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建成600多年經曆數次地震,為何安然無恙?秘訣在這裡

明清時期,北京作為京師首善之地,皇城建設和修繕一直是重點工作,需要大量工匠。為此,從全國各地彙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他們各顯其能、精雕細刻,為京師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留下了輝煌的建築神話。

“蒯魯班”的榫卯技術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開始在北京建造規模宏大的紫禁城。蒯祥随父應征,參加了皇宮的建設。蒯祥出身木匠世家,他的祖父、父親都是技藝精湛、聞名遐迩的木匠。尤其是父親蒯福,明初曾主持金陵皇宮的木作工程,在建築界頗有聲望。蒯祥從小受家庭熏陶,加上父親教育嚴格,技藝進步很快。16歲那年,他即能“主大營繕”,被人們稱為“巧匠”。

來到北京後,蒯祥很快就由“營繕匠”提升為“營繕所丞”,即紫禁城的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據《皇明通紀》記載:“祥,吳縣人,木工也。父福,能(主)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營建北京宮殿。”蒯祥擅長畫宮殿的設計圖,畫出來的圖稿皇帝都十分滿意;他還精于計算,隻需看上一眼就知道需要多少材料,尺寸如何,尤其擅長榫卯技術。

故宮建成600多年經曆數次地震,為何安然無恙?秘訣在這裡

紫禁城的宮殿建築大多使用木料作為建築材料,為了解決木料銜接難題,確定建築牢固耐用,對榫卯技術掌握爐火純青的蒯祥,在施工中大力推廣使用了大陸傳統的榫卯技術。榫卯是古代木匠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榫卯使用得當,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也可以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在紫禁城的建設中,榫卯技術被蒯祥使用了數十種之多,包括饅頭榫、箍頭榫、透榫、半榫等。特别是将榫卯技術中的鬥拱引進到紫禁城建設中,效果更佳。鬥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在中國古建築中扮演着“頂天立地”的角色。遇到地震時,在鬥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體松而不散,能如太極般以柔克剛,巧妙化解地震沖擊。

蒯祥在使用榫卯技術建造紫禁城時還有一個故事。當時一座大殿的門檻被鋸短了一截,蒯祥把門檻的另一頭也鋸下來同樣長的一截,在門檻兩邊各做一個榫卯槽子,門檻可以裝上去也可以拆下來。這就是被後世建築界津津樂道的“金剛腿”。朱棣前來視察時發現了蒯祥這一設計,大為贊賞,把蒯祥稱為“蒯魯班”。

紫禁城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建成600多年以來,經曆過多次地震,但都安然無恙,其中蒯祥使用的榫卯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

“樣式雷”的建築燙樣

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清代的雷氏家族參與設計建造了包括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暢春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等在内的幾乎所有皇家建築。

第一代“樣式雷”是雷發達。雷發達的祖父、父親均是有名的木匠。後雷發達因木工技術出衆被征召來到北京建設皇家宮殿。他奇思妙想頻出,加上技藝超群,被任命為工部營造所掌班。其長子雷金玉在皇宮建設中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擔任過内務府總理欽工處掌案。此後,雷家七代前後200多年,都是清代進階建築設計師,均主持過皇家建築設計,被世人稱為“樣式雷”。“樣式雷”的卓越追求僅從其所做的燙樣就可以看出。

故宮建成600多年經曆數次地震,為何安然無恙?秘訣在這裡

大陸古代建築,漢初已經有了圖樣設計;到隋代開始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圖樣和模型;到了清代繼續使用以圖樣和模型相結合的建築立體模型,即燙樣。燙樣是專門為了給皇帝禦覽而制造的。作為皇家建築設計師,“樣式雷”制作了大量的建築燙樣,十分精細逼真。

在制作過程中,“樣式雷”用料非常講究,以紙闆、秫稭和木頭作為主要原料。制作過程也十分嚴謹,需經過鋸截、培塑、裱糊、瀝粉、彩畫多個程式才能完成。因制作過程中需要熨燙,是以稱“燙樣”。

“樣式雷”的燙樣作品非常精美生動,從外到内,小到外檐内檐、山石樹木都一一呈現,使建築結構和形态一目了然。不僅燙樣的每一塊小闆子都能移動,他們還把屋瓦、廊柱、門窗甚至内部陳設的桌椅、幾案、床榻等每一個小部件都做成活動的。如此制作,是為了可以層層拆解,便于移動展覽和儲存。

故宮建成600多年經曆數次地震,為何安然無恙?秘訣在這裡

正因為有了這麼精确别緻的燙樣,才以此為模型建設出了金碧輝煌、氣勢恢弘的皇家建築。

“山子張”的巧疊假山

明清時期,北京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發展迅速,造園疊山十分盛行,催生了很多造園專家,“山子張”世家就是其中傑出代表。

“山子”是假山的另一個稱呼,造假山的人被稱為“山子匠”,也就是疊山匠師的代稱。“山子張”的創始人叫張然,号陶庵,是江南松江造園建築家張漣的次子。據《清史稿·張漣傳》載,康熙時期大學士馮铨聘赴京師,張漣以年老辭,“遣其仲子行”,仲子即張然。那時張然在江南已經盛名遠揚,此後應召入京達30餘年。

張然參與了北京衆多的皇家園林營造,如圓明園、瀛台、玉泉山靜明園、西郊暢春園等。張然疊石造園風格多樣,可秀奇,可樸雅,可蒼幽。清陸燕喆《張陶庵傳》評價道:“延陵之石秀以奇,高陽之石樸以雅,安定之石蒼以幽。”

故宮建成600多年經曆數次地震,為何安然無恙?秘訣在這裡

張然之是以能夠出這麼多精品力作,與他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和銳意創新是分不開的。張然在每次造園疊山時,首先要充分考察地形地勢,然後繪圖,造園圖景躍然紙上。在為馮溥營構萬柳堂時,張然就畫有《亦園山水圖》,對萬柳堂之景進行繪圖勾勒,為造園疊山打下基礎。

張然造園疊假山,大多為土山,這種疊山手法承于其父張漣,整體上以土山外側包山石,雜植松柏,有截取真山一角的風貌。而後在山脈處錯落有緻布置山石,加以點綴。張然使用石材與環境相合,瀛台的巨石奇石十分瑰麗,靜明園的則樸實雅靜,暢春園的開闊大氣,萬柳堂的則展現了郊野趣味。

暢春園中造了多座人工假山石,多是堆土為山,用石為北京本地石材。張然在導和堂後院疊造的假山石,整體山勢秀岩突兀,石峰下有蜿蜒的石路,兩側種植有修竹,青翠宜人。為整個園林增添了層次與亮色。

故宮建成600多年經曆數次地震,為何安然無恙?秘訣在這裡

揚州鹽商文人程庭在康熙帝六旬萬壽盛典時進京祝壽遊覽暢春園,他後來所撰寫的《停骖随筆》,對暢春園假山石景色這樣描寫:“苑周遭約十裡許,垣高不及丈。苑内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陀,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飾藻繪雕工也;垣外行人于馬上一時一窺見。壘垣以亂石作冰裂紋,每至雨後,五色五彩煥發,耀人目睛。”

後來,張然的兒子張淑繼承其疊山造園事業。此後,“山子張”世代相襲,直到近代還有傳人。“山子張”在北京造園疊山的創新與實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