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在電商推動和疫情影響下,中國快遞年業務量已經進入千億件時代。上門投遞、智能快件箱投遞、公共服務站投遞等構成的多元化末端投遞服務格局正進一步完善。在菜鳥驿站開通天貓淘寶包裹送貨上門服務一周年之際,南方都市報通過實地走訪、問卷統計、使用者訪談等形式,對市場主流的快遞公司和驿站品牌展開末端收派服務測評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日常傾向于送上門和代收的比例分别為40%和54%,末端收件方式顯著趨向多元化;在未送貨上門的包裹中,54%的使用者曾主動提出上門要求;62%的使用者希望可選收貨方式,以“按需送貨”為特征的末端服務逐漸普及。可同時,各品牌投遞服務仍然存在履約品質參差不齊、派前電聯難落地,物流服務事後投訴處理透明性、有效性待加強等問題。

今年初的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國家郵政局将推動落實成本分區、服務分層、産品分類。鼓勵電商平台與快遞企業完善電商快遞定價模式,建立與服務地域相适應的成本分擔機制;規範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營運,健全宅遞、箱遞、站遞等末端多元投遞體系。引導企業完善産品體系,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快遞服務。在多位業内人士看來,如何提升服務能力滿足使用者的多元體驗,兼顧投遞的效率與“溫度”,仍将是各末端品牌面臨的挑戰。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1調研使用者畫像】

近半使用者月均快遞超10件,收件方式日趨多元化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21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083.0億件,同比增長29.9%,相當于每人月均收6件包裹。與此同時,末端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智能快件箱規模穩中有升,公共服務站達到16.1萬個,一年淨增4.6萬個。

調研對2萬多名使用者近三個月平均每月收到的包裹數量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高達49%的使用者每個月收10個以上快遞,平均每周收3個。近三成使用者每個月收6~10個快遞包裹。一個禮拜至少收一次快遞,已經成為廣大居民日常生活的常态。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末端收件場景中,你更常用的收件地點是什麼?調研發現,61%的使用者更習慣在居住的小區或附近收件,23%的使用者選擇先送到公司再拿回家,9%的使用者是在學校收件,習慣在商業街、工廠/開發區收件者占比較少。這說明,住處是末端最高頻和常見的收件場景。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在居住場所收快遞,哪種方式最為普遍?根據調研,28%的使用者選擇送貨上門,選擇放菜鳥驿站和其他品牌代收點的分别占比25%、18%,15%的使用者選擇放快遞櫃。此外還有14%選擇放便利店/小超市,或是由物業/門衛代收。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受訪使用者在居住小區附近通常采用的收件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品牌驿站,這些點位多以代收為副業,在快遞收發服務專業度、規範性方面較為欠缺,但由于其社群滲透度較高,在一些缺乏快遞櫃、品牌驿站入駐的社群,小超市、物業可能是唯一可代收包裹的地方。

如若不受社群/辦公樓等點位收件條件的限制,大家會更期待哪種收貨方式?在調研中,選擇“送貨上門或家人當面簽收”的最多、占40%,表示“希望放到菜鳥驿站、快遞驿站、小超市、物業、門衛等代收點”的占38%,“可以放到自提櫃快遞櫃”占16%。也就是說,理想條件下,傾向送上門和代收的比例分别達40%和54%,反映出末端收件方式顯著趨向多元。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受訪使用者最期待的快遞收貨方式是什麼?

【2按需送貨】

快遞末端消費需求多元化

不便送上門?近三成因“家中無人/不在家”

作為上門投遞的補充,平台化、集約化的投遞方式日益受到使用者的歡迎,由此形成了多元化末端投遞服務格局。國家郵政局此前調查顯示,78%的使用者能夠接受快件投遞到快遞末端服務站、智能快件箱和其他代收點。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無接觸投遞服務的普遍化,加速了使用者對這些投遞方式的接受。

近幾年,除了小賣部、門衛等臨時代收點,菜鳥驿站、兔喜快遞超市(兔喜+)、媽媽驿站、快寶驿站等專業化末端驿站品牌不斷湧現,圍繞快遞收發業務、疊加社群服務、商業購物等新業态營運。其中部分頭部品牌驿站門店已普遍超過4萬。有統計顯示,行業中過半包裹量是通過入站入櫃完成的。

上班族陳婷對南都記者坦言,在工作日,經常會遇到快遞員上門派件時間與自己在家時間不一緻的情況,更偏好代收。但因所在小區沒有快遞驿站,“隻能讓他送到快遞櫃,或者小區物業代收點”。她擔憂,“有時候不記得拿,放久了快遞櫃會收費,而代存小區物業,一旦丢失,保安又沒有能力負責。”“如果有專業的品牌驿站統一看管,應該會好很多。”

測評發現,在使用者不友善快遞送貨上門的衆多場景中,“家裡沒人/不在家”占比最高,達到近三成;表示“不希望快遞上門打擾”的占比13.4%;認為“放樓道裡不安全,再約時間也不友善”,“家人不了解情況,不友善幫我驗貨或交接”的均占比11%;此外,還有“感覺快遞送上門不安全”,“保密/隐私物品,我不想讓家人/室友知道”等因素,令一些使用者更願意選擇通過末端設施代收包裹,自主安排時間取件。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多元需求催生快遞驿站,按需送貨最受歡迎

在調研訪談中,鑒于收貨場景複雜、需求多變,與其統一要求送貨上門或代收自取,更多使用者呼籲的是,末端不要隻有一種收派方式。一位使用者坦言,“平時自提櫃相對友善,不用專門約時間,但數量少,當人口和快遞增多,格口遇上雙11總是爆滿,以至于快遞明明到了,卻因為沒有格口,愣是在快遞員那裡停留了一周”,“希望末端能有多種收件設施作為分流,滿足上班族在工作日/非工作日不同的收件需求。”

南都記者結合測評和訪談了解發現,近幾年,針對末端複雜的收貨場景,各電商快遞品牌提供的服務也趨向多元——順豐提供的服務有送上門、派送到豐巢櫃或服務點代收;京東快遞提供的服務有送上門、無接觸配送(智能櫃/服務點);菜鳥驿站提供的服務有驿站代收、送上門、智能櫃代收,以及在全國超200所高校菜鳥驿站配備了無人送貨車。這些均有利于滿足使用者多元化收件需求。

然而,仍有不少品牌驿站目前卻隻提供代收一種方式。“我們不提供上門服務,有需要請直接緻電快遞員”,多個品牌驿站的從業人員在回複南都記者的詢問時都這樣答複,而他們給出的理由也多是“人手不足、忙不過來”。

“菜鳥驿站兼顧快遞保管和送貨上門,在社群最末端有一定的優勢。不過,中國快遞進入千億時代,快遞送貨上門沒有想象得那麼容易,還需要更多努力。”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表示,如何提升服務能力滿足使用者的多元體驗,仍将是菜鳥驿站面臨的挑戰。

【3送貨上門】

40%受訪使用者更傾向于送貨上門

過半包裹會被放置在各類代收點或快遞櫃

當使用者在電商平台下單後,收到什麼品牌承運的快遞,往往取決于商家。有快遞從業人員告訴南都記者,服務品質好、價格更有競争力的快遞品牌,自然更容易受到客戶的青睐。但與此同時,好的快遞服務所伴随的成本也較高,故同時兼顧快遞價格與服務品質,并非易事。

在廣州工作的小姚對南都記者坦言,因為自己比較懶,不愛出門,不管是在哪個平台購物,都會備注“要送上門,不要進櫃”,如果快遞員沒有按照備注要求送上門,“我也會緻電快遞員,讓他把包裹拿出來送上門。反正我們家一直都有人的,萬一沒人也可以讓鄰居代收。”

南都記者結合實測與訪談對比發現,順豐、京東快遞是行業較早一批能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的品牌,為保證服務品質,其快遞員獲得的派費和薪資也普遍高于同行。不過對消費者來講,享受這樣的服務需一些前置條件:除了個人收寄件服務,在京東自營平台,商品訂單金額需滿一定金額方可包郵,否則有不少商品需額外支付一定數額的基礎運費;而由順豐承運的商品訂單,在大衆認知中,整體客單價也較其他品牌更高。

更多低價的電商包裹則由“四通一達”來承運,占市場佔有率已超七成。但相對應,為了把控成本,這些品牌在快遞時效、服務品質上的優勢不明顯——以末端投遞為例,“四通一達”給大家最直覺的印象,就是過半的包裹量都會被放置在各類代收點或快遞櫃。對于像小姚一樣的“上門剛需”客群,他們的“送貨上門”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有時還要付出不少溝通成本。

調研發現,在各種收貨方式中,日常更傾向于“送貨上門或家人當面簽收”的最多,占40%。在未送貨上門的包裹中,有54%的使用者曾主動提出上門要求;有13%的使用者表示視實際情況而定。“代收與否我不強求,但是生鮮和大件快遞最好送上門。”一位使用者這樣留言。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受訪使用者對于未送貨上門的包裹,是否曾主動提出上門要求?

送貨上門需求大,倒逼品牌優化末端服務

送貨上門等需求的增加,倒逼一些品牌做出改變,“按需送貨”逐漸流行:2021年4月,天貓淘寶聯合菜鳥驿站宣布在北上杭三個城市站點開通淘系包裹送貨上門服務,即使大衆在下單較低客單價的商品後,也能免費享受送貨上門。2021年底,韻達、圓通均推出高端産品,突出時效優先、送貨上門、按需送貨等标簽。今年3月,有消息稱,快手電商也聯合快遞公司試水推出按需送貨服務。

南都記者多次測評發現,對比各類品牌的驿站門店仍以代收為主,僅菜鳥驿站推出了一定規模的送貨上門服務。據統計,截至去年雙11期間,菜鳥驿站送貨上門覆寫城市已超過100個。

在廣州荔灣區柏悅灣菜鳥驿站,據站長李宗武介紹,站點于2021年5月開通上門服務,送貨上門包裹穩定在500~600件,占包裹總數近60%。為提高派送效率,李站長招聘兩名專職人員在小區送快遞,日常派送從下午4點到晚上10點多。

有業内人士對南都記者分析,随着網購商品品類日漸複雜,比如大件、重件、生鮮、貴重物品等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快遞送貨上門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驿站開通送貨上門服務,實則是聯合電商平台不斷洞察消費者需求,創新服務模式,創造更便捷社群生活環境的一次自我變革,也可以補充快遞公司上門的能力、有助于快遞品牌在末端高效履約。

【4收貨選擇權】

電商物流使用者大多沒有選擇權

超六成使用者可接受代收,需提前告知

據南都記者了解,很長一段時間内,在完成支付下單後,消費者對于能享受到什麼類型的快遞服務,往往是沒有選擇權的。而為了按時按量完成派件量,快遞員會把包裹放在驿站、投入快遞櫃代收。

在調研中,有高達62%的使用者選擇“接受代收,但一定要提前告知我,給到我選擇權”;僅有11%的使用者持“一定要送貨上門,不接受其他方式”的觀點。這說明目前大衆對于快遞收貨方式的選擇意願明顯增強。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門釋出《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推動落實“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的要求,使消費者可以根據企業服務能力、商業信譽和快遞價格等選擇快遞服務。國家郵政局強調:快遞行業要針對不同産品類型、服務需求實行差異化服務,區分城市、農村,區分時效、區分群體,保障商家、使用者的充分選擇權。這反映出,按需送貨為大勢所趨。

服務戰更新:派件方式開放選擇權

近兩年,一些品牌做出嘗試,将送貨方式選擇權還給消費者。南都記者測評發現,在各快遞服務品牌中,順豐速運、京東快遞、菜鳥驿站、兔喜快遞超市(“兔喜便民服務”)的官方小程式/APP都可以設定“收件偏好”,選擇上門或代收,以及工作日或非工作日。為了保證使用者的知情權,快遞發出、代取件、派送中、簽收成功也有提示。

其中,順豐速運小程式在每個包裹發出、将派件時,會在彈窗中提供派件方式供使用者選擇,若派件時間不合适,使用者可選擇改派。京東商城在自營商品下單頁面“配送”一欄内設有配送方式、時間供選擇,但非自營商品多無法選擇,“配送”一欄内僅顯示“快遞運輸”。菜鳥在APP推出了收件偏好功能,逐漸将服務從免費保管更新為按需送貨,并能預約上門時間,以滿足使用者個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據菜鳥方面介紹,自去年4月在北上杭三城推廣“送貨上門”服務以來,該服務已快速拓展到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使用者自主選擇服務的意識也越來越高,線上的送貨選擇方式也逐漸豐富和完善。

家住廣州海珠區的小夏平均每周會網購3次以上,她向南都記者展示了最近一次網購等待收件的物流詳情頁面。她住處附近的菜鳥驿站開通了上門服務,在淘寶天貓下單後,物流詳情頁在包裹處于待取件、派送中、已簽收的狀态下,都會分别發出詢問:“是否需要所有淘包裹為您送貨上門?”

快遞代收還是送貨上門?超6成受訪使用者希望可以選擇收貨方式

使用者測評截圖

不過,南都記者在訪談中發現,尚有不少使用者對收貨偏好設定功能并不了解。有多位使用者就直言:“有快遞到了,都是發短信,讓我去門店自取,需要上門我會特地說一聲。要不是有人提醒我,都不知道原來是可以線上上設定送貨方式的。”這反映出,使用者自主設定收貨方式的認知還需要更廣泛教育。

此外,南都記者測評了韻達快遞超市、媽媽驿站、快寶驿站、驿收發等其他末端驿站品牌,其中有專屬線上平台者,普遍缺乏派件方式選擇功能,均預設代收,不能預約派件時間。南都記者走訪上述門店、并采訪多位在這些品牌驿站不同門店取過快遞的使用者了解到,由于無法提前選擇是否送上門,一般都隻能等待包裹到達的短信通知然後去自提。

安信交運研究報告分析認為,末端多層次服務需求已被放到相當重要位置,快遞不再是一味地價格競争,而是切換至服務競争。由上遊電商平台介入,推動末端派送更新,進而推動快遞企業産品分層,有利于為自身平台提升使用者體驗度與客戶黏性。

【5上門服務現狀】

快遞員上門履約品質參差不齊

使用者要求上門,快遞員卻自行投櫃

在物流包裹的線下配送環節,使用者會對快遞服務有更切身的感覺。對于快遞企業而言,送貨上門已經成為其參與市場競争、優化末端服務體驗的重要方式。

在上門履約時效方面,南都記者結合走訪與測評發現,在支援送貨上門服務的小區,各品牌快遞員每天上門的時間和頻次基本都在2次或以上,基本都能在約定時間内到達,“偶爾碰上618、雙11這樣的電商大促期會有送不過來的情況,快遞員也會電話溝通,說晚幾分鐘到,可以了解。”有使用者稱。

但南都記者從預約上門時間、派件準時度及上門投遞服務等次元進行測評發現,在實際場景中,上門服務品質參差不齊。不同地區、街道、門店,以及不同營業部的快遞員,受各類因素影響(排除社群疫情管控因素),能否上門也存在一定差異。

例如,使用者小程對南都記者反映,某直營快遞品牌人員在其所在的小區配送,是否上門“比較随機”——生鮮、大件快遞經詢問約定後可送上門,小件則預設投快遞櫃,或是直接丢在門衛處代收。他還提到,“下單的時候明明說是送貨上門,派送的時候,快遞員都是全放豐巢快遞櫃的。”

家住越秀區的張小姐也對南都記者吐槽了快遞員沒如約上門的情況:“我買了急用的東西,一早在等配送,結果一直沒電話來,也沒上門,直到我下樓才發現包裹已經送到了,又給扔在門衛那裡了。”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邊作棟對于快遞服務的不足問題曾指出,快遞企業在投遞過程中,應當做好使用者溝通,在變更投遞方式前,務必事先征得使用者同意。有法律界人士向南都記者分析稱,若此前約定送貨上門,實際情況下快遞員做不到,甚至要求使用者自行前往代收點取貨,那麼該做法屬于違反合同的約定,使用者可以拒絕下樓、堅持要求快遞員上門。

派件前電話通知難做到,快遞員與客戶缺乏溝通存隐患

測評結果還顯示,即便在使用者和快遞員已明确約定送上門的前提下,考慮到派件效率,快遞員也普遍難以做到派前電聯,并按需更改時間地點;更多時候是自行放房門口、樓道電表箱,或收件人鄰居家。多位使用者都提到,隻有派送生鮮類産品、或是貴重産品時,快遞員才會在上門前電聯詢問是否在家,以保證當面交貨。

這樣一來,對于大量日常普通件,便存在錯派、丢件的隐患:例如,家住海珠區的許先生對南都記者提及,由于缺乏溝通與核對,自己所在小區樓棟,時常有送貨上門錯派的情況,甚至還出現過一個微信群裡,業主互相@對方“來取快遞”。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問題之是以産生,一方面是快遞員未能按照事先約定的方式進行投遞;二是為了追求效率,快遞員在實際投遞中與使用者普遍缺乏溝通。

《快遞暫行條例》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将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位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也就是說,如果位址寫的是家庭位址,若無特殊情況,快遞員理應送貨上門,讓客戶當面簽收。中消協律師團認為,如果快遞企業已經承諾送貨上門,理應按照約定履行,并告知收件人要當面驗視,但由于現實相關的罰款并不明确,以緻快遞員并沒有落實到位。

快遞服務敏感度提高,投遞要效率也要“溫度”

如今,使用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對投遞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中消協釋出的一份《“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在監測到的6萬餘條涉及快遞、外賣配送類負面資訊中,消費者吐槽較多的配送類問題就包括“不送貨上門”。近年來,送貨不上門、擅放快遞櫃等問題雖多次明令禁止,但仍被諸多消費者頻頻吐槽。

“包裹太多了,全部送上門、還要與客戶當面交寄的話,根本送不完,隻會越積越多。”曾有多位快遞員對南都記者表示,在派費不斷觸底的情況下,每天還要送幾百件貨,最主要就是保證按時按量完成,基本沒空每次派件前都打電話約時間。一旦當日派件量完不成,延遲派送、丢件或遭遇使用者投訴,罰款金額甚至可以大到抵消數日工作所得。

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表示,“快遞價格與價值背離會産生諸多負面影響,不利行業良性發展。對快遞員來講,實際勞動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将會導緻大量快遞員流失。另一方面,快遞員上門投遞也面臨非常多的現實問題,需行業加快從整合網絡資源、加大資金資源與技術投入,打造末端投遞新模式等更高更廣層面,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

對于保障快遞員權益,去年印發的《關于做好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便提出了制定派費核算指引、制定勞動定額、糾治差異化派費、遏制“以罰代管”等四個方面的舉措。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也明确:“加強末端服務品質監管,嚴格規範未按服務約定履行服務義務行為。”

有物流從業者對南都記者談到,中國的電商包郵是特色,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包郵,在不願付出額外物流費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送貨上門、提升服務品質,更需要多方協同,包括提升快遞員派費、增加補貼等,形成激勵,聯合電商平台完善差異化的快遞産品和服務。

中消協評論稱,因商品品類、體量不同,消費者線上時間與接收位址等因素帶來的消費者收受的線下場景都可能會發生改變。“無論是平台商家,還是投遞網絡,都不能隻注重向‘送出去’要效率,而無視與使用者‘接過來’的感受同進退。不能隻注重上遊供給端的管道完善,而忽略下遊消費端更多、更細、更複雜的投遞鍊條的有效暢通及其映射出的品牌溫度。”

【6快遞服務評價現狀】

售後環節滿意度差距較大

物流服務線上評價功能普及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截至2020年底,快遞末端投遞環節日均服務已接近2億人次,每天有31萬多個郵政、快遞網點投入營運。到去年底,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達到16.1萬個,一年淨增4.6萬個。末端服務品質直接關系到使用者對快遞和電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企業品牌口碑,而作為快遞收派流程的最後一環,物流評價是衡量一個品牌服務品質好壞的重要參考。

國家郵政局釋出的《關于2021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顯示,公衆對于快遞受理服務、售後服務滿意度,均較以往有所上升。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快遞攬收服務、投遞服務等得分有所下降。

具體來看,在投遞環節滿意度上,送達品質、派件員服務滿意度得分分别為86分、84.3分,分别較2020年的88分、88.1分有所降低,說明末端投遞服務的短闆有待補齊。而售後環節滿意度得分整體較低,其中,問題件處理服務、投訴處理服務得分分别為72.3分、62.3分,但同比2020年上升,反映出企業智能客服和線上服務逐漸獲得使用者認可。

南都記者測評發現,除了電商平台,目前,菜鳥驿站、順豐、京東快遞在官方app/小程式等線上管道也單獨提供了相對完備、便捷的物流服務評價通道,内部自查和風控意識較強。其中,菜鳥驿站、順豐速運提供的物流評價服務更多元。例如:菜鳥驿站可對快遞員服務進行評價、檢視快遞員曆史評價、聯系線上客服、送出圖文問題回報;順豐速運在此基礎上多了“打賞”功能;京東快遞可對快遞員服務送出圖文投訴回報、檢視快遞員首頁、聯系線上客服。

此外,兔喜官方小程式可對快遞員服務送出圖文投訴,或電話聯系服務監督熱線。圓通旗下媽媽驿站無獨立使用者線上平台,但使用者可以通過圓通速遞小程式檢視包裹,通過聯系客服、送出圖文投訴回報。快寶驿站小程式也可以送出投訴回報,但如需聯系線上客服,頁面提示要添加企業微信進群回報咨詢。不過,在訪談中南都記者發現,這些驿站平時與使用者的互動主要通過短信通知,使用者對其APP/小程式的使用率和感覺度偏低,甚至被問及才知道有線上平台。

投訴處理透明性、有效性待加強

有長期通過代收點取包裹的使用者就表示,對于快遞服務的投訴管道,自己很少關注,除非涉及丢件或者包裹破損,“平時都是發短信讓我去取件,之前投訴過沒送上門,但感覺也沒什麼用。”南都記者注意到,在參與調研的2萬多名使用者中,有2600多人曾因未送貨上門發起投訴,占比16%;而盡管送貨上門需求大,但84%的使用者表示不曾因未送貨上門發起投訴。

“較早幾年投訴多是包裹延遲或破損問題,後來基本都是有無送上門的問題。”在廣州,有多個驿站品牌工作經曆的菜鳥驿站站長對南都記者稱,“送貨上門服務推出後,投訴明顯減少了。對于從業人員而言,送貨上門的派費更高,每件可以多拿1塊多。”

但他也透露,驿站基數大、管理難度高,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加上不同品牌内部對使用者投訴的重視度不一——有的驿站品牌并不關注;有的則會納入經營考核,是以會呈現出一些使用者所回報的“投訴沒什麼用”的情況。這些都反映出,目前,末端物流服務投訴處理的規範性、透明性、有效性都還有待加強。

為解決體驗保障的問題,南都記者注意到,去年,菜鳥驿站就明确提出,在開通送貨上門服務的驿站,如果上門包裹未及時送達,菜鳥驿站将承擔責任對消費者進行賠償,并将繼續通過各種激勵提升全國站點的上門能力,“未來希望每天将有10萬以上的站點從業人員為消費者提供按需上門服務。”去年底,抖音電商在推出送貨上門功能時,也聲稱當産生派件不送貨上門等客訴時,快遞公司需對商家進行賠付。

有分析指出,電商紛紛強化送貨上門的服務,歸根結底是想通過末端體驗競争來做強品牌口碑,搶占使用者心智。不過,在年度包裹量過千億的背景下,提高“最後一公裡”投遞服務品質,還需要物流全行業、電商平台、全國十多萬個末端驿站、代收點形成合力。

出品:南都商業資料新聞部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傅曉羚

策劃:甄芹 田愛麗

制圖: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