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01

曾幾何時,流行過這樣一句順口溜:“媽媽生,外婆養,爺爺奶奶來欣賞。”

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當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追求自己的晚年生活,不願意給年輕人帶孩子。

然而,誰家的閨女誰心疼。爺爺奶奶不帶,隻好外婆親自上陣。

那些做外婆的人,她們不是不知道帶孩子辛苦,也不是不想追求自己的生活。

隻是比起這些,她們更心疼自己的女兒。怕女兒辛苦,怕女兒累,為了讓女兒多休息或是能夠正常上班,她們主動攬下帶娃的活,不辭辛勞。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這也正是母愛的偉大之處。

然而,這世間還有這樣一部分母親。她們的母愛隻給兒子,不給女兒。在日常生活中,對兒子有多寵愛,對女兒就有多苛刻。

甚至在女兒遭遇困難、有所求的時候,也能視如無睹、袖手旁觀。

這類父母老了以後,女兒會給他們養老嗎?

陳琴(化名)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02

陳琴從小出生在一個非常重男輕女的家庭,下面還有一個比她小三歲的弟弟。

父親雖然不像母親那樣偏心,但他性格比較軟弱,在家裡根本就沒啥話語權,家裡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母親說了算。

而母親又屬于那種典型的迂腐派,思想非常老舊,隻疼男孩。

打從陳琴記事起,母親就沒怎麼關心、照顧過她的生活起居,完完全全屬于放養型。隻要陳琴不凍死、不餓死,哪怕連續高燒三天三夜,她也覺得不打緊,能好。

但是弟弟就不一樣了。母親對他可謂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着”。

平日裡弟弟打個噴嚏,母親都能緊張個半死。生活上吃的用的,也都是給他全家最好的。弟弟想要個什麼新鮮玩意兒,能滿足的她都盡力滿足。實在滿足不了的,弟弟鬧個脾氣,就又能滿足了。

母親更是毫不避諱她的真實想法,隔三差五就在曉琴面前念叨,說她早晚得嫁出去成為别人家的人,弟弟才是這個家的香火,兩個人的待遇自然不能相提并論。

言外之意,就是讓陳琴遇事别指望她,她隻會為弟弟付出。

陳琴當時年少天真,覺得母親應該隻是行為上偏心弟弟,内心還是愛自己的。

可後來她才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希望通過努力考大學、找到一個好工作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都是徒勞。

在母親的眼裡,永遠隻有弟弟。

哪怕弟弟早已被她寵成一個好吃懶做、自私自利的“二流子”,他也依然是母親手心裡的寶。

随着年歲的增長,陳琴漸漸看開,平時能自己解決的事情,從來不會輕易向母親尋求幫助。

直到後來生孩子實在沒辦法,請求母親幫忙帶孩子被拒後,陳琴對母親徹底死心。

事情發生在十年前。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當時陳琴快接近預産期的時候,給母親打了個電話,希望到時她能來醫院幫忙照顧幾天。因為丈夫是單親家庭,從小跟着公公長大,而公公畢竟是男人,總歸是不友善,是以就想到了母親。

誰知母親事前答應得好好的,結果真到了陳琴生産那天,卻放了陳琴鴿子。還說什麼外婆沒有義務管外孫。不管陳琴怎麼求她,就是不來。

陳琴又氣又恨。要是實在不想來,當初就不要答應啊。這臨時讓她上哪兒找人幫忙去?

看着隔壁床女人的母親,寸步不離守在床前噓寒問暖,自己的母親卻連她的死活都不問一聲,剛剛經曆了剖腹産的陳琴不免一陣心寒。

後來,還是丈夫的姑姑從外地趕來照顧了一個禮拜,月子裡其餘時間都是陳琴自己和丈夫輪流帶。

經曆了這件事情以後,陳琴對母親徹底沒了期待。除了逢年過節必要的走動,平時很少再回娘家。

母女之間,最多也隻能稱得上是有血緣關系,算不上是真正的親人,關系很是淡漠。

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着。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去年年底的時候,母親突然找上門來,說要搬來跟陳琴夫妻倆一起住,讓她們給她養老。

母親起初還在維護弟弟,不肯說出為何到這裡來的真正原因。後來從她零零散散的話語中,陳琴知道了大概。

原來是弟弟夫妻倆嫌她老了,做家務不利索了,覺得她費大米,就不想要她,把她趕了出來。母親走投無路,隻能來投靠陳琴。

母親大概是害怕陳琴不管她,又補了一句:“你是我女兒,你得管你媽。”

陳琴雖然對母親過去的種種不能釋懷,但她向來心軟,見母親被弟弟和弟媳掃地出門,又覺得她一個老太太怪可憐的。便答應會養她18年,算是還她的養育之恩。

等18年期滿,母女就兩清了。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03

生活中,像陳琴母親這樣重年輕女,處處維護兒子的利益,結果卻慘遭兒子嫌棄、需要靠女兒養老的老人還有很多。

陳琴母親比較幸運,年輕時不善待女兒,卻依然有女兒願意為她養老。

通過她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以下兩個道理。

一:養育之恩也要分“品質”的好壞。

什麼樣的父母,才算得上是一對合格的父母?

我認為,“父母”除了是父親和母親的總稱,還應該是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同時還應該是我們的好朋友。

并不是說把孩子生下來,賦予他生命,給他一口飯吃、不餓死,就是為人父母的全部。

養育之恩,也有“品質”之分。

真正“高品質”的父母,不一定要為子女傾其所有,全盤付出。

但對子女一定要有最起碼的關心與呵護、給予兒女生活幸福感,引導他們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對于子女非啃老行為的求助,理應适當給予幫助。

這樣的父母,才能赢得子女的尊重與感恩。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許許多多像陳琴母親這樣的父母。

對待女兒,他們隻管生不管養,除了基本的一日三餐,很少付出關心和照顧,在物質和精神上吝啬給予。

這樣的父母,充其量隻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母,而非真正合格的父母。

“外婆沒義務管外孫”拒絕帶娃的母親十年後要來同住:女兒得管媽

二:老人晚年生活的好與劣,都是一種因果循環。

相信生活中,有大部分80、90人的童年都是在不公平中度過的,尤其是那些出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子們。

在這些人父母的眼裡,仿佛隻有兒子才是自己親生,女兒就純屬是個意外。

是以在日常生活中,差別對待兒子和女兒。把所有的愛都給男孩。對女孩疏于付出的同時,又常常要求女孩付出更多,承擔更多的贍養義務和責任。

人是感情動物。

倘若在成長生涯中,子女并未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心。那麼等父母老了,自然也不會回饋給他們太多。

是以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那些年輕時對子女刻薄的老人,晚年往往都過得不幸福,甚至淪落到無人問津的下場。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因果循環。

是以,聰明的老人都懂得善待自己兒女的道理。

往大了說,是父愛母愛無私。往小了說,其實就是為自己謀一份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

這不是毒雞湯,是現實,是人性。

文/無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