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作者:李核桃

來源:凱叔育兒(ID: yuerjinhualun)

昨天買了一個巧克力甜筒,剛吃一口,女兒來了句“好像屎粑粑啊”,頓時覺得索然無味,随手遞給老公吃。

老公嗷嗚就是一大口,女兒興奮地大叫:“爸爸吃屎粑粑啦!”

“不許這樣說!”老公喝止她,并舉起巴掌吓唬她。

女兒見勢不妙趕緊跑,一邊跑一邊笑嘻嘻地喊:“臭爸爸,吃粑粑,放臭屁,拉粑粑……”

呃,女兒最近似乎有些“惡趣味”:

每次上完廁所,她都再回頭看看小馬桶,問我:“媽媽,你看我今天屙了什麼形狀?”

或者“為什麼爸爸的便便像八寶粥,我的像冰淇淋?”

我嘔……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長着一副天真無邪的可愛模樣,卻癡迷于屎尿屁,滿嘴髒話,真讓人頭疼啊!

跟同齡的媽媽傾訴我的煩惱,原來大家都差不多,誰還沒當過“臭媽媽”“屁媽媽”呢!

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提起“屁”和“粑粑”都興奮不已,那“暢聊”的熱情,堪比男人聊球賽、女人聊包包!

孩子為什麼喜歡說髒話、甚至說狠話?

(1)進入詛咒敏感期

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一般孩子在3~4歲時,語言能力發展較快,他漸漸意識到語言是有力量的,會嘗試着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力量”去影響周圍的人。

他很快發現,有些話,比如“屁”“臭”“打死”之類負面的語言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回應(比如家長會憤怒),就覺得這些話特别厲害,就會頻頻使用,以獲得更多關注。

是以我們通常會發現:

越呵斥孩子别說髒話,孩子說得越起勁。

家長的反應越激烈,孩子越覺得說髒話好玩,就越想說。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蒙台梭利認為,有這些表現的孩子,說明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是以,千萬别急着給孩子貼上“說髒話”“不文明”之類的标簽。

他們隻是發現了語言的威力,想驗證驗證而已。等孩子過了詛咒敏感期,就會恢複正常。

(2)尋求關注

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家辦公,對女兒不免有所疏忽,有時候根本顧不上她。

有一次,我正在修改一個方案,女兒又過來搗亂,我随手推了她一下。

這下可捅馬蜂窩了!她重重地拍打着鍵盤,一邊拍一邊放着狠話:“我要打死你的電腦!”

我更煩躁了,脫口而出“你敢打死我的電腦我就打你!”

她的眼淚很快湧出來了,可依然倔強地說:“壞媽媽!我以後再也不陪你玩了!也不跟你親親了!也不跟你睡覺了!也不讓你吃我的零食了!也不……”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她一連說了很多個再也不與我一起做的事,看着她淚眼婆娑的樣子,我突然很内疚。

這些狠決的話語,何嘗不是她内心情緒的釋放?

她怪我忽視了她,又不會表達,隻好用這種拒人于千裡之外的态度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心疼地抱抱她,她一邊抽泣一邊說:“媽媽……陪我玩……”

(3)模仿大人

閨蜜的兒子也愛說髒話,為此她沒少跟老公吵架。

比如,兒子不小心打翻飯碗,一句“我靠!”脫口而出。

用彩鉛畫畫,太用力折斷了,竟然來了一句“他媽的!”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最離譜的是,吹空調後感冒了,奶奶給他喂藥,他不願意喝,竟然罵:“臭奶奶,我煩死你了!”

閨蜜剛批評了兒子一句,他又說:“屁媽媽,我要爆了你!”

“我靠!”“他媽的!”“爆了你!”這些都是老公的口頭禅,打遊戲時尤其喜歡爆粗,兒子耳濡目染,學了不少髒話。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說:“孩子說髒話,絕不可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一般來說,一定會有一個模仿的源頭。”

6歲以内的孩子,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此外,某些卡通片、電視節目可能也有不文明用語,也會成為孩子說髒話的源頭。

孩子說髒話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針對“你對孩子說髒話的行為會怎麼做?”有調查顯示:高達86%的家長,選擇嚴厲懲戒;隻有7%的家長覺得,應該讓孩子遠離不文明語言環境。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否則就會導緻不良後果。”

教育孩子,絕不能靠單純的懲罰。

對于愛說髒話的孩子,如果懲罰不當,孩子便容易産生不好的語言習慣,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和以後的人際交往。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不妨試試這樣做:

(1)不要大驚小怪,以平常心對待

早教專家林怡說:“說髒話狠話僅僅是孩子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如果我們完全不把它當回事,冷靜地面對這種行為,并善加引導,他們覺得說着無趣,一段時間後自然就不說了。”

6歲以内的孩子還沒有文明道德的概念,他一開始說髒話僅僅是因為好奇,甚至會笑嘻嘻地說,好像在說一句“你好啊”。

如果家長表現得太反常,孩子說髒話的熱情便會空前高漲,越禁止越想說,把說髒話當作遊戲來玩。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是以,當孩子說髒話時,與其批評甚至打罵,不如以平常心對待。

當孩子看到家長對髒話沒什麼特别反應,自然也就對髒話失去了興趣。

需要說明的是,以平常心對待不等于聽之任之。如果孩子一再挑戰我們的底線,一定要讓他明白:說髒話是不受歡迎的行為。

比如可以對他說:“你這樣說我很不開心,如果你再說,我就不跟你玩了。”

讓孩子自己體會被冷落的後果,他就會明白髒話會讓他失去朋友,進而有所收斂。

(2)用更有趣的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閨蜜兒子說髒話時,孩子外婆是這樣引導的:

當兒子跟着爸爸說“我靠”時,外婆問:“‘靠’是什麼?有天那麼大嗎?不如我們說‘我的天哪!’是不是更厲害?”

當兒子說“屎粑粑”時,外婆說:“屎粑粑黃黃的呢!我們想想還有什麼是黃黃的?香蕉,梨,你的小汽車,艾莎公主的頭發,還有……”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當兒子說“屁外婆”時,她說:“你知道屁是什麼樣子的嗎?我給你找一個屁的故事吧!”

不知不覺,閨蜜兒子就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忘了髒話。

正面管教體系創始人簡 尼爾森說:“孩子隻有在一種和善堅定的氛圍中,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用溫和、友愛的語言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會學到溫和、友愛的表達方式。

用懲罰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行為,孩子要麼隻記住了懲罰,要麼越發覺得“髒話”好玩,唯獨沒學會更好的表達。

(3)淨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曾有一篇題為《髒話風波》的國小生作文在網上流行,說髒話在國小生之間非常普遍。

媒體調查發現,作文中的班級,27個國小生說髒話是受到了外界影響。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兒童對詞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于成人,來自生活,尤其來自父母。”

是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先改掉說髒話的習慣,給孩子創造一個幹淨的語言環境。

同時,幫孩子過濾掉一些不好的卡通片、電視節目等。

當孩子身邊的大人都使用文明用語時,孩子的文明教養也差不到哪裡。

(4)傾聽孩子的心聲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說:“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無論孩子說“媽媽我愛你”,還是滿嘴說髒話,我們都愛他。

愛孩子,不僅要關注他說了什麼,還要體察他沒說出口的小情緒。

當孩子任性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愛和陪伴的時候。

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讀懂孩子的欲言又止,聽懂孩子的言外之意,是每個父母的畢生功課。

對啦~

由于微信訂閱号經常改版,

大家是不是經常找不到麥咭呀?

為了避免錯過每天的推送和福利活動

大家記得把“麥咭成長說”設定為星标★

關注隻需要五秒鐘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