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作者:航天器

每天研究最有趣和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就业,面试官最喜欢的问题之一是:你是独生子女吗?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的,自私的。虽然刻板印象,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更常见的独生子女现象:长期溺爱后发展起来的自我利己主义。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开放以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话题一直备受争议,我国独生子女人数接近2亿,他们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童年有多幸福,成年人会更加苦涩。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现在很多00后90岁是家里唯一的种子,这意味着他们成长在一个备受喜爱的环境中,呵护没有错,但过多的爱抚会变成溺爱。而在孩子成长的溺爱环境中,其实内心很脆弱,表面上不讲道理,坚强很厉害,也只是为了抓住别人更多的关注。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成熟的父母明白,温室花卉长大后不能独自承担风险,所以面对孩子的不合理,他们也会知道如何拒绝。而溺爱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吴志宏的著作《为什么家会伤害人》中学到。

传统心理学认为,溺爱是对孩子太多的爱。而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溺爱恰好是因为缺乏爱,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另一个是内在的"孩子"。

前者是现有父母的理想化,当我们是父母时,内在的"父母"扮演着一个角色,这个理想化的"父母"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而内在的"孩子"就是我们对自己童年的理想化,一些不幸的童年孩子,通过内在的"孩子"来弥补内在的不足。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特别是当我们有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把内在的"孩子"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是问题出现的时候,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和我们童年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

溺爱孩子的父母会"投射"太多孩子,肆无忌惮地满足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哄孩子,他们还是坐在地板上,哇哇哭,不讲道理。

我们内心的"孩子"因为太缺乏爱,所以没有办法把这种爱给孩子,只能溺爱,真爱和溺爱的区别在于,真爱是完全理解孩子后给予爱,而溺爱是自以为是的爱。溺爱总是换取表面上的幸福。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有安排的父母,像之前一出火的一部高考剧,《少年时代》中美丽的家庭,林美瑶也是独生子女。她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安排父母,为唯一的女孩考虑一切。

在学校里,王晟南没有给林妙苗"独立的空间",林苗苗说"你能不能有一点自己的生活,好像你的世界除了我之外没有别的",王晟男的教育理念很明确,那就是"妈妈认为你好是对的",林苗苗对妈妈说, 可以说是相当包容的,因为她也有一个非常睿智的父亲。否则,我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并在不发疯的情况下完成。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还有一类家长叫"奉承性格"的父母,这种人教育孩子一般都是"奉承性格"。特别是独生子女,是完美继承父母取悦他人的。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关系会变得更糟。

孩子也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非常苦涩,有安排好环境的孩子,可能是不讲道理的,可能是自私和烦人的,但他至少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讨人喜欢的环境让孩子长大,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外人总会说:你看你父母有多爱你啊,你怎么还知道怎么做?

他们也觉得是这样,也觉得自己情绪化,觉得是自己的错。这种内疚感也加深了他们的自卑感。《被遗弃的松树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典型的奉承性格,他一生都为了取悦别人而活,最后,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性格讨人喜欢的孩子从来没有面对过真正的内心需求,他们确实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但这种爱是假的,他们从来没有被好好爱过,因为他们的父母往往没有"自我",这也决定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法形成"自我",没有独立的自我如何给予他人爱。

溺爱孩子,就是缺乏爱,他们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成年后就会疯狂地弥补,安排父母带大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娇生惯养,自私。即使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表面上成熟而稳定,见多识广,但也带有一层设备。真正的人仍然是自私的。

而奉承性格的父母带着大一点的孩子,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迎合别人,但本身就是违背自己的本能,这种自私,会被带入亲密的关系,多好的局外人,亲密的恋人和朋友对多么恶毒,这种冷漠,这种无情,总是留给最爱的人。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童年时有多"幸福",长大后怎么"苦涩",这里引用的幸福,但表面上看起来很幸福,那些真正快乐的童年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父母重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孩子们哭泣时真的会无视他们吗?当一个孩子摔倒时,让他自己爬上去,真的能让他更强壮吗?

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笔者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对,而是认真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他们想要的爱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当然,这很难,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都遭受严重的情感忽视,那么我们就会把这种忽视传递给我们成年后的孩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代际遗传,就是: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等对待孩子,这样,在有些情况下孩子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在亲密关系中,如果爱能被分享,那么痛苦也是爱的一种方式,我们遭受的痛苦会在不知不觉中带给下一代。

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当然,代际遗传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拯救自己,治愈童年的创伤,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希望从现在开始,独生子有勇气独立面对问题,收获真正的幸福。

- 结束 -

作者|汤米

编辑|前后黑白

第一届心理大师组|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rce JF,Emde RN,Campos JJ,Klinnert MD。母体情感信号:它对一岁儿童视觉悬崖行为的影响。发展心理学。1985;21:195– 200.10.1037/0012-1649.21.1.19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