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業鍊視角:重構物流

圖:圖蟲

來源:21tech

作者:陶力 江月

編輯:張偉賢

進入五月,上海的街道樹木漸漸繁茂,投下的樹蔭也越來越濃,隻是樹蔭下不複往日的熱鬧。

目前,上海市經過近階段分區、分級的“抗原+核酸”組合篩查及針對性的相關措施,疫情防控效果日益顯現,封控區域數逐漸下降,複工複産工作有序推進。在5月6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釋出會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丹丹通報,5月5日,全市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診病例245例,無症狀感染者4024例。

處于封控區的人們,仍需要通過團購來解決購物難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順豐、中通、申通等快遞公司在C端的服務仍未恢複,電商平台仍處于發貨難、收貨難的狀态。

對于不同産業的生産商來說,物料進不來,産品出不去也是亟需解決的難題。是運力不足還是管理協調能力不強?到底什麼樣的管理才能重構新的秩序?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名企業人士和專家看來,現代物流是一條很長的産業鍊,沒有任何一個個體能孤立運轉。這個鍊條上的倉儲、貨車、資料服務商也面臨着結構的重組。破解物流難題涉及産業鍊重構,未來的物流業或将面臨劇變,包括倉儲結構的改變,而企業也會重塑生産流程,包括提升産品的标準化、子產品化,開發可替代的供應商,增加關鍵部件的庫存緩沖、增加可變産能等。

回歸物流韌性

4月下旬,上海市青浦區一家水泵制造商負責人告訴記者,20年的經營曆史裡,物流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困擾她。

這家制造商承擔的是水龍頭出水前最後一百米的環節,一件生産成品裡包含水泵、智能水表、閥門、管路、傳感器等不少零件。

這樣一件現代化的機械産品的包裝運輸,早就經過了幾次換代更新。不同以往裸運輸、集中裝箱運輸,現在傳遞出貨前都要用專用的紙箱,先對每個零件分别包裝、再整體裝盒,防止途中磕碰損壞。

然而,原在4月以封閉方式保供保産的該公司,還是遇到了營運難題。“生産上還有庫存可用,但産品打包的紙箱現在還在外地的倉庫裡發不出來。”該負責人透露,近期工廠隻能對外先發送散件,這些産品所需包裝略微少一些,但将影響整體銷售額和毛利率。事實上,在現代物流成型的今天,大多數經濟個體,并不會自建物流車隊,而是使用标準化的外包物流服務。

自從2000年創立以來,這家水泵廠一直用這樣的物流采購物料、傳遞産品,第一次遇到了今天這種棘手難題。

“實話說,現在的物流已經進步了,平常一個細小的精密部件,都可以給我定制化運送到1000公裡以外,速度很快、很精準。我不明白為何突然最基本的紙箱子物流都無法保障了。”前述負責人說。

對此,天地彙供應鍊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徐水波認為,這反映出了大陸物流行業韌性不夠。“近年來,國内物流基建一直強調用多路徑滿足客戶傳遞的需求,更多地滿足了定制化、高附加值的物流需求。但在疫情環境下,回歸到根本,最基本的要求其實是不出現斷裂。”

眼下,物流鍊條在多個環節遇到阻礙,無論是司機還是道路、供貨源頭等。為何連環斷裂無法在短時間内解決?

徐水波用成本收益來解釋了現狀,“在目前狀況下,物流運作主體從成本出發,可見的虧損導緻營運不能持續。在外地一個月能跑三萬元,跑一次上海如果隻能賺一萬元的話就會出現問題。”

倉儲結構有待改善

除了貨車、道路之外,造成物流不暢的第二大原因,在倉儲端。據了解,上海市及周邊地區的多個國際物流商倉庫、電商前置倉等,大多采用的是閉環管理方式,疫情防控導緻它們短暫失去營運功能,形成了物流鍊上阻滞的一環。

為何一個單一倉庫會形成連環效應,倉庫布局的依據原本是什麼?未來的倉儲應該順應哪些市場需求進行變化?

過去多年,上海市承擔了長三角重大的物流需求和供給需求。《中國通用倉儲市場動态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32個主要物流節點城市,上海市是其中一個重要節點。另外的蘇州、無錫、南京、甯波、嘉興與上海共同形成了物流節點區。

綜合來看,東部地區的物流占據全國市場需求超過50%。其中,批發和零售需求最旺,占比為44.09%,其次是制造業,占比為27.6%。由于需求端和供應端都比較集中,又是以形成了“抱團”格局。

圓通速遞副總裁相峰認為,物流行業将來要防止“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國内物流基建早前集中進行了靈活性和靈活性建設,然而卻缺乏一些“備援性”。所謂備援性,也就是“物流大倉不能設在單一地方,需要分倉”。

中金公司在2021年的報告指出,中國倉儲物流市場整體仍處發展期,雖然國内總體倉儲面積豐沛,但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庫存占比不足7%,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且各區域間供給水準很不平衡。

除了通用倉儲需要提高“備援性”,産業需求更新、定制化物流,其實也同樣呼喚“備援性”。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馮天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不同于傳統産品周期長、疊代慢,創新型産品生命周期一般隻有3個月。如果物流時間拖延太久,就會導緻商品在銷售末期降價。為了保證銷售邊際毛利率,創新型産品開發制造商,往往願意為物流付出更高的溢價,傾向使用定制化産品。

重建合作關系

物流的兩端,連接配接的不僅有供貨商和生産廠家,還有終端的使用者。面對眼下的困難,不少業内人士呼籲,在合作關系中,應該增添更多的信任和互助,以幫助行業度過難關。

“由于上海實驗室的封閉,最近我們已經将部分訂單轉移到其他城市。”上海市闵行區一家從事半導體線路闆測試的企業負責人,在4月中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上海一直是全國最大的晶片設計基地之一,過去也給公司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節奏。“現在設計公司的物料進不來,我們做好的專案也出不去。”該公司實驗室的從業人員進一步透露,為了防止客戶流失,近期在外省市的實驗室,也在加班加點工作,承接上海的部分訂單。與此同時,公司也打算擴大外地實驗室。

由于供需短暫失衡,不少上海市的企業也在計劃調整客戶關系,以改變現狀。馮天俊提醒,企業應該留意“牛鞭效應”帶來的負面作用,也就是需求變異放大,防止布局方向錯誤。“還是應該緻力于緩解目前的供需兩端沖突,增強合作韌性,平穩供應鍊形态。比如率先漲價的優勢方,可以适度讓利,轉移一部分利益給供應商,幫助後者渡過難關,進而維持供應鍊穩定。”

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導體行業已經出現由供應鍊引發的供需失衡。由于一些晶片産品供過于求,價格也出現了急劇下跌。

除了影響民生、供需關系,物流供應或還面臨更長遠的布局轉移。目前,物流界如何評估未來形勢?工業制造商應做好怎樣的準備?

徐波指出,物流業重新整合,在全球已形成不可阻擋的趨勢。他認為,今後倉儲環節将會向更趨分散化的方向發展,進而實作穩定的價格和倉位。供應鍊轉移問題,也值得重視。

事實上,疫情也給物流行業帶來一次“壓力測試”。圓通速遞副總裁相峰認為,目前的風險控制應該更多考慮“烏卡”現象帶來的影響。分揀、包裝、貼标等大量勞動密集型,也面臨着搬遷到外省市、流程重構等問題。

專家們建議,未來企業要考慮重塑生産流程,包括提升産品的标準化、子產品化,開發可替代的供應商,增加關鍵部件的庫存緩沖、增加可變産能等。

眼下,上海全市企業的複工複産正在展開,常态化核酸檢測工作也在多區分階段進行。夏日濃蔭下,車流和行人也在恢複中。而正待重新開機的物流業,也面臨着新生。

編輯:盧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