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究發現: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娃,通常來自于這3種家庭

父母心中最牽挂的應該就是孩子了,他們希望可以一直和孩子保持聯系,希望孩子可以和他們親近一些,主動和他們分享一些自己開心或者是煩惱的事情,但是事情往往和他們想的并不一樣。

很多父母都發現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你們和孩子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很長時間都不會聯系,連打一個電話都變成了一種奢望。

其實孩子和家長的關系好不好,和家庭有很大的關系,那麼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才會培養出長大之後還依舊和媽媽親密的孩子呢?

給大家舉一個真實的例子,表姐經常和我哭訴,孩子一長大就忘了娘,今天我終于知道了原因。

表姐一說起孩子不喜歡在家裡呆着這個話題,就一副非常委屈的表情,她經常說自己養了這麼多年的女兒,就好像是一個外人,女兒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但是一直都很不聽話,說出來的話也非常讓她寒心。

研究發現: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娃,通常來自于這3種家庭

小外甥女今年已經十三歲了,很早就上了國中,在家附近上的學,成績也還不錯,這種情況本來應該高興,但是表姐還是不滿意,覺得孩子和她不親。

其實她說得也沒錯,小外甥女出去上學這段時間,從來不會給家裡打電話,如果不是需要開家長會或者是要錢,我想她根本不會和家裡聯系,表姐說自己就好像一個老媽子一樣在家裡等着孩子的電話。

最讓表姐不能接受的是,女兒的心裡話從來不和自己說,前段時間在學校裡遇到了麻煩,也不告訴她。甚至和她說,告訴你有啥用,你隻會罵我。表姐真的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好。

孩子上學之後,特别是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都會慢慢地減少和父母的溝通。比起父母他們更喜歡和朋友談心。難道孩子長大就注定和父母不親了嗎?根據調查,長大之後和父母關系好的孩子,生活的家庭都是有共同點的。

研究發現: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娃,通常來自于這3種家庭

第一點、思想開明

現在很多父母都會限制孩子,無論什麼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讓孩子得不到了解和尊重,這樣才導緻孩子和你們不親。

小時候我們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勵和支援,但是往往父母都會不由分說地否定孩子,那誰還敢和你們說啊!

是以開明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和他們親近,首先你要了解孩子自己做的決定,再對他們的不足進行補充,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被尊重,才喜歡和你們相處。

第二點、要多和孩子溝通。

作為母親,想要孩子親近你,就需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但是前提是你要學會傾聽,一定要多去聽聽孩子的心裡話,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有什麼想法才會願意和你說,也喜歡和你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改善你和孩子之間的隔閡。

研究發現:長大後依然“跟媽親”的娃,通常來自于這3種家庭

第三點、需要多鼓勵孩子

對于孩子的支援、鼓勵以及了解是良好相處的最好的方式,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經常覺得孩子還小,不能自己做決定,是以家長通常都不會聽孩子的想法以及要求,也做不到了解他們。

但是我們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就好比孩子在害怕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安慰一下,如果不管用,沒有表現得像我們期望的那樣勇敢,我們會變得沒有耐心,會一味地指責孩子。

如果我們經常去否定孩子的想法,他們就會慢慢地封閉自己,因為一旦表現出情緒,你就會罵他,或者是嘟囔他,還不如不說。

總的來說,随着孩子慢慢地長大,家長需要從教變成聽,隻會用父母的身份讓孩子聽你的,那孩子是不會和你親近的,要來做孩子的朋友,他們才會和你親近。那麼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作者阿黛爾法伯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中間包含了很多家長會,也有很多測試。研究發現,孩子和父母親不親,和年齡沒什麼關系,大多都是溝通方面的問題,想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一定要去看看這本書。

這本書中講了一個小男孩明明扭傷了腳,但是非得和朋友去騎車旅行,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他媽媽是這麼說的:朋友們都去了,但是你卻去不了,這樣确實不太好,媽媽也希望你可以去,但是醫生要求你休息,一直到好了為止。

媽媽在了解孩子的同時,又說了醫生的要求,對兒子的行為有所限制。這樣孩子不會感覺到被限制,隻會覺得媽媽是真心對他好,也會接受父母的要求。

其實從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兩個人之間就存在着很緊密的聯系,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長大,我們的距離卻越來越遠,是以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就要學習《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中的溝通方式,這樣才可以和孩子保持親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