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朋友圈設定“三天可見”的人,不一般,十有八九是這幾類人

01

近幾年來,微信逐漸走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在微信上聊天,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逐漸成為了現代人的日常操作。

而在朋友圈中,有這麼一個功能——設定朋友圈幾天可見。

有些人啥都不怕,想給别人展現出自己的全貌,那他就選擇完全可見。而有些人不想讓别人看到全貌,就選擇半年可見。當然,設定最近一個月可見,也是一部分人的選擇。

最讓人感覺到疑惑的,應該就是那些設定“三天可見”的人。既讓人看到你的朋友圈,也不給人完全看到你的朋友圈,這能說明的了什麼呢?

隻能說,設定三天可見的行為,本就是一種特别“沖突”的做法。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要麼我讓你完全看到,要麼我直接關閉了朋友圈,不讓你窺視。像這般折中的行為,貌似就有點“異類”了。

可以說,越是異類的現象,越會讓人産生好奇的心理,這些到底是什麼人呢?

我想,朋友圈設定三天可見的人,十有八九是這幾類人。

02

第一類人:“禮貌性”社交的人。

在社交場中,有這麼一個詞,名為“禮貌性”。也就是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禮貌”為目的的,不論對誰,都不得罪,但也不讨好。

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走過場”。

曾經見到過這麼一個人,他很少發朋友圈,基本幾個月才發一條,但他就是設定了“三天可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禮貌禮貌就算了,又何必跟别人透露那麼多呢?

朋友圈隻是一個記錄個人日常生活軌迹的空間,開放給别人看,這是你我的不計較。而設定三天可見,則是個人斟酌損益後的選擇了。

很多人覺得,設定三天可見,還不如不設定,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意義就是,完全不設定,會被人說你不懂得做人,也不懂得與人交往,更不懂得跟别人打交道。而稍微設定,不過是在“逢場作戲”中對于他人的尊重罷了。

隻能說,習慣禮貌性社交的人,往往會把表面功夫做到極緻。

03

第二類人:想把秘密隐藏起來的人。

俗話說得好:“鹦鹉前頭休多語,小人身邊須慎行!”

在鹦鹉面前,我們就不要說那麼多了,以免被鹦鹉學到我們的話。在小人面前,我們就不要随意講話了,謹言慎行才是王道。

線上下,我們要有謹言慎行的原則,而線上上,哪怕在屬于自己的朋友圈中,我們也要有謹言慎行的原則。因為這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總是說太多,或者說把自己的秘密“一覽無餘”地表現出來,那并非是好事,恰恰是惹禍的開始。

生活中就有這麼一些人,有事無事就看别人的朋友圈,八卦别人做了什麼事兒。特别是某些對你有想法,心懷不軌的人,更習慣于對你的朋友圈下手。

有些時候,設定三天可見的人,并非是異類,恰恰是“保全”自己的精明者。能看這三天之内的事兒,而不能看以往的事兒。而這些所能看到的事兒,也會随着時光而消逝,從此誰都見不到。

這,才是普通人的明智之選。

04

第三類人:不愛熱鬧的人。

一個人,為什麼會開放自己全部的朋友圈呢?一個原因是希望别人能夠了解自己,另一個原因則是希望朋友圈能夠熱鬧一點。

對于熱鬧,其實這是多數人的追求。尤其是處于群體當中的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他們想要熱鬧;為了讓自己的朋友圈多些人氣,他們也希望熱鬧。

而熱鬧的源頭,就是你把朋友圈開放了,别人看到了,那才有互相讨論的機會和空間。

反之,那些不怎麼愛熱鬧的人,往往就把朋友圈給封閉了。我就發“三天可見”的朋友圈,無論别人看不看到,時間過了,那就算了,也不要惹來别人的窺視,招惹太多的麻煩。

尤其在如今這個人性複雜,人心浮躁的年代當中,所有的“熱鬧”,都是需要人付出代價的。這個時候,選擇做個離群且不愛熱鬧的人,往往能保全自己。

05

第四類人:淡出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剛開始出現的那幾年,很多人都特别感興趣,覺得在當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就是一種格調和潮流。

隻不過,有些事兒做多了,人就感覺到膩了,同時也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了。

就跟人吃飯是一個道理。每天都讓你吃同一樣菜,那你吃多了,也會感覺到沒有味道,甚至出現了“惡心”的情況。

朋友圈發多了,感覺也就那個樣子,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逐漸地,人們也就很少發朋友圈,甚至淡出朋友圈了。

現如今,淡出朋友圈的人太多了。在他們看來,我不想知道你的生活,而我也不想讓你知道我的生活。如此,“三天可見”就可以了。

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