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怎麼對話?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怎麼對話?

孩子青春期,生理特征、情緒情感和自我意志發生了飛躍變化。

青春期早期,情緒穩定性較差,起伏變化較多,容易産生逆反心理;青春期中後期,情緒的穩定性增加,情緒起伏變化逐漸趨緩。

是以,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十三四歲時,總和父母對着幹,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這段時期能持續2-3年。

1

在這一時期,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01 當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似聽非聽,或者一邊做其他事一邊聽。

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個招呼,取得孩子諒解。

02 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

要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意見。

03 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發言。

尊重孩子會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訓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隻會産生相反的效果。

04 父母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确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确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05 家裡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與大人的意見一緻,就以他的意見做出決定,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感”和責任感,進而促進家庭關系的協調。

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蘇醒”了。

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希望家長把他當大人,給予尊重、渴望獨立。

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卻停留在孩子的少兒期,還在沿用說教、唠叨、指令、嚴管等教育方式。

2

是以,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應成長中的孩子,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系以緩和親子間的沖突。

01 試着與孩子交朋友

随着心理的成熟和發展,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将人際關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同輩群體中。

為了顯示自己的成人感,孩子往往會疏遠父母,而父母通常難以接受孩子因為成長而對自己不再那麼依賴。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怎麼對話?

與此同時,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客觀原因,也使得兩代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彼此缺乏互相的了解和認同,溝通起來困難重重。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自立意識明顯增強,父母要想與其進行良性溝通,必須将其作為成年人加以對待,并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尊重,了解孩子的想法,以朋友的姿态與孩子平等交流。

02 信任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前提,它具有雙向性。

父母要想獲得孩子的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坦誠自我。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關系中,父母往往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權威形象出現。

這種傳統延續至今,大多數的父母自我壁壘性強,不願意向孩子敞開自己,習慣用“你不能做”、“你應該做”的句式教育孩子,這種強硬的指令式口吻,往往會帶給孩子一種被打擊、被輕視的不平等感。

要想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父母應抱有一種與孩子平等做朋友的意願,以開放、民主、自由的态度與孩子交流。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青春期時遇到的困惑、做過的傻事、遭遇的壓力,甚至心儀的異性,展現一個真實的、不完美、可親近的家長形象。

美國經典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中,母親麥琪為了拉近與女兒卡蘿爾的關系,主動坦白了年輕時做過的囧事,順利地讓女兒接受自己,成為朋友。

可見,蹲下來與孩子處于同一高度,以平和的姿态與其交往,将真實的自己呈現在孩子面前,這才是信任之道。

父母敞開自我,也可以得到孩子的了解與支撐,擷取愛的力量。

03 尊重

信任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但是作為獨立個體,每個人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将自己當做成人,父母要了解這種心理,并像對待成年人一樣給予其充分的尊重,相信他們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成年人,為人處世的稚嫩與不足必然存在。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适當觀察,從側面感受孩子的情感、行為,再給出自己的建議。

任何強行幹預、直接侵入的行為,比如翻動日記、偷看手機等,都會讓孩子覺得被輕視、被侵犯,進而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要做到客觀評價孩子行為的對錯,不能簡單地将錯誤都歸咎于孩子,類似“都是你的錯!”、“我覺得你不行!”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極度反感。

04 共情

“共情”是指一種體驗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在青春期教育中,父母也要做到共情,即了解孩子當時的情緒。

比如說,孩子向父母抱怨“這道題目好難啊,我怎麼做也做不出來!”

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可以有兩種:一種是:“肯定是你沒動腦筋,自己再去好好想想!”,另一種是:“是的,這些題目确實不容易,你再嘗試着動動腦筋,好嗎?”。

在前一種的回答中,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無視他們的苦惱,将問題推回給孩子,使其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後者,則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了解孩子的困難,安慰并鼓勵他們再次進行思考,進行獨立自主地學習。

兩種立場和态度完全不同的回答,孩子由此得到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會不同。

顯而易見,充滿同理心的回答,容易打破與孩子的隔閡,有利于雙方進行深度交流。

另外,父母在日常行為方面也應注意,要做出好榜樣。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自己要抽煙,就無法說服小孩不吸煙。

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據别人的行為,而不是根據言詞來學習和評價别人的,當然也包括評價自己的父母。

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指手畫腳,許多事可以放手讓他去獨立進行。

對需要幹預的事應采取适當的方式,如采取激烈的方式就易産生隔閡或加深隔閡。

尊重孩子的隐私權,對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靜,避免做出過分的反應。

即使是一次偶然的過火行為,也容易在孩子感情上留下長期的裂痕。

■ END ■

部分内容配圖 / 源于網絡 侵删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