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掀海外“電動洪流”,外媒怎麼看?

作者:東拉西車

日前,法國财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在一次汽車行業會議上表示,如果中國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決定在法國開設工廠,法國将表示歡迎。

比亞迪掀海外“電動洪流”,外媒怎麼看?

據外媒報道,比亞迪計劃“在歐洲為歐洲制造汽車”

2021年7月,首批100輛唐EV運抵挪威,比亞迪乘用車邁出了出海第一步;2022年,先後布局澳洲、新加坡、日本、泰國等市場,覆寫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比亞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突破 24 萬輛,已進入全球 83 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以來,比亞迪海外銷量繼續猛增,一季度乘用車出口已達近10萬輛;4月份的單月海外銷量更是達到41011輛,同比增長176.6%。

美國《紐約時報》近期一篇報道中稱:

“(比亞迪)增長速度令人震驚:它去年銷售了300萬輛電動車,超出所有競争對手,它目前在中國的産能足以實作每年生産400萬輛汽車。但這還不夠:它正在巴西、泰國、匈牙利和烏茲别克斯坦設廠,并可能會在不久的将來把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加到生産地名單上去。電動汽車的洪流即将到來”。

比亞迪掀海外“電動洪流”,外媒怎麼看?

比亞迪滾裝船“開拓者1号”2月25日抵達德國不來梅港口

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都制定了野心勃勃的電動化轉型計劃,但現在明顯陷入困境,福特去年每賣一輛電動汽車就虧損超過6.4萬美元,通用的電動化平台也遇到問題。美國三巨頭未能實作電動汽車銷售目标,而中國比亞迪的電動化車型銷量已經穩居全球第一,海外銷量也快速攀升。

《紐約時報》稱:“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尤其是比亞迪,已經代表了世界上的一種新事物”。

《紐約時報》認為,福特和通用汽車的主要收入,來自向北美富裕人群銷售高利潤的皮卡和SUV。這些公司必須跨越從一種商業模式到另一種商業模式的橋梁,用皮卡和SUV的利潤補貼電動車業務,學會從電動汽車中賺錢。

為什麼比亞迪能在電動汽車項目上取得令全球矚目的成功?在外媒眼中,比亞迪這種全球汽車界中“新事物”有着什麼樣的“超能力”?

各大媒體普遍認為,比亞迪的成功來自驚人的“垂直整合能力”。

長期追蹤報道比亞迪的《日本經濟新聞》認為:

“相對于以供應商的分工為中心的大型汽車廠商,BYD被稱為‘垂直整合’,優勢是專注于電動化車輛的自主一條龍生産。”

日經新聞在一篇報道中說:“比亞迪通過電池業務起家,可自主生産主要零部件。重要核心零部件和座椅都始終自主生産,降低了采購成本。銷量越多,越能産生量産效應。”

美國《财富》雜志日前在題為《比亞迪為何能夠打敗西方電動車?》的報道中說:

“比亞迪可以控制整個供應鍊,其電池供應也是一個巨大優勢。”

比亞迪掀海外“電動洪流”,外媒怎麼看?

比亞迪在德國慕尼黑車展上展示海豹等車型

比亞迪的另一項“超能力”,在于深厚的技術積累。

日經新聞對比亞迪的專利進行梳理後,認為比亞迪專利數量已經出現過兩個高峰:

一是2004年至2008年,當時比亞迪為推出全球首款量産插混車F3DM,加快了電動動力總成技術的研發;二是2015年到2018年,比亞迪為了推動首個純電動汽車專用平台 “e-Platform 1.0”的實用化,積累了構成純電動汽車的電池、電動機、熱管理系統和車身等的技術。

随着刀片電池、DM-i插混、新純電平台等技術的陸續推出,比亞迪有望迎來第三個專利數量高峰。有資料顯示:比亞迪2023年研發投入近400億元,研發人員超10.28萬名,是世界上研發人員最多的車企;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4.8萬項、授權專利超3萬項,平均每個工作日專利申請32項、專利授權15項。

比亞迪掀海外“電動洪流”,外媒怎麼看?

比亞迪已經出現兩個專利數量高峰(圖據日經中文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為配合插混技術,仍在全力進行高燃效發動機的研發。日經新聞披露,比亞迪在2021年以來申請了“副燃燒室”、“縱渦”等發動機稀薄燃燒技術專利,沖擊燃效新高度。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認為,比亞迪還有一個優勢,是可以為大衆化市場提供多種車型,并有純電、插電混動兩種動力形式。這不但可以應對純電車型需求不足的局面,也有利于開拓充電設施不足的新興市場。

比亞迪等中國汽車公司向海外市場擴張,背後還是中國制造的崛起。《紐約時報》評論說:

“它們标志着中國持續數十年的經濟複雜性積累過程已接近完成:這個國家以前制造玩具和衣服,後來制造電子産品和電池,現在則制造汽車和飛機。更重要的是,比亞迪和其他中國車企正在成為事實上的全球汽車公司,有能力制造出在成本方面與燃油汽車直接競争的電動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