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父母應該做的是在自己的界限内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直接解決問題,甚至“解決孩子”。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你是不是經常處于這樣的場景當中,孩子坐在椅子上學習,自己站在椅子後面盯着,一刻也不敢離開?

上周,我去我表姐家過中秋節。一進門,表姐做了個噤聲動作,然後小聲說:“明明在寫作業,我要去盯一下,你們先玩。”

說完,便走進了侄子的房間。過了一會兒,表姐從房間裡出來,坐下來就開始抱怨:

“我真的一刻都離不開,我走了就開始走神,半天也寫不完一頁!”

“就跟個算盤一樣,撥一下動一下,撥一下動一下!”

“都是同齡人,差距怎麼會這麼大!他們班裡的一個女生,家長什麼都不用擔心,回家自己做作業,成績總是前五。”...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聽到這裡,我試着問表姐,為什麼不試着離開,讓侄子自學?

表姐詫異的看着我說:“他不能集中精神,他離不開人!”

聽到這裡,我沒有再問什麼。很明顯,表姐不相信孩子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我表姐和侄子的問題其實不是個例。每次說到育兒,總有很多類似的抱怨。

有一次,大家又因為孩子“自主學習”的問題抱怨起來,一直在聽的同僚突然說:“我就納悶了,難道隻是因為我們管的太多了?“自主學習”是他們的本分,但當我們下意識地把他們的本分攬在自己身上時,他們自然不會認為這是他們應該做的。”

在心理學上,這種“本分”被稱為“邊界力”,是區分自己與外部邊界的能力。

它不僅包括我們最基本的皮膚和身體,還包括人際邊界,比如情緒、态度、信仰等等。

這個詞很多家長可能不太熟悉,但這些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我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你好!”

“你就是欠收拾,沒有我和你爸,你說你算個啥!”

“你選的這個專業有什麼前途!會計多穩定啊!”

……

以上這些說法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現過吧?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其實這是父母邊界力弱,控制欲強的表現,當父母不斷幹預孩子的界限時,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感就會變得有所糾纏:

自己認為:孩子離不開我,孩子是我的附屬品,我想怎麼管教就怎麼管教。

孩子覺得:我學不好是因為爸媽不管我,反正不管我犯了什麼錯,都是我爸媽的問題,跟我沒關系。

最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第一反應是“還不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放過我,我可能就不會這樣了!”

誰能想到,讓孩子叛逆,失去自主學習能力的罪魁禍首,恰恰是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體貼。

父母的不斷介入,讓孩子無法厘清與家人的界限,投射到行動中,意味着你我不在家庭成員之間劃分,父母把孩子的任務分在自己身上,孩子把責任扔在父母肩上,互相指責,互相不開心,明明愛着對方卻一直攻擊撕扯,最後兩敗俱傷?

這真的是我們所期待的親子關系嗎?我們輔導孩子真的是為了和他們一起輸赢嗎?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當然,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演員陶虹在拍攝完《小歡喜》後接受采訪時提到的那樣:親子關系沒有輸赢,父母應該做的是在自己的界限範圍内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越過孩子本身去幫孩子解決問題,甚至“解決孩子”。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作家桌子在自己的作品中介紹了自己理想中的親子狀态:“親子關系最好的狀态不是你強塞給我多少,而是我們共同實作了多少?幫助孩子建立和管理自己的邊界力,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能伴随在他們身邊。

當孩子想高飛時,可以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和空間。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平等共創的親子關系嗎?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和管理自我邊界呢?其實就在我們一些日常生活場景中,多說少做。

會主動寫作業的孩子,父母都有什麼共性?

北大一位心理學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女兒要上幼稚園了,爸爸怕女兒在學校被欺負卻不敢告訴自己,是以開學前,爸爸說:“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同學不友好,要告訴我。”但其實這個時候,女兒的想法已經不自由了,因為她隻是聽了父親的話,而不是真正了解父親想讓她擁有什麼主見。

是以,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他們有自己的主見。

把“你”要嗎?轉換成“我”分享,讓孩子成為自己世界裡的主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