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日有清歡,贈君清涼意

作者:于丹

導語

春去夏來,草木蔥茏,一年中最蓬勃的季節便來到了。夏日炎炎,不知道大家有什麼解暑的辦法呢?我們不妨跟古人借一點智慧,在古人的詩詞中品讀夏天,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

夏日有清歡,贈君清涼意

五月,春去夏來,夏天帶着它向陽而蔥茏的生命畫卷來到了我們身邊。提起夏天,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無論怎樣定義,“夏”的屬性都是滋長與盛放。甲骨文中的“夏”字就是一個頭、身、手足俱全、完美無缺的人,先民便用這般美好的字眼“夏”,來指代我們的民族。

《說文解字》解釋說,“夏,中國之人也。”這是非常大氣、特别堂皇的定義,華夏民族的名字就取自于此。戰國以後,封建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夏“與“大”的意義便日漸相合。

不僅“夏”字的形象來表現夏天,“夏”可以表示偉大、盛大的意義,夏季天氣炎熱、草木茂盛,是以用“夏”來表示“夏天”,從一個民族到一個季節,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夏日有清歡,贈君清涼意

夏日清涼由心生

夏天是一年中最蓬勃、最大的季節。一切都在生長,也是古人認為要好好養生的時刻。明代高濂在養生專著《遵生八箋》寫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夏天聽天空轟隆隆的雷聲,大地上萬物蓬勃生長着,滿目新綠,帶着勃發的生機,是令人喜悅的季節。

很多消夏的詩詞寫得也很漂亮,比如劉禹錫的《劉驸馬水亭避暑》:“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水晶簾裡沙沙的細風走過,眼前活色生香、清涼自生。

我一直覺得,讀詩詞不是拿出來炫耀的社會談資,也不是裝點生活的孔雀翎毛。如果詩歌真的住在心裡,面對酷暑我們也可以清涼自生。

夏日有清歡,贈君清涼意

是以,詩真的不是在遠方,就是在當下生活裡的一種态度。隻不過它合轍押韻,比平時禮俗的話語更加優美。我之是以喜歡這些消夏詩歌,是因為它能夠給我還原一種真正清涼的狀态。

大家在學生時代讀書的時候,應該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心靜自然涼”,陶淵明曾經他的《讀山海經·其一》中寫道“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一個人讀書已經讀到了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境界,得以參透其間道理,放下那些心頭的執念。中國人是晴耕雨讀、耕讀傳家,是以讀書的時候是最适合鄉下的心靜自然涼。沒有那麼多的焦慮,也沒有那麼多的燥火。

夏日有清歡,贈君清涼意

暑熱炎炎,何以消夏?

夏季炎熱,也容易導緻人的心情煩躁,我們不妨來跟古人借一點夏日消暑的智慧。從周代起,就有飲料叫六青,唐代更講究,你看杜甫就說過,“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其實就是一種“槐葉冷淘”。

用米面先做成薄薄的粥湯,用槐花、橘葉提清涼自然的香氣,輔以清涼的井水,降溫消暑。紫蘇水、沉香水、麥冬水,都是古人消燥火的代茶飲。

大夏天中國人講究喝點熱茶,用食物消暑,而春夏時節,一定要喝綠茶。

唐代詩人盧仝曾經寫過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夏日有清歡,贈君清涼意

中國人在大夏天徐徐地喝一杯熱茶,自内向外的清涼,才是中國人的養生之道。“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間,讓我們如歸山林,如坐草木。人在四季循環中有茶的陪伴,真正是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連接配接了草木天地的關聯。

近來疫情反複,我們的生活節奏也随之發生了變化,每個人在家忙好自己工作的同時,也要記得在當下把自己的心養好。不管在哪個季節,你能夠感覺到嚴寒的時候家裡不冷、酷暑的時候家裡不燥,調節四時,是每個家庭最大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