嫌我媽做飯不夠好,就是嫌棄我們姐弟倆太吵太鬧。

長大了,又對我們的工作、薪水說這說那的,一回怼他,讓他說不出話來,便會說,現在翅膀硬啦,說兩句都不行啦,白辛苦養大了之類的話。真的是不回心裡憋屈,回怼了更加憋屈!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生活中,還有類似這樣的傷人的話:

“你太笨啦,怎麼連這個也做不好?”

“書讀成這樣,還不如去打工賺錢!”

“你怎麼會這麼失敗,什麼都最不好!”

“不對,全錯了,真沒見過你這麼低智商的.....”

言語中帶着的怨氣,話語中藏着的針,總是容易在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傷疤,也讓原本該是溫情的家庭變得僵硬傷人。

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的是負面的連結。親子關系之間流動的不是愛,而是各種壓力和規則,評判和理性。

家庭仿佛是微縮的社會試煉場,孩子必須拼命表現出好的一面,成功的一面,否則便會受到父母四面八方的暴擊。

父母不是遮風擋雨的港灣,而是嚴苛社會規則的代表,拿着鞭子随時準備向孩子揮去,以“改正”孩子出格的表現。

而這樣的關系互動模式,會讓孩子潛意識中不敢在親密關系中表露出自己的“弱”,因為這有可能招緻攻擊傷害;

會讓孩子總有随時會被評判的擔憂,是以拘謹着自己,不敢在關系中放開;

孩子的心中始終有着這樣的内心沖突:渴望被關懷,卻又不敢坦露自己。是以,在親密關系中既難以擁有好的體驗,也無法收獲心中渴望的關懷與愛。

03

在關系中受的傷,往往需要在關系中痊愈

安全的關系,總能療愈人心。在安全的關系中,足夠的愛會在一言一行中流動,營造出穩定接納的環境,讓我們可以大膽嘗試暴露自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并獲得正面的回報。

慢慢地,我們會體驗到原來真實的表達不會招緻攻擊批判,而是可以獲得更多的了解。

若是身邊暫時沒有可以分享感受的人,也可以嘗試進行心理咨詢,向專業的咨詢師傾述自己的内心。

親子溝通: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缺乏了情感流動時……

此外,除了和他人的關系外,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與自我的關系成為療愈的關系。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學會去關注并接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停止内在父母的自我批評,是與自我建構療愈關系的關鍵。

我們自己也可以好好對待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吃好吃的,對自己說些溫馨的話,多看看自己原有的閃光點,讓愛自己常态化。在療愈自我的過程中,自愛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敞開心扉去愛和被愛的時候,當愛開始在我們之間流動的時候,我們的關系會進入新的階段,擁有新的體驗,獲得新的愛的力量。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标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