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邱燕原創丨“封”聲鶴唳下的日常(散文)

邱燕原創丨“封”聲鶴唳下的日常(散文)

“封”聲鶴唳下的日常

文/邱燕

世事無常,濟南的疫情愈來愈嚴峻。凡事預則立,似乎是有預感快封着我們了,周日上午出去采購了一趟。上樓不久,兒子告訴我小區大門鎖了,隻讓進不讓出。大白已經進駐小區,9号樓拉上隔離帶子,每個樓洞有專人把守,不讓他們下樓了,說是有個“小陽人”的次密接者。問大白什麼情況,回答一切聽從上頭安排,他們不清楚。

奧密克戎病毒攻城略地,不見硝煙。傳播速度之快,以咱們的人均醫療條件負荷不了大批感染者住院,目前用封控隔離來阻斷傳播可能是最好的選擇。疫情就是指令,說封就封,意料之中,無話可說。

封控多久不知道,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調節心态和生活方式,使郁滞的心情得以舒緩,把日子過得飽滿充實是多數人需要面臨的一門功課。忙時不慌是從容,閑時不荒靠自律。

去年幾次逛書城書店,每次都攜回一摞書。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到現在也沒抽幾根絲,現在有了大把的整裝時間,可以慢慢浸潤。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讓我披閱秘史,感受人性之美善。世上一日,書中千年,待我與古今才子心靈交會精神往還。

再次發現做飯、洗碗、掃地,樣樣家務自己都喜歡。其實做個居家女人多有福氣。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如果家庭中男子能挑起養家的重擔來,女人們沒有後顧之憂,誰又真心喜歡出頭露面地四處奔波?

反正哪裡也去不了,索性靜下來過“慢生活”:自己發面蒸饅頭,煮黑豆,發綠豆芽,腌黃瓜鹹菜,陽台花盆裡種南瓜。發綠豆芽一次不能發太多,隔天發一撥,每天過水,洗籠布,看着綠豆芽見風就長,十分希望綠豆芽發得粗壯,人吃綠豆芽不長胖。

看到老朋友釋出的視訊,展現的是谷雨時的麥田,大片希望的田野。被疫情封控在家,天氣如人心陰沉,忽然雨點雜沓。蓦然發現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山林,心頭一亮,這場應季的谷雨多麼可貴。

轉眼一想,相比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回不了家,出不了門都不算點事;相比曆史上疫情大暴發時期,無人管無人問,任由百姓自生自滅,全憑造化,甚至出現“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的荒涼,現在政府組織全員核酸,隔離抗疫,不緻大恐慌,大悲劇;相比其他城市的驚慌失措,泉城老百姓是備好了物資等封控。

有人在朋友圈裡發文:準備的蔬菜沒吃完,先解封了,但也無處可去;還有人發文:囤貨先要去庫存,多炒幾個菜騰空冰箱。有朋友在群裡問大家被封的情況,長期出差在濟的北京朋友說:情緒到了,準備足了,未被隔離感覺有點失落。濟南是個包容性極強的城市,一個外地人來了,怎麼不把人家及時封控了,讓人家消除隔膜,消彌人家的失落感呢?

姐姐知道我們被封控了,兩個人有空就煲電話粥;朋友那顆牽挂的心,不時通過微信、電話傳來關懷和暖意;兒子擔心我缺乏鍛煉,建議我們一起跳時下爆款的劉畊宏的健身操。

同學在小群裡分享他的生活:這幾天我把茶壺依次排隊在茶幾上,想喝啥茶用啥壺,喝這個茶,看那個壺,也挺有趣。想象着那一排花色不同、形态各異的茶壺,或粗樸或精緻,或内斂或奢華,立于幾上,不動聲色,靜待主人來探詢、深究它的器形、質地、溫度、釉色、做工、工藝、身上的線條、構圖、落款以及它的出身、身價,真應開心!

昨日梳妝完畢,兒子問:化妝好了你要去哪裡?小區還是沒開門!出門做核酸啊。做核酸這件事,雖然隻與鄰居見面,蓬頭垢面可不行。聽說,因為疫情戴口罩,把大半個臉捂了個嚴嚴實實,醫美行業受到嚴重沖擊,人人都戴着口罩,隆鼻子、隆下巴、面部提升、消除法令紋什麼的,做了手術也都沒機會展示了。

白雲洞前一株草,入室五載有蘭姿。喜歡莳花弄草的我,常暗自得意南山白雲洞前這株草,當時看它葉子楚楚有緻,用石頭尖挖出圍上一把姥娘土帶回家來,從南山小院輾轉來市區家中,在我手上已經五年,它經冬不枯,四季常青。樣貌清雅婉順,脾性謙恭矜持,風來搖曳生姿,修長葳蕤以蘭自居,我也順便糊塗着把它當蘭寵着了。春日遲遲,悅目賞心,一叢草也能滋生出讓身心适意的愉悅。

邱燕原創丨“封”聲鶴唳下的日常(散文)

【作者簡介】邱燕(女),祖籍山東泰安肥城,早年從事教育,熱愛文字,酷愛讀書,筆耕不辍,業餘創辦九如詩社,陸續在各大報刊、各大知名網絡平台發表作品數百篇;2018年主編紅色經典專著《沂蒙精神·中國夢》;2020年獲中國十大新銳詩人稱号。現居濟南,任山東省人文藝術研究院秘書長,《神州》雜志山東版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