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密克戎還沒消停,德爾塔可能“卷土重來”?

如果一個奧密克戎變異株與另一個新冠變異株發生重組,有可能産生既能免疫逃逸又能導緻更嚴重疾病的毒株。

文 | 竹裡

德爾塔毒株可能會“卷土重來”?

近日,這一警告出自以色列内蓋夫本—古裡安大學的研究團隊。當地時間5月2日,該團隊研究發現,奧密克戎的影響尚未結束,其一系列變體BA.1、BA.2、BA.2.12.1、BA.4和BA.5正在全球接二連三掀起新的疫情浪潮。

而德爾塔變體似乎也并不甘心被奧密克戎搶了風頭,正在悄悄積蓄力量,隐秘傳播,意欲“卷土重來”,構成比預期更大的威脅。

德爾塔仍會“隐秘傳播”

這一結論依據來自于,研究人員對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期間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的廢水進行了監測,這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基于以色列污水的監測結果,不僅揭示了新冠病毒病例的流行情況,還揭示了它們的變體。

研究表明,即使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水準居于高位的情況下,德爾塔變異株仍在隐秘傳播。在監測了這兩種變體的模式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奧密克戎及其子變體可能很快就會消失,但德爾塔已經表現出如此強大的複原力,它很可能會重新出現。

目前,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開發的預測模型顯示,未來幾個月内,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播将“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但德爾塔毒株仍将保持傳播,這可能會導緻新一波德爾塔毒株感染潮或出現新的有威脅性的變異毒株。

BA.2.12.1在美國“站穩腳跟”

而目前來看,奧密克戎毒株是全球流行的主流變異株,過去30天上傳到全球流感共享資料庫的超過25萬個新冠病毒序列中,99.7%是奧密克戎。

自2021年11月出現以來,奧密克戎毒株已進化出衆多亞型和重組毒株,包括早期的BA.1、BA.2、BA.3,新近出現的BA.4、BA.5和BA.2.12.1等,其中,BA.2亞型毒株目前在全球流行最廣。今年2月,在美國東北部發現了兩個新的、更具傳染性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病例,正是被稱為BA.2.12.1和BA.2.12.2的奧密克戎毒株變異株BA.2的亞型。

美國各地區新增感染病例中BA.2.12.1(紅色)與BA.2(粉色)占比。圖 | 美國CDC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5月3日釋出的資料顯示,BA.2.12.1已占據36.5%的比例,BA.2.12.2約占美國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一。目前,BA.2.12.2的病例呈指數級增長。根據這樣的速度,預計下個月左右會看到全美範圍内相關病例的急劇增加。

除此之外,奧密克戎的另外兩個變異毒株BA.4、BA.5也引發了擔憂。除南非的7個省外,澳洲、奧地利、法國、德國、英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也檢測到了這兩種亞型變體。

南非誇祖魯·納塔爾大學病毒學家圖裡奧·奧利韋拉教授指出,BA.4和BA.5似乎比BA.2更具傳染性,這兩種新變體“在允許病毒逃避免疫的譜系中發生突變”。預計它們會引發新一輪感染浪潮,并且可能突破某些疫苗的保護效力。

疫苗難以趕上病毒變異速度?

世衛組織說,作為一種高度分化的變異毒株,奧密克戎的刺突蛋白上有26至32個突變,其中一些與體液免疫逃逸潛力和更高傳播性有關。

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區域不斷突變對疫苗和藥物研發不是好事, 疫苗更新的速度或許很難趕上病毒變異的速度。

北京大學謝曉亮團隊研究顯示,與BA.2亞型毒株相比,BA.2.12.1、BA.4和BA.5對3劑疫苗接種者血清的免疫逃逸增強,尤其是對BA.1毒株感染康複者的血清逃逸十分顯著。這意味着,基于BA.1亞型毒株的疫苗加強針可能不是廣譜保護的理想選擇。

4月14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裡根國家機場,旅客戴着口罩走在航站樓裡。圖源 | 新華社

但非洲衛生研究所的西格爾表示,與感染前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過疫苗的人最終對新變體的中和效力平均是5倍。譚德塞5月4日也堅稱,保護人們的最好方法仍然是接種疫苗,同時還要采取經過實踐檢驗的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

目前,全球新報告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正在下降,現已降至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準。但WHO警告說,全球病例數量的減少可能是病毒檢測大幅削減的結果。

譚德塞說:“這些趨勢雖然值得歡迎,但并不能說明全部情況。”他指出,在美洲和非洲,報告的病例在奧密克戎亞變體的推動下正在上升。“許多國家基本上對病毒如何變異視而不見,”譚德塞警告說,“我們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研究也顯示未來有必要持續監測新冠病毒變異株。對于新冠病毒變異的未來趨勢是否一定是“毒性持續減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家溫迪·巴克利持否定看法。她認為,除了常見突變外,新冠病毒還會通過重組快速演化。如果一個奧密克戎變異株與另一個新冠變異株發生重組,有可能産生既能免疫逃逸又能導緻更嚴重疾病的毒株。

“如果這些新出現的變異株能預示病毒向着溫和方向發展,那肯定是好消息,但生物學告訴我們,情況不會永遠這樣。”她說。

參考資料:新華社、潇湘晨報、半島科技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