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前門大街與草場胡同之間,有一座鮮為人知、曆經400年曆史的古建築,名叫顔料會館。很長時間以來,顔料會館仿佛被“凍齡”一般,靜靜地注視着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難有再為人們服務的“機會”。
最近,顔料會館突然成為首都市民的網紅打卡地。北京市東城區通過打造“會館有戲”演藝矩陣,為百年老建築重新注入新的藝術生命。

4月22日傍晚,河北梆子《花雅運河》《蘆花蕩》折子戲在顔料會館精彩上演,讓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會館,得以穿越曆史的塵埃,再現昔日芳華。
《花雅運河》以“大運河文化帶”為紐帶,依托清中葉“花雅之争”的曆史背景,通過秦腔班名角“元小薇”的個人經曆,再現一段梨園悲歌。《蘆花蕩》則是通過三國時期張飛預伏蘆花蕩的經典名段,帶領觀衆進入三足鼎立的烽火年代。
或铿锵有力,或低音婉轉,古老的戲曲唱腔在顔料會館古樸優雅、雕梁畫棟的建築風格中得到最為“原生态”的彰顯,配合剛柔适度的燈光效果,盡顯唯美意境。
參與演出的北京演藝集團的演職人員告訴記者,在顔料會館演出,對文藝工作者帶來全新嘗試。大家走進老建築,都是心存敬畏的,覺得在這裡實作古與今、花與雅、運河與戲曲的碰撞都是十分難得的,一定要把戲演好。
最美人間四月天,春風含笑柳如煙。漫步在顔料會館的家——東城三裡河,但見花開成海、水穿街巷、綠柳成蔭,胡同街區、四合院建築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給遊人帶來置身煙雨江南的獨特感受。
在此之前,圍繞着如何讓遊人有更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而不是簡單散散步、拍拍照就回家了?
東城區做了很多思考,也下了真功夫。
據了解,去年10月以來,東城區聚焦會館特色,實作顔料會館、臨汾會館、台灣會館整體亮相,推出“魅力新國風”系列演出28場,歌曲、曲藝、國樂、魔術、雜技、評劇、河北梆子、曲劇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在首都藝術界引起熱烈反響。
今年2月,東城區又出台了《推進“會館有戲”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聚焦建設曆史文化精華展示地、先進文化潮流引領地、創意文化産業示範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地,着力打造“會館有戲”知名演藝片區,将“會館有戲”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戲樓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會館建築千姿百态,會館文化包羅萬象,其反映的人文底蘊、精神價值、時代風貌都無不展現着厚重的文化力量,散發着獨一無二的氣質品味。
與雅相遇,品味百年會館風韻雅緻。有專家認為,引入契合會館特色與曆史特質的演藝新空間定位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既能引發觀衆曆史文化之思,又能展現藝術時代之美,更是打造“接地氣”“帶露珠”“有溫度”文藝精品、提升人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有益探索。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城 通訊員 張思琦)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董城 通訊員 張思琦
責編:張永群
編輯:張雪瑜 常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