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2019年11月11日,騰訊将「使用者為本、科技向善」正式作為公司的使命願景。

至今,超過1000天。

如果追溯我們在内部思考和提出「科技向善」的起點,這條時間線就會再往前拉長許多。

實踐、反思、再實踐,探索社會價值的路徑每天都在延伸,大大小小的向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最近,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年刊《關心》中回望了這些故事,馬化騰寫下了一篇自己的最新思考。

他舉例分享了一位離職員工、一位老人和一位科學家的故事。他說,他們所做的事,差異極大,從幫助鄰居、村莊、孩子,到應對全球變暖之下的冰川保護,出發點都是樸素的,甚至是本能的,這種情感,就是「關心」。這份「關心」是社會價值共創更加底層、柔軟與強大的人性基礎。

“過去,我說騰訊是連接配接器,更多是從工具層面去思考的。”馬化騰表示,“随着社會價值探索的深入,我們看到,連接配接的本質是超越工具的,這個本質就是關心人。”

“當有了這樣的視角,我們就可以重新發現産品與技術,為解決社會問題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

以下為馬化騰對「科技向善」的最新思考:

聯合國在幾個月前釋出了《不确定的時代,不穩定的生活》的人類發展報告,認為在全球疫情、氣候變暖、地緣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人類面臨了曆史上從未見過的,一種全新的不确定性複合體。

但是,在這樣的時候,我聽到了一些溫暖又充滿确定性的故事,外部的不确定性并沒有真正影響他們,他們仍在步履不停,咬定目标,帶來希望。

第一個故事和一位多年前離職的騰訊前員工有關。

他叫黃金,曾經以一位前員工的身份給我寫了一封信,講述了當初離職騰訊返鄉創業,是為了回報曾在他家最貧困時幫助過的村民們。感動于他的初心,我們在核實情況後,給他捐助了一筆費用。

去年,他還成了騰訊 “鄉村CEO”公益項目的學員,和50名各地的農村創業者一起學習。現在,他帶領的合作社經營,得到了從村民到政府的認可。

黃金的感慨是:“這麼幾年,真的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如果要返鄉創業,就要回到根本,要把農民帶上一起幹。”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第二個故事和雲南一位退休老人有關。

他叫楊光潛,六十多歲,是騰訊公益平台上數億人次的捐步者中捐步最多的人之一。

三年多來,他在騰訊公益捐了3000萬步,這是他每天從家裡到醫院去做志願者的路上一步步走出來的。

數年來,他還每天通過騰訊公益平台捐出一塊錢給兒童公益項目,已捐了一千多元。

他說:“我有一點點力,我就可以做一點點的貢獻。”

第三個故事和冰川保護有關。

“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南京大學的朱嘉教授,正在和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在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做冰川保護實驗,探索把一種可以輻射降溫的新型納米材料鋪設在冰川之上。

如果實驗成功,初步估計可以減緩80%左右的冰川消融。

朱嘉說,他關心的就是科技的發展和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科技應該幫助那些弱勢的、缺少關注又事關社會福址的領域,對達古冰川的保護,就是來自于這樣的初衷。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這些故事,都來自這本《關心》年刊。

他們所做的事,差異極大,小到幫助鄰居、村莊、孩子,大到應對全球變暖之下的冰川保護。

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有同樣的初心,就是在乎和他們相處的人們,在乎這個社會,在乎這個世界,覺得應該為它做點什麼,使它變得更好。

它的出發點是樸素的,甚至是本能的,這種情感,就是關心。

它使人與人之間超越功利、守望相助,使人類社會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仍有緊密相連的紐帶,這就是我所看到的确定性。

從這些關心的彙聚中,我也找到了共鳴,這些職業迥異的人們,為什麼可以和我們共創可持續社會價值,就是因為我們共持同一份關心,它是形成共識、促進共享、達成共赢的原因,是社會價值共創更加底層、柔軟與強大的人性基礎。

騰訊自去年4月推出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以來,已經逐漸形成基礎研究、鄉村發展、公益數字化三大主線。

同時,在教育創新與數字支教、養老科技、醫療普惠、社會應急、數字文化、碳中和、FEW (食物、能源與水)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探索。

它既是企業呼應國家與時代的期待、夯實企業發展底座的需要,也是騰訊從關心使用者、關心人到關心社會的“善的同心圓”逐漸擴大的結果。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騰訊的使命願景“使用者為本、科技向善”,本質就是如何用科技的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而社會價值的創造,正是把抽象的善、感性的關心,具體化為可執行的戰略、行動、産品與營運的過程。

隻有我們對社會痛點,始終保持足夠的同理心,也就是關心,可持續社會價值的創新,才能始終保持敏銳、活力與深度。

比如生命應急,既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需求,也有切身的痛感。

多年前,我們曾有同僚,在晨跑時身體發生意外,最終不幸離世。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從2016年開始,我一直在思考,當身邊有人病發時,如何能最快速度地找到急救裝置,找到有急救能力的人,實施救援。

後來逐漸形成一個構想,可以打造一套數字化的應急系統,并最終推向社會,使它成為120急救體系的有力補充。我們在公司内部做了試驗。

有人暈倒時,任何人都可以掃附近的應急碼,呼叫就近的志願者,系統裡也會有相應的獎勵措施。去年,我們大樓裡有人暈倒,用了這樣的系統,4分鐘内樓上樓下趕來了二十多位同僚。

在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後,成立了社會應急實驗室,更全面深入地去探索這一領域。這樣類似的急救系統已經在近四十所高校、商場、小區、産業園落地,實作4分鐘内的快速救援。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我們推出了應急開放平台,連接配接了數以萬計的AED裝置和志願者,并通過地圖讓公衆能實時查詢裝置位置狀态。

同時,關注到聽障群體急救難的問題,我們通過AI技術讓文字呼叫120成為可能,這樣的無障礙急救功能已經接入了北京等四十多個城市的急救中心。

事實上,這樣的急救系統,正在開始發揮作用。

今年10月22日,在國際關系學院足球場上,借助騰訊捐贈的AED急救裝置,成功挽救了一位在踢球時心髒驟停倒地的學生。

這樣從關心發端,最後變成産品,助解社會痛點的過程,也是可持續社會價值戰略在多個領域創新探索的縮影。

同僚們把騰訊會議的降噪技術用在了幫助聽障兒童和老人的人工耳蝸與助聽器上,把辦公OA技術用在激發村民内生動力的村莊事務管理平台上,把遊戲技術用于助力實體産業打造全真網際網路工廠上,把人工智能技術用于天眼FAST望遠鏡尋找脈沖星的宇宙探索上。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這些技術,都是通過連接配接,創新了問題的解決路徑。

過去,我說騰訊是連接配接器,更多是從工具層面去思考的。後來,随着社會價值探索的深入,我們看到,連接配接的本質是超越工具的,這個本質就是關心人。

當有了這樣的視角,我們就可以重新發現産品與技術,為解決社會問題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

當以這樣的視角來思考整個公司發展時,也是成立的。

騰訊的起點是QQ,它之是以能在中國立足,後來又快速發展,就是我們一直認真洞察使用者需求,并竭盡全力去改善。每一點滴的改進,都可能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滿足。

如當時不少人在網吧用QQ,溝通資訊如果儲存在本地,使用者下次打開就找不到了,我們就克服技術難關,率先将使用者資訊儲存在伺服器上,後來又推出檔案傳輸和群聊等實用功能,提升壓縮技術,給使用者免費下載下傳。

微信一上線的時候,也面臨着競争,我們發現使用者對語音、圖檔的快速傳輸有極大需求,我們就把移動端的壓縮技術做到極緻,成為同類産品中傳輸最快最友善的,進而成為使用者首選。

這些表面上是産品技術的優化,内在驅動則是有沒有真正了解使用者,是不是把他們放在心裡,也就是有沒有足夠關心人。

它是騰訊成長的密碼,我笃信現代企業的發展基礎,建立在對人的關心之上。

當我們善于傾聽需求,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進而追求企業對社會福祉的增益,它就可以深紮在社會土壤中,使成長沒有天花闆。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我後來提出“CBS三位一體”,強調服務使用者、産業,再到社會,最終指向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對可持續社會價值的投入,就像我們投入研發一樣重要,表面看是成本,實質是鞏固了企業發展的底座。這就像百年成林的大榕樹,在社會的土壤裡,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的根紮得越深,長在上面的使用者價值和産業價值,就愈加枝繁葉茂。

CBS三者互為反哺、相輔相成、三位一體。這是因為我相信,對内關心員工,對外關心使用者、客戶和社會,是可以建構出信任網絡與共生關系的。

你付諸真心與行動,社會也必回饋以善意與信任,CBS是以可以互為反哺、融合共生。

目前,騰訊在社會價值的創造、CBS三者的融合上,已作出了不少探索。但相比它的商業體量,我認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希望未來的騰訊,不隻是财報在向股東交出答卷;社會價值的創造,也是向社會交出一份持續增長的答卷。

要把這樣的設想變成現實,特别重要的,就是要推動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融合。社會價值不隻是一個部門在做,而是逐漸融入主業之中,那麼騰訊創造社會價值的總量,就會有規模化的增長。

這并非隻是設想,微信支付已經有意識地在做這樣的探索了。

微信支付在餐飲等消費場景中,聯合上萬家愛心門店,發起了感謝環衛勞工的“愛心餐”和“愛心水”。使用者可以在日常點餐等消費場景中随手獻愛心,捐贈人也可以通過微信支付的實時回報,及時了解捐贈去向。

在咖啡等消費場景中,和商戶共同倡導低碳消費,通過微信支付的低碳資料接口,将使用者購買服務時的低碳情況上傳至平台,為使用者積累低碳記錄。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又如,面向微信支付上的小商家,發起了助力殘障人士就業的“自立小店”計劃,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數字化經營工具,并通過和殘聯等合作,識别殘障小商家,引導使用者通過分享的方式去支援小商家消費。

在以上這些項目,使用者都可以獲得小紅花,這些小紅花又可以在騰訊公益平台上捐贈給公益項目,使使用者很有成就感。

這樣無處不在的場景公益,對使用者來說如春風化雨,對微信支付來說是口碑提升,對社會來說是創新解決痛點的方法,三者相得益彰。

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這幾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發是,微信支付在探索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融合點上,都有對人、環境與社會的關心在其中,然後以核心技術與産品能力進行實作,真正幫到受益人,政府、社會與公衆也給予正向回報。

這是我期望看到的,可持續社會價值成為公司發展的底座,需要在這樣的探索中去逐漸實作;希望有更多的業務,葆有關心、發現痛點、創新應用,把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融入到産品與流程中,融入到公司血液中。

也相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企業通過卓越地使用其核心科技能力,服務人與社會,既創造出極大的社會價值,又自然地牽引商業價值,形成從商業到社會的良性、自洽的閉環。

當這樣的公司越來越多的時候,一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融合了商業能力與社會目标的全新協作網絡可能就會出現。

它将是一個立體化的、系統化的、全球化的、多方共創的科技向善平台。

這聽起來還有一些遙遠,但當我們和各方共創者一步步往前時,當我們以長期主義的決心去推動時,這樣的圖景就會慢慢逼近,直至實作,這就是我了解的确定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