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作者:天水線上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5月27日訊 (記者 趙晨輝 樊雪琛 趙越)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每一棵古樹名木的年輪都是時光走過的曲線,枝葉間散發着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息。正是先民們不斷将守護古樹的信念代代傳承,才能讓綠水青山澤被後世、造福子孫。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探尋“秦州第一槐”的千年風采,觸摸古樹遒勁滄桑的傳奇根脈。

初夏時間,藉口鎮南靈村王家小莊自然村被大片的綠色所包圍,沁人心脾的槐香彌漫村莊的街街巷巷。整個村莊以一棵千年古槐為中心依次向外擴充。古樹挺拔的軀幹分出十餘條枝杈,構成碩大的樹冠,有些分枝甚至比百年以上的大樹還粗,“秦州第一槐”的稱号當之無愧。

“這棵樹現在六個人抱都抱不住,上面還有靈芝,五個大靈芝。1300多年了,周長是六米六,直徑兩米多,現在我們村裡把這個樹特别愛護。”藉口鎮南靈村監委會主任王小強說。

“盡管生長緩慢,但是由于當地人對這棵槐樹的尊敬,有傳奇故事的流傳,加之後期的保護,相比南郭寺的将軍槐,要早一二百年,這個樹屬于隋朝。”秦州區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工程師劉太平說。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站在古樹下仰望,給人一種默對輕撫流千年,綠蔭遮天勝花時的感覺,你會被自然之美和生命強勁的力量所震撼。古槐用他挺拔的身姿記錄了南靈村悠久平凡的人間煙火,同時也訴說着鮮為人知的神話傳說,這或許就是千年古樹獨有的魅力所在。

“在這棵樹底下聊天、說話、乘涼,不讓把這個樹破壞,老人說這是風景樹,人人都要愛護保護起來。”藉口鎮南靈村村民王忠義說。

“這苗槐樹據傳說是王祥卧冰的時候,路過此地以後撒下的種子,出來以後就長的這麼一棵槐樹,我自小在這裡乘涼、玩耍,一直就在這個槐樹底下生活長大的。”藉口鎮南靈村村民王虎娃說。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經普查論證,這棵古槐的樹齡大約1300年左右,在秦州區境内槐樹中樹齡最長,被稱為“秦州第一槐”。此外,村上樹齡在300年以上的槐樹還有6棵。人們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古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這裡得到最好的回應。

“底下有個溝,就馱的石頭,以前的牲口毛驢拉,把這棵樹以前維護着,從去年林業局也大力支援,就把這棵樹周圍整個重新保護了一下,打闆牆,鋼筋弄上,都修的柱子,現在很堅固。”藉口鎮南靈村監委會主任王小強說。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如今,南靈村結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對村裡的古樹群作了保護,延續千年的接力保護将讓古樹煥發新的生機。

“做了圍欄,根外施肥,回填了營養土等措施,為了把這個樹的光彩繼續發揚下去。”秦州區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工程師劉太平說。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槐樹擁有獨一無二、不可複制的旺盛生命力,在皂郊鎮新莊村就有這樣一棵“樹堅強”,他曆經千百年風吹日曬,經受烈火燒灼,卻仍然屹立不倒,生機勃勃,其頑強不屈的生命力也可謂“秦州第一”。

“這個古槐1300年左右,七八十年代由于雷擊引起了火災,把樹燒空心了,咱們搞了保護和複壯措施,做了圍欄,處理了幹枯的木質部、消殺、土壤回填營養土、施肥,再把主幹搞了個箍圈,再進行了病蟲害防治。”秦州區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工程師劉太平說。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現在,古槐的主幹部分呈镂空狀,全靠外皮輸送養分,樹冠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迎着陽光與風雨,繼續見證腳下這片土地的變遷。

“雖然裡面空了,外皮一直長得好着呢。不光是我們一莊人,周邊的人都知道這棵樹。”皂郊鎮新莊村村民田望林說。

探尋“秦州第一槐”感受千年曆史根脈

百折不撓留根脈,枝繁葉茂澤後世。這就是秦州古樹的魅力和風采所在。古樹名木是曆史文化古老地區最有力的佐證,是“活文物”,我區古樹名木之是以樹齡大,數量多,與我們祖先和現代人對樹木的愛戴、敬仰、珍惜以及政府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天水市人大常委會于2019年4月頒布《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标志着我市古樹名木的保護進入了新階段。

(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