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度把一半的未來,交給了“備胎”沈抖

文 | 孫靜 阡陌

01

沈抖輪崗,百度無人可用?

百度5月5日公布的新一輪高管輪崗,留給外界一臉錯愕。

最具「太子」潛力的沈抖,突然從執掌百度「錢袋子」的位置,輪崗到了智能雲(ACG)。接替他成為移動生态(MEG)負責人的何俊傑,之前負責戰略投資,公開履曆中鮮有移動業務經驗。

上一次出現類似反差的組織調整還是阿裡。去年12月,阿裡「太子」、淘寶天貓負責人蔣凡被調往海外數字商業闆塊,大淘寶業務則由此前掌管B2B業務的原阿裡「十八羅漢」戴珊接管。

不過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蔣凡谪守海外并沒有讓人覺得太意外。況且,阿裡海外業務正需要一個開疆拓土型的良将。對蔣凡來說,這條荊棘之路說不定也是通往權力中樞的一條「暗道」。你看再怎麼折騰,他幹的還是自己擅長的領域——電商。

反觀沈抖所處局面,則大為不同。2019年5月,在搜尋業務一把手向海龍離職後,沈抖一夜連升兩級,成了全面接管搜尋+資訊流業務的集團進階副總裁。

在百度,移動生态業務是最重要的現金流來源,是第一增長曲線;智能雲是中期的增長「中樞」,是百度一半的未來;自動駕駛和智能語音則代表了百度的遠期戰略。

李彥宏能把核心業務交給沈抖,這也是「太子」一說的來源。大家都知道,在百度内部想要獲得李彥宏的認可和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沈抖擷取信任的基礎,基于他對資訊流的認知。在執掌MEG的三年,他梳理了一個以百度APP為核心,以搜尋+資訊流為雙引擎,以百家号+智能小程式+托管頁為三支柱的頂層架構。百度移動生态布局開始面目清晰起來。

正當外界認為沈抖越來越接近百度「二号位」的時候,吊詭的調令來了。

沈抖擅長的是資訊流,而非雲計算,但百度硬要把智能雲業務塞到他的手上。于是「下放」說、「攻堅」說開始各執一詞。

在「降噪NoNoise」看來,本輪高管調整更多是百度無人可用的結果。有知情人士透露,沈抖其實并不是ACG負責人的首選。百度曾計劃從外部引入高管,補上智能雲「一把手」的空缺。

據說百度挖過前阿裡雲智能産品管理部總經理馬勁,但對方似乎興趣寡淡。馬勁之前直接向阿裡雲一把手行癫彙報,現在是中國電子雲的執行總裁。另一名阿裡雲高管、前中國區原總裁任庚,也被傳過要加入百度,後來沒了下文。

自從陸奇出走,職業經理人「黑洞」似乎成為百度的一個标簽。空降高管可遇不可求,百度轉變思路,在内部挖掘接任者。不過此時環顧一圈,李彥宏身邊的将才所剩無幾。

2017年以來,吳恩達、王勁、陸奇、向海龍、張亞勤等多位高管先後離開百度,以至于外界戲稱,「鐵打的百度,流水的高管」。

在百度官網上,最高決策機構成員中,除了李彥宏本人,還有CFO羅戎、CSO餘正鈞、CTO王海峰、人力資源負責人崔姗姗、資料隐私委員會主席梁志祥、移動生态負責任沈抖、智能駕駛負責人李震宇7人,其中能夠在業務線上獨當一面的隻有兩名少壯派幹将——沈抖、李震宇。

此時的李彥宏似乎沒有更多選擇。

「圈定」沈抖或許還摻雜了李彥宏的複雜情緒。作為一個耐心有限的CEO,他對沈抖帶領的MEG自然有更高期待。但從沈抖近期對媒體回應來看,當移動生态越來越龐大,垂直業務直播、教育、電商卻不溫不火的時候,「業務不聚焦」就成了「硬傷」。MEG也成為百度本輪「瘦身」的主要闆塊。

李彥宏大機率是不夠滿意的,但沈抖仍是其為數不多的愛将。這時他隻能順勢再出一道「加試題」——激活智能雲。

投資人對百度AI投入的不買賬,曾讓李彥宏感到格外孤獨。智能雲則不同,這是百度肉眼可見的下一個增長點。對沈抖而言,你說這能叫「下放」嗎?

02

被選中的人

「我希望找一個人接替我,擔任百度集團CEO」。

在百度回港上市前夕,李彥宏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談到。他還說,接班人選并不會從2号到10号那樣去排序,而是人人都有機會。

沈抖看起來是有機會的。當百度把關系未來的「半條命」交到他手上,這道考題的結果,或許會決定「機會」的進化,是化作泡影,抑或成為現實。

從2012年加入百度開始,在很長時間裡,博士沈抖的職務都隻是技術總監。盡管他具有清華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曆,又有微軟以及一段短暫的創業經曆,但在技術人才濟濟的百度,他并不起眼,長期遠離權力中心,與「接班人」身份更是毫不搭邊。

直到陸奇到來。這位「矽谷華人之光」改變的不止是百度的股價、李彥宏的名聲,還有沈抖的職業生涯。這位技術總監幾年前就在内部提到過為百度 App 引入資訊流,但當時沒有被采納。這與陸奇後來發起的改革不謀而合,很自然,他成為那個沖鋒陷陣之人。

2017年1月,陸奇空降百度。4個月後,沈抖升任百度公司副總裁,全面負責手機百度和feed事業部。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李彥宏從當年11月開始,親自抓起了資訊流業務,每天早上8點,他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和沈抖以及各位總監開早會。

資訊流廣告在2017年保持着高速增長。具體到百度,資訊流廣告收入,在2017年Q1 每天為百度帶來1000萬收入,進入Q2 之後,這個資料銳增至3000萬。

當時百度内部的想法是:在3-5年之内,将資訊流廣告打造成第二個「鳳巢」。

有些像「母憑子貴」,主導了資訊流業務的沈抖在百度管理層扶搖直上。

這很不容易。

進入2018年之後,在百度,除了坐在「鐵王座」上的那對夫婦,其他人的命運都展現出吊詭的走向。陸奇結束了他在百度486天的工作,作為百度元老的十年老臣、相傳與陸奇分歧極大的向海龍也在後來黯然離場——李彥宏寫給他的告别詞是:作為領軍人物,說「我們盡力了」沒有用,要確定在必須赢的戰場上取得勝利。顯然,這是一場不算愉快的分手。

在向海龍離開後,年輕的沈抖,站在了緊靠「鐵王座」的位置上。李彥宏在内部信裡對他的評價是:「具有戰略視野,敢打勝仗、能打勝仗」。

與這項任命同一天出爐的2019Q1 财報資料,讓李彥宏的急切很好被了解。該季度,百度淨虧損為3.27億元,這是它上市14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而 MEG 正是百度公司最重要的現金牛。

沈抖能否繼續打勝仗,就變得至關重要。

不過,連升兩級的沈抖似乎隻是得到了向海龍的位置,而沒有像後者那樣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對此最有力的佐證便是,當時,馬東敏、沈抖和負責人力的百度老将崔珊珊組成了 MEG 管理委員會。被分散的決策權,這樣的設定向外界傳遞的信号足夠清晰:沈抖還沒有坐穩。

後來資料倒是拉回來了。2021年财報資料顯示,百度營收1245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核心業務收入為952億元,同比增長21%。廣告收入為740億元,同比增長12%。

事實上,沈抖在百度内部的口碑不錯,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是:說話滴水不漏,低調務實,做事直接,真誠果敢,不兜圈子,懂得如何在百度文化裡生存。最後一點至為重要。

不過,接手 MEG 的三年裡,他始終在朝向「勝仗」的路上奔跑,卻沒有真正得到它。

在産品側,沈抖一手搭建了百度App的資訊流體系,并帶隊與位元組系對壘資訊流大戰。但百度隻是戰勝了過去的自己,在與位元組系、騰訊系的資訊流大戰裡,始終沒真正占據優勢。

反觀頭條系,在2019年3月到2020年9月的一年半時間裡,它步步為營,建立起搜尋業務,并開啟商業化,直接殺進了百度腹地。

百度總在慢半拍,這可能是沈抖也無法改變的現實。

百度在2018年開始布局段視訊和直播,但直到2020年5月,頭号 IP 李彥宏才出面,做了一場個人直播首秀,為自家業務站台。但時至今日,主打「泛知識」的百度直播,也尚未取得足夠好的市場佔有率。

更大的壓力來自銷售。

這是他此前并不熟悉的領域,也是他動手改革最晚的業務。

今年3月,沈抖對百度銷售體系進行調整,将運作多年的原有的大客戶、直銷、管道分銷、代理體系,調整為九個部分:由大衆消費類、大健康類、内容消費類、商務服務類組成的行業部,以及管道生态合作部、管道銷售發展部、管道服務聯絡中心、銷售管理部、銷售服務部。

如果說百度的A面是技術公司,B面應該就是銷售公司。前者有多純粹,後者就有多複雜。如今來看,沈抖發起的這項銷售體系改革,可能也要随着他的調任而前途未蔔,不知道沈抖此刻的心境是遺憾更多,還是慶幸更多。

03

标志性戰役

他或許無暇多想。從老闆寄語可以管窺,沈抖接下來面對的挑戰有大。

李彥宏希望智能雲實作「規模和健康度的量變到質變」。這等于說,既要規模做大,又要考核利潤;再不濟,先收窄虧損。

但一項業務推進的難易程度,往往由商業模式和行業格局共同決定的。對百度來說,搜尋+資訊流是平台模式,可以一勞永逸躺着賺錢,雲計算則是低眉順眼地磕項目,是積沙成塔的過程。

如果隻做縱向對比,百度智能雲去年營收151億元,同比增長了64%,看起來增速還不錯。可一旦橫向對比,差距随即顯形。Canalys釋出的2021年中國雲計算市場報告顯示,阿裡雲市場占比37%,華為雲18%,騰訊雲16%,百度智能雲則隻有9%。

雲計算市場寡頭效應明顯,越是追趕者,「磕項目」的難度系數越高。這是沈抖未來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或者說尴尬。

這也是百度智能雲内部一度動蕩不安的根源。2020年,原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副總經理張志琦先後離職,ACG劃歸CTO王海峰管轄。

2016年從SAP跳到百度後,尹世明曾一手搭建了百度雲的商業化體系。據36氪報道,尹世明在任期間主張優先擴張份額、即使虧損也要做,但集團層面厭惡虧損,尤其是在2019年出現首次單季虧損後,百度的容忍度就更低了。

沈抖接任後,能否在智能雲領域繼續像李彥宏期待的那樣「打勝仗」,目前還說不好。

對于他的上任,多名業内人士說,「完全想不到」。一名行業觀察者分析,百度雲強調雲智一體化,而沈抖的優勢或許在于AI與雲的融合。AI是沈抖的技術強項,另一方面,他此前負責的搜尋業務,恰是百度AI技術的集大成者。

這意味着在百度内部,沈抖最有可能成為「整合者」的角色。「降噪NoNoise」發現,沈抖很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在一次内部會上,他說,随着百度移動生态銷售體系進一步調整并「聚焦行業」,未來其對于智能雲等B端業務的賦能空間也将進一步提升,收入模式将更加多元。

但沈抖的短闆很鮮明——技術出身,缺少to B銷售經驗。盡管百度在任命中強調,沈抖有管理銷售體系的經驗,但移動生态的銷售與to B的雲計算市場,完全是兩套打法。在這方面,網際網路基因的阿裡、騰訊,都曾吃過虧。

尤其當下,阿裡雲、華為雲、騰訊雲正在死磕政企市場,一個精通to B打法、知道如何跟政府打交道的銷售體系,成了各家沖擊KPI名額的關鍵。

一個參照是阿裡雲。去年以來,遭遇增長的煩惱後,阿裡雲拼命從華為挖人。騰訊也不甘落後。擁有to B基因的華為,快被網際網路公司挖成了政企市場的「黃埔軍校」。最新消息來自今年3月,華為高管蔡英華加入阿裡雲,輔佐行癫、統攬阿裡雲整個銷售闆塊。在他還沒站穩腳跟的時候,已經開始大刀闊斧地調整,以及繼續從華為挖人。

反觀百度智能雲和沈抖,目前仍缺乏蔡英華這樣的輔佐角色。

如果說之前在MEG,沈抖以資訊流一役,步步接近權力中心;如今執掌智能雲,他還需要一場标志性的勝仗,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李彥宏的「天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