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01、運動不僅健身,更健腦

都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運動不僅僅可以「健身」,更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健腦」。

美國芝加哥一所中學,執行了一個叫“零點體育”的計劃。

他們要求一組孩子在每天早上7點到7:40之間,上第一節課之前,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心跳達到最高值或者最大攝氧量的70%,再去上一天中最難的課。

另一組孩子正常上學。

一開始第一組家長有些擔心,孩子早上運動完,是否有多餘的精力學習。會不會打瞌睡影響學習效果。

可結果是,孩子們不但沒有累到無力學習,反而精力更集中了,無論是閱讀能力還是了解能力,都遠超不運動組。

李玫瑾也曾在一檔節目中說到:

“據我觀察,那些在操場上特别活躍的孩子,通常學習都特别優秀”。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其實關于運動可以促進大腦變得更聰明,是有充足的科學依據的。

《運動改變大腦》的作者卡羅琳 威廉姆斯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

運動能使大腦長出更多的神經元,運動對大腦會産生積極的刺激作用。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運動讓大腦産生更多的多巴胺,血清素,腎上腺素。

這些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記憶力和學習力。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

最好讓孩子在有氧運動後的1-2小時,進行學習、閱讀、思考等腦力活動,這有助于這些運動後産生的神經元長出新的突觸,形成新的神經細胞。

簡單說,就是孩子運動後的腦力活動,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更“聰明”。

02、運動是建立自信的快通道

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講到,孩子的自信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1. 我以前的經驗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2. 相對于同一水準的人,我的表現如何?

3. 别人對我的評價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4. 我目前的身體狀态好嗎?

其中第一點「自身過往的成功經驗」是影響孩子自信心最強有力的因素,這些「我能做到」的小事,就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對于小小孩來說,對身體的控制能力越強,他就越覺得自己可以控制周邊的環境,内在力量就越強。

相比繪畫,彈鋼琴這些評判标準模糊的活動,運動是他們最直接可以看到進步,找得勝任感的地方。

本來不會拍球,後來能拍5個,再後來可以拍30個;滑輪滑,從站不穩,到可以自由滑行,再到輕松過樁,這是肉眼可見的進步。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運動可以說是孩子最容易取得進步,找到“我能行”的效能感的地方了。

關鍵是,「我能」的力量感是會橫向遷移的,它會從孩子擅長的領域,擴充到其它方面,進而建立更廣泛的自信。

谷愛淩在體育上積累的成功體驗,為她積蓄了巨大的「我能行」的力量感。是以無論是學業、鋼琴、籃球等他都能表現得十分優秀。

03、愛運動的孩子不會抑郁

《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資料和分析》中顯示:

“大陸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過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這令人心驚的數字背後,還有頻頻上熱搜的青少年自殺事件。

很多網友不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一點小挫折就一蹶不振。過去的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也沒見過幾個跳樓自殺的。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關于這個困惑,我在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釋出過一篇文章,叫《學生自殺頻發,體育生卻是個例外》,中找到了答案。

文章指出,體育運動不僅鍛煉孩子的體魄,更鍛煉孩子的心靈,磨練他的意志和精神,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常常被關在鋼筋混凝土的室内學習,還有各種電子産品把他們緊緊禁锢住。

一邊是學習的壓力,一邊是缺少運動,沒有釋放的出口。孩子自然容易變得抑郁。

運動可以調節身體的各種激素水準,讓人保持最佳狀态。

經常運動的人,體内的生态系統如一汪清泉,久坐的人則是一潭死水,精神堵塞,變得抑郁、厭世。

經常運動和不運動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竟然這麼大

04、

北大校長王恩哥說:

”人這一生需要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另一個是運動場”。

一個給你智慧,一個給你蓄能。

愛運動的孩子,總是充滿活力,自信滿滿。

他們每次在操場上揮汗如雨時,不僅減輕了身上的負擔、發洩了不良情緒,更增強了意志力、提升了團隊精神。

生命是以變得鮮活而靈動。

是以,父母們不要讓課桌限制了孩子的天地,更别讓手機固化了孩子的思想。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愛上運動的孩子,人生不會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