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心學:強調為什麼天理不能通過思慮獲得?

作者:陽明悟行學宮
王陽明心學:強調為什麼天理不能通過思慮獲得?

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王陽明心學:強調為什麼天理不能通過思慮獲得?

初釋:

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天理隻有一個,還有什麼别的可以思慮的嗎?天理原本就是寂然不動、一感就通的。學者用功,即使千思萬慮,其目标也僅僅是恢複天理原來的本體和功用,而不是憑自己的私意去安排思索。是以程颢先生說:“君子做學問,應該是心胸開闊而公正無私,有事發生則順其自然。”如果憑私念去安排思索就是為私欲而用智巧。

壺天山人诠釋:

在這裡,陽明先生首先指明本心即是天理,天理是一,不能依靠思慮去獲得,而是要通過内心的覺察、領悟、體證來獲得。為什麼天理不能通過思慮獲得呢?因為天理原本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出自《周易·系辭》,孔子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思是說,《易經》中講述的道,沒有思慮,無所作為,寂靜安然,一動不動,交感而通。

王陽明心學:強調為什麼天理不能通過思慮獲得?

道是自我同一的,寂然不動的,同時又蘊于萬事萬物之中,周遍一切,人是通過感應來覺知道它、通達它的。人要感應到道,需要内心清靜,不受物欲的蒙蔽。本心即天理,修學者精勤用功,并不是要在本心上增加什麼,隻是恢複本心原初的境界、狀态,自然而然就能與道相通。恢複了心的本體和功用,人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天道無私,人如果憑私意去揣測求索,是與道相悖,必然是不能得道的。

王陽明心學:強調為什麼天理不能通過思慮獲得?

正因為如此,明道先生才說,廓然大公,物來順應,是學問的根本。所謂“廓然大公”,就是内心明徹,無私心私意;所謂“物來順應”,就是順應自然之理來對待外物、處理事情,既不聽之任之,也不強按牛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