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給我一份“不要清單”

摘要

中青評論

媽媽明确提出自己不想要的“雷區”,能有效避免我們每次作選擇時掉坑。

每一年媽媽生日、婦女節、母親節等重要日子到來前,當其他朋友都在構思要送母親的“必買清單”時,我總是顯得與衆不同。因為,媽媽先給我一份“不要清單”。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你去年買的大狗公仔,可别再整一個了,太占地方了,收拾起來讓我很焦慮。”

“你以前瞎買的多功能鍋,太浪費了,我和你爸平時做飯根本用不上,廚房裡設施齊全。”

在我家,媽媽心直口快“不留情面”的人設萬年不倒。這樣挺好,她明确提出自己不想要的“雷區”,能有效避免我們每次作選擇時掉坑。

與此同時,我媽很少主動提出她心儀的禮物。一方面,她和很多母親一樣确實不太在意子女饋贈的“儀式感”。另一方面,我媽在生活中就是一個追求“盡興”而活、人生态度積極的人,平時看到喜歡的東西并不糾結,直接下單擁有;一旦對好吃的餐廳、好玩的旅行目的地産生興趣,她也會及時行樂充分體驗,活得舒暢不擰巴。

是以,面對這樣一位生活态度獨立而陽光的媽媽,挑選禮物的确是一個頗有技術難度的事。畢竟,相較于簡便易得的物質,我需要更加努力探索她深層次的“心靈需求”。

這番“探索”實在不易,我也是以意外“解鎖”了一些全新的體驗。近幾年因為疫情,我幾乎沒有機會回老家,媽媽也不太友善來看我。今年母親節到來前夕,我就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原來媽媽在關注子女近況時,她所看重的“同步感”要遠遠強于“全面感”。

例如,今年第一季度我工作格外忙碌,給媽媽打電話,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論最近參與的工作項目。每次通話我都和迅速走完“寫周報+做presentation”的流程一樣,很認真地“全盤掃完”新動态,自認為這樣媽媽100%掌握了資訊“幹貨”。

有一天,我給媽媽視訊展示我新買的電器時,手機視訊那一端的媽媽忽然發出一聲感慨:“這疫情持續好久,我對你家裡的空間都陌生了。”

我這才想到,媽媽每次來我家,總是不厭其煩欣賞細微的布置,興緻勃勃地問我每一個擺設背後的故事。對她而言,家裡的空間構造,不是實體意義的存在,而是溫情與人味凝結起來的“故事場”。了解這些故事,才能獲得心安的熟悉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媽媽期待看到一個依然活得陽光有力、追求自我意義的女兒,也更期待随時聽我“同步”分享四季流轉中時光留在我家庭裡的嶄新故事。

這種“同步感”所蘊含的快樂,也展現在彼此興趣愛好的展示與“碰撞”中。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幾年前媽媽過生日時,我給她送過平闆電腦,但她表示不太習慣小螢幕看劇。最近,媽媽想看我安利的兩部網劇,就使用我的賬号登入看劇。

我發現她保持每天一集的節奏,于是通話時提了一嘴:“呀,那部網劇你是不是都刷到第七集了?”這句話讓媽媽來了興緻,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聊了好久。

曾經習慣于在家看劇隻和爸爸實時“吐槽”的媽媽,瞬間開啟了與我“同步追劇+口頭彈幕”模式。她還開玩笑問我:“這是不是你們年輕人現在常說的‘雲影院’‘雲聚會’?”

由此,我覺得這創意十分可行。被疫情切斷線下見面的日子裡,我也依然要讓媽媽感受到“同步相聚”的喜悅!比如平時出門遛狗、踏青、打卡有趣小店、刷劇觀影,我完全可以讓媽媽同時獲得一種“在場感”“參與感”,而不是“滞後的補課”“幹癟的彙報”。

随着年齡增長,個人與社會接觸面不斷延展,我漸漸明白,你直接接收的“表達”不能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唯一依據,尤其在“親密關系場”中,若過分依賴“表面資訊”,則很容易掩蓋彼此真正的精神需求與“缺口”。

像我一樣遠離家鄉、在大城市成家立業的年輕人,平日完全靠視訊通話、微信消息與媽媽保持聯系。媽媽對子女的感情需要,往往會以無比低調、委婉、黯淡的方式潛藏在看似不經意的話語間。你不留心,就聽不清,看不見。

對于我,每一年母親節給媽媽送祝福,既是探索她心靈需求的過程,也是以自己的成長刻度“追随”媽媽人生坐标的過程。小時候,你以為一件禮物就代表一個節日的意義。可等到長大後方知,那是你更走近另一顆心的開始。

撰文/河櫻

微信編輯/黃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