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懂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王陽明:私欲太重

作者: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你懂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王陽明:私欲太重

相信大家普遍會有這麼一個焦慮,随着年紀的增長,能力的增強,知識的增加,本以為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本以為懂得了很多道理,人生便成坦途,一路順風。

怎奈,偏偏人生給我們開了一個黑色幽默:讀了那麼多書,懂了那麼多的道理,為什麼我們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術業有專攻,鬼谷子可能給不了具體的答案。但别急,王陽明能!

關于如何過好自己人生的這個問題,現代人焦慮,其實古人也焦慮。比如,王陽明的妹夫兼弟子徐愛就發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徐愛口中的先生就是王陽明,他問:姐夫,哦不,先生。朱大聖人覺得“定”就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跟你說的意思是沖突的呀!徐愛這個妹夫是真的一點面子不給。朱熹是什麼人?是大明王朝官方認證的聖人。他直接就對着姐夫放了個“訴諸權威”的大招。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稱為“徐愛的困境”。他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樣,覺得多讀點書,明白點道理,人生之路就變坦途了。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甚至擡出了朱熹。

要是一般人就慫了,是以王陽明會怎麼做呢?老王也是個實在人,既不慣着自己這個妹夫兼弟子的家夥,也不慣着朱大聖人,直接怼道:去事事物物上去求定理?噗嗤……那不就是二麼?那不就是舍本求末,跑到外面去尋找定理了嗎?

這裡的定理,我們可以稱為“至善”、“明德”、“天理”,王陽明稱為“良知”,其實是一個意思,就是宇宙終極的道理。

王陽明用四個字總結:方向錯了!

如何能悟出“定理”呢?朱熹認為要在“事事物物”上求理,比如讀書,懂很多道理。

可是王陽明認為不對。

你懂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王陽明:私欲太重

人生的意義怎麼會藏在外物上呢?天理既不在“之乎者也”上,也不在“123”裡,更不在“ABC”中。自然也不會在心靈雞湯和成功學裡。你以為人生是走直線的嗎?

錯了,人生其實是繞圈圈,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天道中的天理其實就藏在你我的心中。

王陽明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因為他頓悟了,他發現那些飽讀聖賢書的人大多也是渾渾噩噩的,也是非常焦慮迷茫的,最終稀裡糊塗地渡過了自己的人生。

對于王陽明先生的點撥,小愛同學顯然是不滿意的,他又問:“至善隻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如果說孔子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是遇到了顔回,那麼王陽明這一輩子有徐愛這個弟子恐怕真是上天對他的恩賜了。徐愛的問題很尖銳:姐夫,你說得很好。可如果我們隻在心裡用功,那麼對心體以外的事情又如何應對呢?

這也是我們“誤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懂很多道理又如何去解決世間存在的複雜的問題呢?這個問題的絕妙之處在于,質疑王陽明的心學是否隻是空談心性?正如世人喜歡談論正能量一樣,好聽是好聽,結果卻成了空談的廢話,沒什麼用。在自我陶醉中渡過了窘迫的人生。

王陽明的話是真的靠譜嗎?就跟此時此刻閱讀本文的你一樣,一定會質疑:王陽明是認真的嗎?這麼做真的有用嗎?

徐愛的問題很尖銳:先生,你不會是給我們灌心靈雞湯吧。畢竟,對父親的孝,對君主的忠,對朋友的信,對百姓的仁,這裡面有許多的理。

小愛同學是很務實的,他并沒有因為王陽明的幾句話就回避一個基本問題: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無窮的道理。如果隻談心性,又豈能解決具體問題呢?如果解決不了具體問題,我們又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呢?如果過不好自己的人生,那麼王陽明肯定是說錯了。

王陽明之是以被稱為哲學家,就在于他将心學梳理出了哲學體系,這個體系是完備的,是以他說出了震古爍今的四個字“心即理也”。接着又說“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小愛同學,天理就在你心裡,為什麼要向外求理呢?”我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見小愛同學一臉茫然,似懂非懂,王陽明忍不住地感歎一聲說“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

“世人被蒙蔽很久了,豈能一句話讓人醒悟呢?”

這句話看起來是在憐憫徐愛,其實是在憐憫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我們整天磕磕巴巴,跌跌撞撞的努力,希望能在有朝一日悟得天理,過好自己的人生。結果卻成了玻璃窗前的蒼蠅,

前途是光明的,出路是沒有的。

應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生怕我們聽不懂,舉了個通俗的例子說: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意思是說,孝順父親,難道先要去學一個孝的理嗎?這是一句靈魂拷問,難道讀書少的,學曆低的,懂得道理少的人就不會孝順父母了嗎?

孝,難道還要去刻意學習嗎?一切都隻在此心呐,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是以,你有了孝順的心,自然就懂得孝順。

這就是“做事先做人”的底層邏輯。人做不好,事自然也做不好。

且不說倫理上的孝順,一個人做事業,做企業都是如此,無不是立一顆初心,守護自己的良知。否則,心不正則意不誠,意不誠則身不修、身不修則行不正。

或許還會有道友會質疑。列位,聽阿信舉個例子就立刻明白了。為什麼高科技産業總是止步不前?還不就是因為一些局中人的私心,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發展高科技,而是為自己搞錢嗎?為什麼華為能突飛猛進?因為守住了良知的底線,是以才會堅定不移的銳意進取。

你懂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王陽明:私欲太重

心是一面鏡子,心裡是肮髒的,行為自然是龌龊的。心裡是光明的,行為自然是坦蕩的。世人會迷茫,正因為是欲望太多,正如鬼谷子說得“欲多則心散”。

在王陽明看來,所謂“心外無物”是針對儒家理學的“心外有物”而說的,因為理學講究“于事事物物中求定理”,王陽明認為這叫“逐物”。與理學分庭抗禮的王陽明直接說“心外無物”,自然也就“心外無理”。那麼,理在哪裡呢?心即理也,我心就是天理。這是什麼邏輯呢?當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于事物,方有事理。

當然,王陽明并沒有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而是用“寂”與“顯”來概括心與物的一體關系。天理就在我心中,自然不需要向外求理。一個人的成長并不在于懂了多少道理,多少謀略,而是要在心體上下功夫,少了一份人欲的自私,就多了一份成長的透徹。

成長的天敵,就是功利心,追求技巧,謀略與套路。當我們要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方法。成功者們都遵循最基本,最簡單的原則,就是不忘初心,守住良知。

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人生還是過的一塌糊塗呢?究其原因在于,欲望太多,私心太重。

本文由鬼谷信原創出品,更多精彩鬼谷子智慧,敬請關注微信公衆号“鬼谷道”,鬼谷信講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彎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