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我的援藏故事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程歆琦副主任醫師

北京協和醫院

檢驗科

十年前,我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第十四批援藏醫療隊員第一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于2011年8月起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工作了3個月,起草了自治區檢驗科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協助組織了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城鄉對口支援臨床檢驗技術教育訓練”。自此,西藏于我如同磁鐵一般,有着不可抑制的吸引力。每當聽到藏區科室建設取得成績,科室人員能力獲得提升,或是裝置疊代更新的消息時,我都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2011年10月,程歆琦(右一)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第十四批援藏醫療隊員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醫技樓前合影

時隔十年,再度援藏。2021年7月,我加入北京協和醫院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回到這片魂牽夢萦的土地,充滿期待地開啟了新的征程。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2021年8月3日,黨委書記吳沛新入藏慰問北京協和醫院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

此時的自治區人民醫院檢驗科,經過6年“組團式”援建,在邱玲、劉中娟、窦紅濤、趙穎、郭野和秦緒珍6名檢驗專家的接續奮鬥下,已成為全球海拔最高的ISO15189認可的醫學實驗室,檢驗水準實作了大幅提升。

接過第七棒接力棒,我立志為高原的臨床醫生、檢驗同行和患者做更多實事,為“健康西藏”戰略下實作“大病不出藏”目标貢獻力量。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 2021年10月,京藏“協”力,醫檢融“和”檢驗與臨床系列講堂舉辦

本地人才培養是“造血式”幫扶的關鍵。入藏的頭兩個月,我便積極籌辦了京藏“協”力、醫檢融“和”——檢驗與臨床系列講堂。精心設計講堂題目,緊緊圍繞西藏地區常見疾病及實驗室檢查技術展開教育訓練。貼心設計講堂形式,靈活應用線下、線上等多種方式,在日喀則、阿裡、山南等地市設定分會場,友善當地醫務人員集中觀看。令人高興的是,無論是授課内容還是授課形式,都得到了西藏地區檢驗和臨床同仁們的充分肯定,大家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受益匪淺。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彭斌副院長(左上)、檢驗科徐英春主任(右上)在京藏“協”力、醫檢融“和”講堂線上緻辭;拉薩(左下)、阿裡(右下)會場留影

作為一名檢驗醫師,我深知,隻有讓檢驗醫學貼近臨床、貼近患者,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援藏期間,我充分利用時間盡可能多地參加臨床疑難病例讨論和查房。

在一次聯合查房時,我們遇到一位肺栓塞患者,住院期間血栓仍有複發。幾次調整治療方案後,計劃使用利伐沙班繼續口服抗凝治療,但是該地區并沒有開展可用于監測利伐沙班的抗Xa活性檢測。為滿足臨床需要,檢驗科緊急從内地協調抗Xa活性測定試劑盒,第一時間梳理完成了新項目開展所需要的全部流程,并由此啟動了西藏自治區首個抗Xa活性檢測項目。

項目開展之初,又遇到一例血栓患者,雖然肝素用量不斷增加,但抗凝效果并不理想,抗Xa活性結果也異常偏低。在檢驗科的建議下,我們為患者追加了抗凝血酶檢測,證明患者肝素用量較大,但抗Xa活性偏低是由于其抗凝血酶活性下降引起的。臨床醫生相應調整了治療方案後,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我的援藏故事 | 協和檢驗科程歆琦:熟悉的地方 新的使命

▲《西藏新聞聯播》2022年4月12日報道:我區首個抗Xa活性檢測項目在自治區人民醫院落地

在深入臨床、了解需求、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我還觀察到多血對APTT檢測的影響,找到了針對高原地區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結合科室現有工作條件開展了proGRP、24小時尿遊離皮質醇等新項目,多個臨床急需新項目也在同期籌備開展中。

第二次的援藏任務還未結束,我會倍加珍惜餘下的寶貴時光,為身處高原的臨床醫生做好支撐,造福更多高原患者。我堅信,自己和西藏的緣分,在人生的未來旅途中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圖檔/程歆琦提供

編輯/傅譚娉 範新晨

主編/陳明雁

監制/吳沛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