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了,到底要不要去醫院,真是個世紀難題!
去了怕交叉感染……
不去怕燒出毛病……
做父母那個愁啊~
特别如今疫情之下,去趟醫院太折騰人。
今天豆苗媽專門采訪了下兒科醫生,為大家整理了一下,孩子發燒了,到底什麼情況必須去醫院?
01
兒科醫生建議:這些情況
即使燒得不高,也要就醫
很多家長往往根據溫度判斷孩子要不要就醫,但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誤區。
發燒本身不可怕。
簡單來說,發熱是身體提高溫度,阻止病毒細菌繁殖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普通病毒引起的發熱并不會“燒”壞身體。
是以發熱到底要不要就醫,不看溫度,要看狀态。

兒科醫生指出,如有以下6種情況,即使溫度不高,也建議立即就醫:
1
3個月以下的孩子
新生兒不管得什麼病,病程都會發展很快,是以有任何不适,都建議立即就醫。
2
反複發燒超過72小時
反複高燒超過72小時,且溫度沒有下降的趨勢。
比如服用退燒藥後退燒,但藥效過後又很快升高,且溫度比吃藥前更高。
3
孩子反複嘔吐或腹瀉
且有排尿減少等脫水症狀。
4
發熱時伴有皮疹,皮膚顔色異常
皮膚蒼白、發藍,或者出現這樣的花斑色,有可能是異常感染問題導緻的血管收縮和舒張。
5
孩子說耳朵痛、頭痛
這有可能是中耳炎導緻的發熱,需就醫進一步确診,對症下藥才會好轉。
6
孩子精神不佳
一般是指孩子哭鬧嚴重,和孩子說話,孩子不回或亂答,或有抽筋,昏迷、呼吸困難等狀态。
每次說到這個精神狀态,都會有家長說,孩子發着燒,精神一般都比平時差,按這個判斷,那豈不是都得去醫院?
這點豆苗媽想特别詳細解釋下。
◆ 孩子發熱時困倦,但退燒後(包括吃退燒藥退燒後),雖然吃的比平時略少,但總體還能吃能玩,溝通順暢,逗他會笑;
◆ 沒有出現性格大變的情況,比如之前很安靜的娃,突然大吵大鬧,或之前很鬧騰的娃,不動不吭聲。
02
去完醫院,回家後怎麼護理?
1
●
吃藥遵醫囑,不建議自行調整
藥醫生讓吃多少,吃多久,餐前還是餐後,一定要按醫生說的做,心裡有啥疑問當醫生面問清楚,不要回家自己瞎調整。
特别是抗生素類,不要看孩子好點了就不吃了,必須吃夠療程才管用,否則容易複發。
2
●
孩子情況加重,及時複診
不要覺得去完醫院就保險了,病情依然可能随時變化,一旦出現任何異常情況,要及時複診。
3
●
記錄體溫變化
每小時記錄孩子溫度變化,以及吃退燒藥的時間,退燒時間,便于複診。
03
如果不去醫院,在家怎麼護理
及時用退燒藥
溫度超過38.5度,或即使溫度不高,但如果孩子感覺明顯不适,還是應該及時給退燒藥,吃退燒藥本質就是為了讓孩子舒服點。
科學實體降溫
錯誤的實體降溫
溫水擦浴:隻能暫時降低體表溫度,反複擦拭會影響孩子休息,且讓孩子感到發冷。
擦酒精:酒精揮發速度很快,大面積使用,易讓孩子出現寒戰,且酒精會透過皮膚被吸收,嬰兒皮薄,大量反複擦拭會導緻孩子酒精中毒,和喂孩子喝酒差不多。
捂汗:兒童體溫調節能力不好,短時間内捂得太熱,出汗太多,易導緻脫水、缺氧等危重情況。
正确的實體降溫
開空調
夏天建議24度-26度,冬天也可适當開空調,讓房間暖和點,總之将室内溫度調到舒适狀态。
冷保暖、熱脫衣
體溫上升期,孩子可能會出現寒戰怕冷,這個時候可以适當多穿保暖,但到了退燒出汗期,就應該适當減少衣服、被子,才能幫助體溫更好的下降。
依然需要記錄體溫變化
每小時記錄,以便觀察孩子狀态以及用藥效果。
及時幫孩子處理鼻涕,讓孩子感到舒适
如無特殊情況,孩子發燒時最需要的是休息。
不要搞各種偏方來折騰孩子,或在孩子睡着時,頻繁進行錯誤的實體降溫、叫醒喂退燒藥等活動,打擾孩子休息,影響體力恢複。
另外,流鼻涕的孩子,可用海鹽水幫助孩子保持鼻腔通暢。
豆苗媽叨叨:
孩子發燒确實是件磨人的事,但普通發燒其實并不可怕,科學護理就好,平時多學習正确的護理知識,娃生病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慌啦~
本文由深圳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武宇輝,稽核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