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看到一個網友的文章。
網友說:
一年多沒聯系的朋友,過年期間忽然給他發了消息。
看着對方的消息,他也有些拿捏不準對方是什麼意思。
于是他就試探着跟對方聊了聊,沒想到對方的套路太深了。
目的很明确。
開始時,跟你叙舊,關心你的近況;可聊着聊着,對方的畫風瞬間轉變。
直接說了句:“最近生意不景氣,手頭不寬敞,在家過年都沒錢花了,能借點錢給我嗎?”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
許久沒有聯系過的朋友,大過年的忽然聯系你,能有什麼事呢?
他們的内心真實想法是什麼?
-01
不是借錢就是“有求于你”
這讓我想到了一次經曆。
某次我在朋友圈發動态,把我收藏的一部分書送出去,但是要對方自己出運費。
朋友圈剛發完,就有幾個朋友打算要。
這個時候有趣的事情出現了。
一個很久沒聯系過的人,給我發消息說:
“這些書你都不要了,那就全都送給我了吧。”
我有點懵。
盯着對方的頭像,昵稱,看了好幾秒才想起來這個人是誰。
沒有接受他的要求,隻是送給了他兩本書。
從那之後,這個人就“陰魂不散”一般。
每隔一段時間就給我發消息:“還有書要送嗎?我家孩子沒有書看了。”
“你收藏那麼多書做什麼?不如多送給我幾本吧。”
見過臉皮厚的,沒見過這麼理所當然的。
過年期間,如果很久沒聯系過的人忽然給你發消息,給你個建議:
不要輕易回消息。
他如果給你發:“在嗎”?
你不要回複,看他接下來要給你說什麼。
如果他不說,那是最好;
如果他接下來提出的要求讓你無法接受,那就不需要回複。
朋友圈裡總有一些這樣的人。
看到你有錢了,就來找你借錢;
看到你混得好了,就來跟你打感情牌;
看到你有利用價值,就來跟你套近乎,然後找你幫忙。
憑什麼呢?
關系不熟的人,幫你是面子,不幫是本分。
-02
想要跟你“聯絡感情”
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幾個老同學,同時收到了當年班級裡一個男生的消息:
“好久不見,過年了有時間一起吃個飯嗎?”
在聊了一會才意識到,這個男生現在依舊單身,整天被家裡催婚,相親十多次都失敗。
于是男生就給班級裡所有的女生群發消息,試圖“廣撒網,釣大魚”。
不得不說,這個男生的心挺大,絲毫不在乎自己的面子。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曆?
某個很久沒聊過天的朋友,忽然給你發消息。
沒有請求,不是借錢,隻是單純地跟你聊一下近況,聊聊過往,感慨時間,叙叙舊。
這樣的瞬間,會讓你陷入回憶裡。
畢竟,年齡越大,人就越容易“感性”。
想到過往,想到年輕時的事情,想到那些失去了聯系的好朋友,想到那些天南海北再也沒機會見面的人。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
一段時間不聯系,就不好意思打擾對方了,生怕給對方發消息,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為了避免尴尬,是以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有些人,即使很長時間沒聯系,再次聊天時也不覺得生疏;
但也有一些人,一個月不聯系,聊天就會感到尴尬。
變化的不是人,而是兩顆心之間的距離。
-03
嫉妒你的人,找你“秀優越”
還有一種情況:
對方之是以找你,是想要證明他在某些方面,終于過得比你好。
比如:
在學生時代,你的成績一直比他好,你是他父母嘴裡教育他的“正面素材”;
你考上了很好的大學,而他去了一所一般的學校;
畢業後,你去了大廠工作,而他留在老家打拼;
你收入越來越高,他一直不溫不火。
後來,他在老家買房買車結了婚,有了孩子;而你,在大城市打拼多年,還是單身。
這種不同追求,不同人生的差異,讓他以為自己終于超過了你。
于是,他為了證明終于超過你,證明他過得比你好,是以才會跟你“叙舊”。
通過叙舊的方式,實際上是跟你攀比炫耀。
内心自卑的,嫉妒你的人,其實早就在心中把你當成了“标杆”。
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超過你。
隻要有機會,他一定會在你面前秀優越,找你炫耀。
其實,這類人“自我價值感很低”。
他們需要靠外界的認同,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如果你也遇到了這類人,不需要回應即可;你越是回應,他就越是歇斯底裡。
今日話題:
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曆?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