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研究最有趣和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畢業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就業,面試官最喜歡的問題之一是:你是獨生子女嗎?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因為在人們的刻闆印象中,獨生子女是嬌生慣養的,自私的。雖然刻闆印象,但它确實反映了一種更常見的獨生子女現象:長期溺愛後發展起來的自我利己主義。自中國計劃生育政策開放以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話題一直備受争議,我國獨生子女人數接近2億,他們面臨的最大困境是:童年有多幸福,成年人會更加苦澀。

現在很多00後90歲是家裡唯一的種子,這意味着他們成長在一個備受喜愛的環境中,呵護沒有錯,但過多的愛撫會變成溺愛。而在孩子成長的溺愛環境中,其實内心很脆弱,表面上不講道理,堅強很厲害,也隻是為了抓住别人更多的關注。
成熟的父母明白,溫室花卉長大後不能獨自承擔風險,是以面對孩子的不合理,他們也會知道如何拒絕。而溺愛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吳志宏的著作《為什麼家會傷害人》中學到。
傳統心理學認為,溺愛是對孩子太多的愛。而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溺愛恰好是因為缺乏愛,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内在的"父母",另一個是内在的"孩子"。
前者是現有父母的理想化,當我們是父母時,内在的"父母"扮演着一個角色,這個理想化的"父母"就變成了我們自己的。而内在的"孩子"就是我們對自己童年的理想化,一些不幸的童年孩子,通過内在的"孩子"來彌補内在的不足。
特别是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我們會把内在的"孩子"投射到孩子身上。這是問題出現的時候,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和我們童年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
溺愛孩子的父母會"投射"太多孩子,肆無忌憚地滿足自己認為正确的事情,而忽視孩子的真實需求,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哄孩子,他們還是坐在地闆上,哇哇哭,不講道理。
我們内心的"孩子"因為太缺乏愛,是以沒有辦法把這種愛給孩子,隻能溺愛,真愛和溺愛的差別在于,真愛是完全了解孩子後給予愛,而溺愛是自以為是的愛。溺愛總是換取表面上的幸福。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有安排的父母,像之前一出火的一部聯考劇,《少年時代》中美麗的家庭,林美瑤也是獨生子女。她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安排父母,為唯一的女孩考慮一切。
在學校裡,王晟南沒有給林妙苗"獨立的空間",林苗苗說"你能不能有一點自己的生活,好像你的世界除了我之外沒有别的",王晟男的教育理念很明确,那就是"媽媽認為你好是對的",林苗苗對媽媽說, 可以說是相當包容的,因為她也有一個非常睿智的父親。否則,我想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并在不發瘋的情況下完成。
還有一類家長叫"奉承性格"的父母,這種人教育孩子一般都是"奉承性格"。特别是獨生子女,是完美繼承父母取悅他人的。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的關系會變得更糟。
孩子也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非常苦澀,有安排好環境的孩子,可能是不講道理的,可能是自私和煩人的,但他至少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而讨人喜歡的環境讓孩子長大,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外人總會說:你看你父母有多愛你啊,你怎麼還知道怎麼做?
他們也覺得是這樣,也覺得自己情緒化,覺得是自己的錯。這種内疚感也加深了他們的自卑感。《被遺棄的松樹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典型的奉承性格,他一生都為了取悅别人而活,最後,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性格讨人喜歡的孩子從來沒有面對過真正的内心需求,他們确實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但這種愛是假的,他們從來沒有被好好愛過,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沒有"自我",這也決定了他們在人際關系中無法形成"自我",沒有獨立的自我如何給予他人愛。
溺愛孩子,就是缺乏愛,他們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那麼成年後就會瘋狂地彌補,安排父母帶大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嬌生慣養,自私。即使他們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功,表面上成熟而穩定,見多識廣,但也帶有一層裝置。真正的人仍然是自私的。
而奉承性格的父母帶着大一點的孩子,雖然很多時候都是迎合别人,但本身就是違背自己的本能,這種自私,會被帶入親密的關系,多好的局外人,親密的戀人和朋友對多麼惡毒,這種冷漠,這種無情,總是留給最愛的人。
童年時有多"幸福",長大後怎麼"苦澀",這裡引用的幸福,但表面上看起來很幸福,那些真正快樂的童年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父母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孩子們哭泣時真的會無視他們嗎?當一個孩子摔倒時,讓他自己爬上去,真的能讓他更強壯嗎?
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筆者并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對,而是認真了解孩子的需求,給他們想要的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當然,這很難,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都遭受嚴重的情感忽視,那麼我們就會把這種忽視傳遞給我們成年後的孩子。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代際遺傳,就是:父母有意(或無意地)對自己的行為、思維方式等對待孩子,這樣,在有些情況下孩子表現出與父母相似的行為或思維方式,在親密關系中,如果愛能被分享,那麼痛苦也是愛的一種方式,我們遭受的痛苦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下一代。
當然,代際遺傳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拯救自己,治愈童年的創傷,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希望從現在開始,獨生子有勇氣獨立面對問題,收獲真正的幸福。
- 結束 -
作者|湯米
編輯|前後黑白
第一屆心理大師組|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rce JF,Emde RN,Campos JJ,Klinnert MD。母體情感信号:它對一歲兒童視覺懸崖行為的影響。發展心理學。1985;21:195– 200.10.1037/0012-1649.21.1.195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