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培養出内心強大的孩子?這三點父母一定要知道!

什麼才是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标呢?

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讓孩子内心強大一定是其中之一。

一個内心強大的孩子能更好地适應環境,迎接挑戰,應對挫折,走出人生的逆境。

我們不能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也不可能幫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親子關系的最終目标是分離,是讓孩子走向獨立,是以擁有一顆“大心髒”,才是我們培養孩子的重點。

什麼才是内心強大呢?

我覺得是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幾年,新聞裡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因為跟家長的争吵、老師的責罵而選擇輕生。我想讓他們無法承受的,除了這些責備,更多的是他們内心價值感的缺失。

發展心理學中把人對于自己的特征進行的評估,進而做出對自己存在價值的認定稱為“自尊”。

要注意的一點是,這裡的自尊跟我們平時講的自尊不太一樣。日常生活中,我們提到這個詞的時候,大多表達的是“面子”。

而發展心理學中的自尊,你可以将其了解為人對于自己性格、外表、情商、智商以及其他一切與自我相關的特質的評價。

有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高自尊的年輕人更加樂觀,較少出現抑郁,學業成績也更好。

而另一項在紐西蘭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人身體、心理的健康狀況更差,經濟前景更差,且會出現更多的犯罪行為。

高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更好,更自信,更能适應環境,克服困難。

低自尊的人傾向于負面評價自己,環境适應能力差,容易被困難所擊倒。

自尊是如何發展的呢?

根據研究,大約在4-5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建立起有意義的自尊感了。

但是在4-7歲這個年齡段,大多數孩子會“過度自信”。他們覺得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很優秀,對,就是這麼普通而自信。

到了8歲之後,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就開始慢慢跟他人的評價相接近。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尊會在各種關系中變化,比如父母、同學、老師、異性等,例如跟父母相處好的孩子在跟父母的關系中會表現出高自尊,但是如果他不受同學喜歡的話,又會在同學面前表現出低自尊。

這其中女孩在青春期的自尊水準會更低,原因是對自己的外貌和身材更不滿,在意他人評價,更容易因瑣事與家庭成員出現摩擦。

對于絕大多數正常人而言,到了成年之後,自尊水準會發展到最高水準,然後随着老年的到來再慢慢回落。

如何培養高自尊的孩子?

自尊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如此重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高自尊呢?

1、父母的養育方式。

我在生活中見到過很多人,他們都覺得自己的不自信來自于父母對他們長期負面的評價。

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文章:一個女生和朋友在餐廳用餐的時候,不小心打爛了一個碟子,然後她大腦一片空白,一邊哭一邊不停的跟朋友還有服務員道歉。朋友後來安撫了她好久她才恢複過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那一刻,她回憶起無數次她做錯事時被母親無休止的謾罵,回憶起弱小無助卻無力反抗的自己。

你無法否認,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可避免地會被父母的評價打上烙印。

研究表明采用溫和、支援、鼓勵的養育方式,更有利于培養出高自尊的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喜歡的,是有價值的,進而發展出自尊。

另一方面,這樣的養育方式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一段好的親子關系能夠滋養孩子一生,讓孩子更自信,更堅韌。

2、正确引導孩子的勝負欲。

自尊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跟同伴的比較。

3歲以後,小朋友之間的攀比就多了起來,凡事都要争第一。我上課的時候,經常有小朋友因為争坐第一個椅子,拿第一個沙包而鬧起來。

過多的比較會損傷孩子的積極性,不僅小朋友會互相比,家長也會互相比較。甚至有的家長會向孩子傳遞“你就是最棒的,你就得事事拿第一,你拿第一才是我的好孩子”這樣的信念。

這樣的壓力之下,小朋友怎麼可能學會正确對待成功和失敗呢?

是以,家長和老師要為小朋友創造一個“非競争性”環境,即在這個環境中我們隻和自己比,比自己進步了就是成功,不拿小朋友之間作比較,也不提别人家的孩子。

同時要教會孩子接受失敗,要告訴孩子,失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失敗僅僅是一次經曆而非一個标簽。能從錯誤中吸收,吃一塹長一智,才是對待失敗的最好心态。

3、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另一方面,即使家長、老師提供了非競争環境,但小朋友之間還是會互相比較。是以在運動、學習、社會交往等方面,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鍛煉他們能力感的機會,不要事事都代勞。

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鍛煉的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把一件事情做成功的感受。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倒是覺得成功才是成功他媽,一個經曆過努力-成功這個過程的人,會更向往成功,也更願意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三點,就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自尊水準,自信堅韌,不懼挫折,與各位家長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