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移情”,集度失寵?

華為難做到的事,百度同樣力有不逮
作者丨瀚星
封面來源丨百度官網
“不喜歡吹牛打廣告”的餘承東還在積極為問界站台,曾一心想實作百度造車夢的李彥宏卻漸漸不再提起集度二字。
自2022年8月的集度汽車機器人生态大會之後,李彥宏數次公開亮相,但集度已幾乎消失在他口中。一位百度員工告訴雪豹财經社,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明顯感覺到公司内部讨論集度的聲音變少了,“快一年沒有聽到關于集度的消息了”。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轉變。
從2013年布局無人駕駛至今,百度的汽車夢已做了10年。2021年3月集度成立時,李彥宏對這個背靠百度和吉利兩大巨頭的新生兒不吝贊美之辭:“可以說集度承載了百度的造車夢。”
15個月釋出首款概念車ROBO-01,不到3年即将實作量産傳遞,集度的動作并不慢。但由于入局時間太晚,它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競争白熱化的今天,已是姗姗來遲。
如今,距離翻開底牌的時間已不足半年,從聚光燈下退到舞台邊緣的集度,還能如何證明自己?
從熱捧到冷落
時間倒回兩年前,“集百度AI能力之大成”的集度,曾是李彥宏的心頭好。
2021年7月,李彥宏身穿印有集度汽車的黑色T恤,現身成立120餘天的集度總部,并對全體員工發表講話。當年年底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他為集度畫下藍圖:2022年上半年公布首款概念車,2023年實作量産傳遞。
在2022年Q1的業績電話會上,李彥宏再次為集度打氣,稱集度汽車的最關鍵的賣點之一在于,将搭載百度最新的技術。“考慮到百度行業領先的智能駕駛技術,我們有信心在電車市場争得一席之地。”
李彥宏對集度的力捧,在2022年8月的汽車機器人生态大會上達到頂峰:“就自動駕駛技術而言,集度将領先特斯拉一代。”
但這也是李彥宏對集度熱情降溫的轉折點。
在生态大會之後,李彥宏不僅不再公開為集度搖旗呐喊,還在造車路線上做起了“分散投資”。
先是在百度世界大會上釋出了一款由Apollo自主研發、正向設計的量産自動駕駛車RT6,又在今年年初釋出的《百度智能駕駛開放白皮書》中宣稱要做車企的Tier 1供應商。
這意味着,在百度為布局10年的自動駕駛選擇落地場景的路上,集度已不再是唯一的棋子。
今年上半年,自稱“站在AI浪潮之巅”的李彥宏罕見地頻繁露面,集度卻已不再是他的寵兒,取而代之的是文心一言。
缺席上海車展,深陷缺乏造車資質的傳言。2023年的集度,似乎總是與熱鬧一詞無緣。
“第一批支付訂金的準車主們已經等不及了。”集度門店銷售阿文(化名)告訴雪豹财經社,他和同僚們近期收到了不少ROBO-01探月版的退訂訂單。
去年10月,集度ROBO-01探月版正式開啟預定,定價39.98萬元,限量2000台。這款車的配置與量産車型大緻相同,主要溢價展現在車主權益上。
在即将量産傳遞的時間節點收到退訂,阿文感到有些意外。即便等車輛正式釋出後再退訂,使用者也能全額拿回5000元的訂金。“車輛傳遞時間并沒有延期,為什麼不等到詳細配置公布之後再做決定呢?”
業内分析人士認為,集度之是以面臨“缺乏資質”的質疑,一方面是由于此前吉利撤資的傳言,另一方面,李彥宏對集度的“冷落”也加重了外界的質疑。
吉利與百度此前均否定了撤資傳言,并表示雙方持股不變。上述分析人士猜測,吉利的股份已經轉入集度汽車的控股公司——集度汽車(香港)有限公司,目的是以VIE架構引入外部投資。截至目前,集度汽車(香港)有限公司并未公布過股權結構。
雪豹财經社就控股公司股權結構、外部投資者、造車資質等問題向集度方面詢問,集度官方回應稱,公司專注于汽車智能産品研發,目前一切正常。
集度員工張新(化名)對雪豹财經社表示,缺席車展并非因為缺乏造車資質,他所在的部門4月初還在為參加車展趕進度,隻不過“還有些東西沒有完善,不參加車展是公司的安排”。
但不可否認,經曆過短暫的高光時刻,集度在百度AI的大舞台上正變得黯淡。
難堪大任
集度能不能承載起百度的造車夢?答案将在今年下半年揭曉——量産傳遞後的銷量資料最能說明問題。
集度到底能不能成為爆款,張新心裡沒底,“我也畫個問号”,原因之一是L4高階智能駕駛難以落地。
一直以來,L4高階智能駕駛都是集度的核心賣點。
集度CEO夏一平曾表示,智能汽車3.0時代就是汽車機器人的時代,時代變革的起點是汽車駕駛權由人類向AI轉移。3.0時代的汽車行業,将實作從能源變革向産品屬性變革躍遷,其終極目标是汽車駕駛無人化。在他看來,“集度汽車機器人将滿足使用者在智能汽車3.0時代對智慧出行、智能助手和智能空間的極緻體驗需求”。
但直到量産傳遞前夕,集度仍然看不到L4落地的可能性。
更何況,在激烈的競争環境下,夏一平口中的智能化先發優勢,正在被不斷稀釋。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前腳剛炮轟自動駕駛“虛頭巴腦,忽悠胡扯”,後腳就被媒體曝出悄悄組建了5000人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大佬的“口是心非”背後,是新能源車企們的又一輪技術内卷。
2022年8月,小鵬汽車與阿裡雲合建智算中心,該中心能将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模型訓練速度提升約170倍。同年11月,蔚來與騰訊雲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将在自動駕駛雲、智能駕駛地圖、數字生态社群等領域展開合作。據36氪報道,理想汽車智能駕駛與晶片團隊正在快速擴張,進入國内外雙線招聘模式。
先發優勢被對手追平的同時,集度的短闆也逐漸顯現。
與競争對手相比,集度的量産傳遞姗姗來遲,錯過了行業爆發的黃金時間。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2022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93.4%至688.7萬輛,2023年增速将收窄至50%以下。賽道擁擠,競争激烈,新能源汽車進入淘汰賽階段。年初特斯拉率先開啟了價格戰,多家造車新勢力處在懸崖邊緣。此時入局的集度,沒有太多喘息機會。
另一方面,與同樣是“網際網路造車”的華為和小米相比,集度的線下銷售管道明顯遜色。
夏一平曾對外表示,集度計劃2023年在全國46座城市開設100家門店,但百店規模仍略顯單薄。據平安證券統計,截至2022年7月底,蔚小理的銷售門店分别為387、366和247家,同期AITO問界已在全國554家華為門店中銷售。
二選一的難題
除了集度姗姗來遲所要面臨的種種挑戰,擺在李彥宏面前的還有另一個難題。
在集度員工劉威(化名)看來,李彥宏不再頻繁為集度站台還有一個原因:為了把一碗水端平。
他告訴雪豹财經社,百度和集度的關系更像是甲方和乙方——集度是甲方,向百度采購核心技術;百度是乙方,為集度提供服務。雙方雖然合作密切,但在定位上還是互相獨立的兩家公司。
在早期的産品宣傳視窗期過去後,李彥宏需要平衡好雙方的關系。
作為一家近500億美元市值公司的掌舵人,李彥宏的一言一行影響深遠。他“冷落”集度背後,既是在找平衡,也源于百度在造車路線上的左右為難。
李彥宏曾經為Apollo的商業化落地畫了三條路徑:一是為主機廠商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幫助傳統車企搭建自動駕駛能力;二是親自下場造車,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動駕駛技術,把最先進的技術第一時間推向市場;三是共享無人汽車。
這三條路徑,與華為的選擇十分相似。而華為已經用實踐證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的路線很難走通。
2018年,李彥宏曾公開表示,百度不會自己造車,不會自己開生産線、設計發動機、研究流體力學或工業設計。百度隻做最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并開放出來,和所有對無人車有興趣、有想法、有能力的企業一起來做。
但在“靈魂論”深入人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華為難做到的事,百度同樣力有不逮。
百度在2021年财報中提到,Apollo當時已經與包括福特、
豐田
、
長城
、比亞迪等在内的30個汽車品牌達成合作。但這些合作最終落地到産品的屈指可數。
李彥宏曾預測,2021年下半年,Apollo智能駕駛将迎來量産高峰,每個月都會有一款新車上市,未來3~5年内預計前裝量産搭載量達到100萬台。但這個目标未能實作。
百度隻能親自下場,試圖用集度承載“無處安放”的自動駕駛技術。
在李彥宏的設想下,集度作為百度自動駕駛的一面旗幟,将吸引更多車企與Apollo達成合作,進而為百度10年的自動駕駛技術積累開拓更多商業化場景。
但時至今日,願意将“靈魂”交給百度的主機廠屈指可數,其中産品最早落地的
威馬
已是命懸一線。
問界月銷過萬時,李彥宏或許從中看到了集度成功的可能性。但當問界的月銷量跌至4000輛以下,Huawei Inside模式四處碰壁之時,華為的切身經曆告訴百度,主機廠和供應商的身份必須二選其一。
集度還是Apollo,李彥宏的天平傾向哪一端?也許他正在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