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一不順心就炸毛,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父母要這樣引導

在你的家裡,是否出現過以下場景?

孩子自己穿衣服怎麼也穿不好,為了不讓孩子着涼你上前幫忙。結果,孩子不僅生氣大哭,還要把已經穿好的衣服脫掉重新再穿一次。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父母會說,現在的小孩脾氣太大,都喜歡和大人對着幹。其實,孩子之是以出現類似行為,有可能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2歲到4歲之間,主要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流程、順序以及位置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比如,脫掉的鞋子必須放在自己指定的位置,如果位置有變,就哭鬧不止,并且會再次将鞋子放回原處。自己拉的便便必須自己沖,還要跟便便說拜拜,你要敢給他沖了,他能哭一天,逼着你把便便原封不動地變回來。

進入秩序敏感期後,孩子會從外界環境的刺激中不斷學習和總結,逐漸養成自己的行為和習慣體系。也就是說,那些看似無理的行為,其實能夠有效幫助孩子獲得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

那麼,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呢?

在秩序敏感期裡,孩子的核心特質是萬事以自我為核心,隻要違背自主意願,就會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或崩潰大哭。

1.東西擺放的位置動不得。

比如,孩子将不玩的玩具放在地上,父母見狀将玩具收了起來。等孩子再次想要玩時,發現玩具擺放的位置變了,就會變得焦躁不安。

2.做事的先後順序亂不得。

有位媽媽講了自己女兒的案例。她女兒在繪本裡學了一首關于洗手的歌謠,每次洗手都要跟着歌謠的順序一邊念一邊實踐。如果期間受到影響順序出錯,女兒就會氣急敗壞,然後從頭再來一次。

3.喜歡的玩具物品讓不得。

有很多家長都表示疑惑:自己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還是個很慷慨的小朋友,可是到了兩三歲就完全變了個樣兒,喜歡的玩具和食物,怎麼說都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

實際上這并不是孩子變得小氣了,而是他們對物品的歸屬和權限有了一定的認識。是以,不再像嬰兒時期那樣分不清哪些東西屬于自己,哪些東西屬于他人。

4.自己想做的事情幫不得。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從紙盒裡抽一張紙,你拿了一張紙遞給孩子,孩子卻莫名地發起火來。

在孩子渴望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父母硬性幫助會适得其反,既影響孩子的情緒,也會破壞幫助孩子養成自主習慣的機會。

到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長正确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這樣:

第一,尊重并了解孩子的需求,保護其秩序感。

對秩序感的要求是孩子的一種内在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就會損害孩子的内在價值感和成就感。

相反,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長特性,合理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的快樂指數就會提升,他們的身心也會得到良性成長。

第二,對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積極引導,給出正确方法。

比如,看到媽媽做飯,孩子也想自己拿着菜刀切菜。很明顯,這是一件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外,且具有危險性的事情。那麼,媽媽要直接拒絕嗎?當然不是。

我們可以拿一些菜給孩子,同時給她準備桌子和安全的小刀,并耐心指導孩子應該如何操作。不管孩子的勞動成果如何,媽媽都要将孩子“切好”的菜放進盤子裡,并真誠地跟孩子說謝謝。

這樣一來,孩子的自主需求和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動手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第三,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孩子做得對時,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做得不對時,及時指出并糾正。

比如,孩子玩過之後,将玩具整齊地擺放在合理範圍内。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做得真棒,你看起來像個整理小能手。”

相反,孩子堅持要将玩具放在過道上排成整齊的一列,還不許别人碰。這時候,我們就要對孩子進行正确的引導。

你可以說:“寶貝,媽媽覺得你把玩具整理得很好,但是放在這裡會影響大家通行。把玩具放進遊樂場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第四,給孩子創造穩定有序的生活環境。

穩定有序的生活環境,能有效減少孩子因外界秩序混亂而産生的不安。

比如,父母喜歡将家裡收拾得幹淨整潔,也習慣于将物品擺放整齊、有序,孩子就不會因為家裡雜亂無序而感到焦慮。

同時,父母以良好行為習慣和做事方法為孩子樹立榜樣,也有利于幫助孩子建立真正的秩序感,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講道:在敏感期裡,當孩子想要發展一種能力時,我們就要提供合适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更好地發展這種能力。

對孩子來說,尊重他們的成長天性,給予科學合理的引導,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