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唐 寅 《洞庭黃茅渚圖卷》

唐寅(1470—1523年),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年信佛,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還有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别号。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唐寅的遠祖是前涼(313—376年)的陵江将軍唐輝,定居在西北晉昌。唐寅祖上還做過晉昌郡守,受封過晉昌公。宋皇祐年間(1049—1053年),一位遠祖因為直言規谏觸怒朝廷,被貶到淮河以南,唐氏家族開始在南方落戶。唐家從曾祖至父輩皆三代單傳,世居蘇州吳趨裡(蘇州阊門附近),直至唐寅才有一弟一妹。唐寅年輕時就很聰明,博雅多識,有才氣。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他詩畫雙絕,人物畫色彩豔麗清雅,體态優美,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秀逸。而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唐 寅 《葑田行犢圖軸》

唐寅在24歲的時候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先是秋天的時候,父親、妻子相繼去世, 第二年的開春母親又不幸病故,唯一的妹妹也在出嫁不久後自殺身亡。本來很融洽的家庭,兇連禍結,隻剩下兄弟二人。曆經喪亂之痛的唐寅決定前往福建仙遊縣九鯉湖祈夢,蔔問前程,這在當時文人中十分流行。祈夢後的唐寅夢見了神靈賜墨萬方。福建歸來之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唐寅重振精神,踏上求取功名的漫漫之路。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唐 寅 《匡廬圖》

29歲那年,在南京鄉試時,唐寅考中了第一名解元,故又稱“唐解元”。第二年,唐寅入京參加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無辜受牽連,不僅坐了班房、遭受了皮肉之苦,而且還被永遠取消了考取功名的資格。這次打擊,使他飽嘗了人間冷暖和世态炎涼。從此,唐寅便開始了他放蕩、玩世不恭的生活。遠遊他鄉,觀大海于東南,泛輕舟于洞庭,領悟江山湖海之勝,開闊了眼界,開闊了胸襟。歸家後,唐寅在吳縣縣城西北桃花塢起造桃花庵,開始了他後半生的詩文書畫創作活動。

才氣重 招禍端 唐寅無奈癫狂保性命

唐寅對山水、人物、仕女、花鳥畫等無所不精,尤善山水。明代山水畫較為發達,但畫家趨向摹古,有創造性的不多。唐寅山水畫的表現方法,雖然都以傳統為基礎,繼承宋人對大自然嚴謹精密的觀察與表現,但他能加以變化與融合,獨出新意。在仕途落魄後,他曾作一次千裡壯遊,足迹遍及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等省,曆時10個月。飽覽名山大川,更加滋養了其山水的筆墨。如《匡廬圖》中山石的畫法,明顯取法于宋人李唐、劉松年等人。但唐寅改變了李唐那種側峰揮掃、大塊面的勾斫畫法和鋒芒畢露的畫風,變為中峰作細線條,清勁皴法,細密道勁,流暢娟秀,柔裡含剛,别具一格。在皴的基礎上,以水墨暈染,使山峰于風骨奇峭中包孕着秀爽雅逸之氣,這是唐寅在技法上的創新。在章法上,唐寅則以高遠法表現壯闊的江山景色。如用層層疊泉将山巒峽谷一層層拉遠推高,造成幽深奇妙的畫境。還有畫中點景,人物雖小,但刻畫精細,筆筆不苟,儀态生動,呼之欲出,對作品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唐 寅 《落霞孤鹜圖》

這幅《匡廬圖》軸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其卓越的藝術成就,也是研究唐寅的重要資料。史書上有一段有趣的記述。說是唐寅出名後,名氣很大,被江西南昌甯王朱宸濠看中,以厚禮相聘,進而引出了唐寅心有餘悸畫《匡廬圖》的故事。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方 筠 臨明錢谷《唐六如先生小像》

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當時唐寅44歲,江西南昌甯王朱宸濠派使者攜帶禮物聘請唐寅與文徵明到甯王府作畫,文徵明推說病中不能前往。而彼時唐寅正想就此機會到江西遊覽名勝,便欣然前往。甯王盛情接待了他,命他歇息幾天就吟詩作畫,作王府的幕賓,為甯王歌功頌德。

唐寅本來以為甯王是專門設宴邀請他來作畫。偶然間,唐寅在南昌遊覽期間,聽到街談巷議,才發現甯王此人并不是真正的愛畫,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對抗朝廷。甯王此時正在招兵買馬,收羅人才,網羅黨羽,積聚力量,圖謀作亂。

此時的唐寅這才恍然大悟,甯王之是以重禮相聘,看重的并非自己的藝術才能,而是自己的影響力,想借着自己的名聲,培植個人的勢力,為篡奪皇位結黨營私。唐寅由此而想起14年前曾因别人科場舞弊而受到株連,在官場摔了一跤,現又成為甯王掌中之物,萬一東窗事發,這附逆作亂是要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唐寅愈想愈怕,為了能離開甯王府,又不敢正面辭去,隻有學古人于急難時裝瘋賣傻,掩人耳目。

經風雨 曆坎坷 成就風流才子唐伯虎

唐 寅 《渡頭簾影圖軸》

于是,他開始表現的荒誕不羁,故作胡言亂語,甚至在大庭廣衆之中赤身露體,不知羞恥。這一招果然有效。甯王見他這般醜态,弄得哭笑不得,以為他真的瘋了,留在王府有傷體統,賞了些銀子,打發他回鄉。唐寅這才從政治鬥争的旋渦中掙脫出來,是年隆冬,唐寅登舟從南昌經鄱陽湖回蘇州老家,中途孤身隻影登臨了慕名已久的廬山。

詩言志 畫寄情 唐寅有感而繪《匡廬圖》

廬山,也叫匡山、匡廬,相傳周朝有匡姓兩兄弟來到這裡,看到此地林木疊翠的青山和清绮明麗的秀水,認為是個好地方,便想結廬隐居于此,故得名“匡廬”。唐寅脫離了甯王的牢籠,登上廬山,與以往遊覽名山大川的心情自然有所不同,他在一場驚吓之後,是帶着心有餘悸的心情登上這座千古名山的。盡管如此,他還是敞開心扉,盡情地遊覽了廬山的險峰峻嶺,飛瀑流泉,讓大自然的美景消除胸中的塊壘,忘卻近日的不快。

他發現匡廬的山水與家鄉小橋流水的園林風光相比,别有一種雄渾剛陽之美。然而,面對朔風怒号、草木凋零的景象,這次登山竟也成為他一生中感受最深的一次。從廬山下來,他乘船到了貴池,在梅龍鎮住宿一晚,第二天又趕往徽州朋友家。在朋友雅意殷勤的照料下,唐寅又侍弄起丹青來。他根據這次登臨匡廬所見的實景感受,繪就了這幅寒氣逼人“古木慘淡風蕭蕭”的《匡廬圖》立軸中堂,留給朋友作為紀念。詩言志,畫寄情,《匡廬圖》呈現出的是一種蕭索、壓抑、沉重的情感色彩,這與當時唐寅的處境有關,畫中正是訴說了唐寅内心之中難以排解的隐痛和有志難伸的悲憤。

《匡廬圖》為絹本墨畫淡彩,縱148.5厘米,橫72.2厘米,已有近500年曆史,至今仍舊完好無損,彌足珍貴。此圖繪的是廬山五老峰下三峽橋前的秋冬景色。畫面危峰聳人雲霄,赫赫在目;山腰雲停霧繞,寒氣逼人;谷間流泉三疊如練,次第跌落,擊石鳴澗;山中小道曲折隐現,峰回路轉,幽然自遠。流泉下,深壑間,有木橋飛架,橋上高士騎驢行進,書童抱琴随後。圖的左上角是畫家本人的題詩:“匡廬山前三峽橋, 懸流濺撲魚龍跳;羸骖強策不肯度,古木慘淡風蕭蕭。”置款“唐寅子畏”,钤“南京解元” “六如居士”印。整個畫面,筆線精微,墨韻明淨,意境壯闊,氣勢非凡。

此畫于1964年在休甯縣被發現,為屯溪文物商店收購,1966年撥交安徽省博物館收購珍藏。原名《唐寅山水圖軸》, 1987年5月中國古字畫鑒定專家組一行7人,來安徽省博物館巡回鑒定時,啟功先生說此幅《唐寅山水圖軸》頗有創意,是唐寅代表作品之一,不可多得,遂為其改名《匡廬圖》。

人們常說,江山如畫。然而《匡廬圖》比自然山川更美。這是因為畫家置身于山川之中,對大自然景物洞察之深,觸景生情,“全局在胸,滿目章法”(啟功語), 是以閉目崇山峽谷、小橋樹木的奇絕形象就在眼前,這絕非臨古摹舊所能奏效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