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交媒體追求的“真實性”,可能是個僞概念

社交媒體追求的“真實性”,可能是個僞概念

二因斯坦TRI 輕作者

2022 年初,一款名為“BeReal”的社交 App 突然在國外走紅,僅 2 月份就被下載下傳了 110 萬次,也經常出現在 App Store 榜單的前十名。這款公開叫闆 Instagram 的 App,最核心的産品理念就是鼓勵使用者做真實的自己,分享一些既不加濾鏡,也沒有美顔效果的日常生活照片,是以被稱作“休閑版 Instagram”。

很多人聽到 BeReal 的理念,可能會聯想到不久前在中文網際網路流行的“與素顔和解”挑戰——一個以鼓勵素顔出鏡為噱頭,最後演變成了裸妝比賽的大型翻車現場。但 BeReal 上的内容顯然沒有那麼虛僞,至少目前看來都還挺真實的。這個 App 會通過一些功能上的限制,保證内容的真實性,比如:

每天不定時釋出拍照任務,使用者需要在收到任務的兩分鐘内拍照上傳,基本沒有擺姿勢凹造型的時間;

拍照同時調用前後兩個攝像頭,且必須是轉儲照片(即必須動态拍攝,不能通過相冊上傳),過程中如有修改重拍,釋出後也會留下記錄;

必須上傳了自己的照片才能解鎖檢視别人釋出的内容,是以斷了潛水使用者的後路。

雖然這些要求看上去十分嚴苛,但從資料表現來看,年輕人顯然是樂于接受的。目前,BeReal 在 App Store 下載下傳量已經達到 741 萬,其中 80% 的使用者年齡在 16-24 歲之間。

BeReal 不是第一個舉起“追求真實、反 Instagram”大旗的社交應用。2021 年初,一款叫做 Dispo 的圖檔社交應用也風靡一時,其特色是沒有濾鏡和修圖功能,且拍攝 24 小時才能展示出來,模拟膠卷相機沖洗的複古設計收獲了大批年輕使用者。

還有一款名叫 Poparazzi 的應用,主打“反對自拍”,隻能由他人拍照上傳并推送至當事人時間線,以鼓勵使用者線下交往,是以吸引了不少忠實擁趸,上線當天就登頂美區免費應用榜。

追求真實的 BeReal,

為何廣受歡迎?

社交媒體發展到現在,已經将品類多元化、細分化發揮到了極緻。那麼,這些追求真實、鼓勵使用者做自己、甚至回歸線下的社交應用,為什麼頻頻受到年輕人的青睐?以 BeReal 為例,筆者認為它之是以受到歡迎,在于打破了三重焦慮:影響力焦慮、審美焦慮和社交焦慮。

1. 打破影響力焦慮,回歸日常與分享

以 Facebook、Instagram 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具有更強的媒體屬性,更多是頭部使用者在發揮影響力,關注者衆多的大 V 和 KOL 具備比普通使用者更大的話語權。

雖然大多數使用者并不追求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影響者,但發出一條消息後,往往還是不自覺渴望被“轉贊評”——這是産品設計刺激的結果,通過紅點、彈框、資料等暗示使用者不斷互動、重新整理,以提升平台整體的活躍度。這些中性化的産品功能設計,其實很容易導向一種從頭部到底部所有使用者的“影響力焦慮”。

而 BeReal 削弱了這一點。它在開屏引導頁上即明确告訴使用者"BeReal 不會讓你出名,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你可以使用其他産品"。這樣的導向直接影響了使用者分享的内容風格,打開 BeReal,明顯能感覺内容更接地氣,以日常生活為主,也很少有博眼球的内容,整體氛圍比較放松。

事實上,BeReal 不是第一個意識到“影響力焦慮”的 APP。2019 年,Snapchat 做過一次重大更新,将名人、網紅和品牌的動态與好友動态分開,移到了一個單獨的 Discover 版塊中。這一做法使其流失了大量的網紅明星使用者,但最後的結果證明,對平台的整體活躍度并沒有造成太大影響,普通使用者的留存、使用時長和公司的廣告收入反而有所提升。

2. 反美學風潮,接受不完美

以 Instagram 為代表的精緻生活展示平台,為使用者營造了一種審美焦慮。冷色調、綠植、幾何圖形,都構成小資情調的符号,但這種精緻越來越被認為是流于表面的、架空于真實世界之上的。圖檔與真實生活的巨大反差,往往會給使用者心理帶來強烈的不平衡感。

而在 BeReal 上,使用者不再逼着自己精緻、完美,甚至帶起了一股反美學風潮,不僅自拍毫不在乎形象,甚至故意 po 一些無意義的醜照,比如一些對焦模糊的物品、烹饪失敗的食物等。當一個環境裡的大多數人都在暴露自己的缺陷,其他人也會更有膽量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這方面,“豆瓣”上也有一個很好的對比案例——下廚房組和炸廚房組。

社交媒體追求的“真實性”,可能是個僞概念

前者内容是标準的“ins 風”,各種完美食物照片合集,評論也基本都是商業互吹的誇捧;比較起來,後者簡直慘不忍睹,各種黑暗料理堪稱獵奇,下廚失敗者聚在一起互相嘲諷。

兩個小組的人數分别為 147 萬和 30 萬,但後者明顯歸屬感更強,文章的評論和點贊數量更多,評論經常還會互相稱呼家人——顯然,失敗的經曆更容易受到共情,比起精心擺盤、調參拍攝的食物,一團焦糊看起來更加真實可信,更容易引發觀衆的同理心,同時也能激起更強烈的表達欲。畢竟這屆年輕人裡擅長做飯可能隻是少數。

3. 盡可能少打擾使用者,簡化社會關系

亞裡士多德曾言,“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們總需要一個與社會聯系的管道。但是大部分普通使用者對社交媒體的需求比較基礎,發言不用太在意回報,曬圖不用管美不美,有一個表達的地方就夠了。

說回 BeReal,使用者互相之間的寒暄似乎更随意,設計上隻有“好友”和“發現”兩個子產品,沒有分組、權限那麼多條條框框,唯一的特色是可以發自拍(如點贊、白眼等)作為表情回複給對方。而在另一款社交産品 Poparazzi 上,使用者甚至不能留言,隻能回複 emoji 表情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交焦慮。

社交媒體所追求的“真實性”,

可能是個僞概念

分析了這麼多好處,然而,像 BeReal 這樣通過産品設計,抛開影響力、審美與社會關系這些令人焦慮的因素,所謂回歸“真實”的社交媒體,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可能沒那麼簡單。在現實中,社交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需要情商、話術,需要你來我往,某種意義上和應酬的性質接近,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自稱“社交恐懼症”。網際網路或許可以幫人遮掩一二,它所具備的時空不同步性,允許每個人通過“表演”,呈現出一個自己想呈現出的形象。

但是,雖然我們期待社交這件事轉移到網絡上,會變得簡單一些,但不要忘了社交的本質即是“表演”。無論現實還是網絡,每個人表現出的自己,其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自我。在這個層面,以 BeReal 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所追求的“真實性”,可能是個僞概念。

每個人都有多面性

就像朋友圈發吐槽要分組一樣,現實中的每個人也一定是多面的。

你在朋友面前搞怪做鬼臉,會被認為是可愛的表現,但如果被父母或老闆看到,可能會被認為不夠穩重。無論現實還是網絡中的關系,人們都在努力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形象。而那些想要打破穩定,聲稱希望獲得真實社交關系的使用者,或許更希望的是滿足自己的窺私欲。就像普通人希望通過社交媒體、綜藝節目了解明星的真實生活,其實隻能看到一層更深的僞裝,結果難免一次次“塌房”。

“反美學”也是為了表達美

社交媒體的内容表達從崇尚精緻到追求随意,這種趨勢早在 BeReal 出現之前就已經初現端倪。正如“與素顔和解”挑戰中那些的美妝部落客,敢于素顔的前提是自己素顔也很美,那麼——在 BeReal 上不用濾鏡的前提是我的生活豐富多彩,随手拍的照片就很有趣,這是一種更進階的僞裝。使用者對美和有趣的追求從來都是自發自覺的,不會因為 App 功能的限制就有所改變。

社交網絡并沒有真正接受“真實”

從表達“精心炮制”過的美麗,到随手扔出“看似不經意”的美麗,人們似乎從未停止追求美的步伐,實則是從來隻追求單調的美麗。“美”的定義始終在被固化:精緻、慵懶、複古、潮流……獨獨沒有真實。而已經接受了這種定義的使用者,因得不到期待中的肯定和成就,轉戰到打着“非主流”噱頭的産品上,企圖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共情,除了得到片刻的新鮮感之外,可能并不會長久。

是以,像 BeReal 一樣主打真實的社交産品,到底能走多遠?

結語

過去幾年,不斷有新的社交 App 出現,每個新應用上線都會打出“非主流模式”的宣傳,事實上具有微創新的 App 也确實不在少數,不過最終多歸于沉寂,或走向小衆。Dispo 的社交屬性越來越弱化,被大衆吐槽已經成為了一個照片分類工具;Poparazzi 在釋出當天登頂 iOS 美區免費總榜後,下載下傳量不斷下滑,已經榜上無名。

原因無它,随着使用者數量的增長,使用者之間一定會分化出不同層級,難免會激發出攀比欲,并打破平台設定的軌道,總有人能為了兩分鐘的任務僞裝一整天,這種心态是任何産品功能也限制不了的。當然,對這些社交産品來說,更糟糕的情況是初始新鮮感消失後,使用者産出的内容越來越無趣,最後沒有人願意留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