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述華州人陳年往事的一部力作——評《一剪閑雲賦流年》

記述陳年往事的一部力作

——評《一剪閑雲賦流年》

作者:呂卓超

劉正軍撰寫的《一剪閑雲賦流年》問世了,紅顔捎書予我惠存,十分欣慰!

酷愛讀書,養成了一種習慣,新書到手,依然是先閱讀前言和後記(跋),之後一章一節細心閱讀全文。這種閱讀習慣,才能深刻了解作品之意,體會作者之心境。

記述華州人陳年往事的一部力作——評《一剪閑雲賦流年》

《一剪閑雲賦流年》封面

正軍和我都是高中“老三屆”、華縣鄉黨,而且還是國中和大學時代的同窗好友。我們都生在舊中國,長在紅旗下,有着相同的人生境遇。歲月悠悠,不堪回首,我們已逾古稀了。難能可貴的是,正軍從一個化學教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後又從事教育行政上司工作幾十年,退休後且能舞動筆墨,靜下心來,不到三年就完成了《一剪閑雲賦流年》這本回憶錄。誠然,有前期的積累及良好的寫作基礎,但要完成約四十萬字的一部作品,需要多大的勇氣、智慧和耐心,持之以恒。相比之下,這本書是我看到同窗好友撰寫回憶文稿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力作。

正如杜望成先生為該書作“序”指出:“這本《一剪閑雲賦流年》,是作者對自己一生的思考和總結,也是對自己同代人的思考和總結;是作者對自己、對同代人的交代;也是對親友、對家人、對下一代的囑咐和交代。”讀文聯想,感受頗多,僅談幾點粗淺看法和大家交流。

1、回眸自己的足迹,追尋自己的記憶

該書從結構設計,書名與章節的用詞用意深邃,全書資料豐富,内容詳實,文風樸實,且有鮮明的地域鄉土特色。全書共九章,六十節小标題,還有附錄六篇及跋三篇,以及儲存很久的插圖照片,厚厚的一本書蘊涵着親情、友情和真情,展現了作者對人生的追憶、思考和情感升華。缱绻流年,不負年華,勝似年華。在我看來,這是一本有文化特色和有收藏價值的好書,値得一讀。

書绻多情,身臨其境。該書第一章、第二章的追憶,是對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如“童真童趣”,記述了放學路上滾鐵環,柴火堆旁說故事,小溪水裡放紙船,念着童謠抓屋子(小石子)以及割草放羊菜藥挑菜檢骨頭的這些故事,全是我們這一代人童年快樂的生活記憶,令人回味無窮。人生需楊帆,學校加油站。第二章“學海鈎沉”,作者竟用了15小節較多篇幅記述自己求學生涯,從國小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所遇到的人和事,點點滴滴,令人感動。其中《1960:瓜菜代那一年》《瓜坡中學師貌剪影》兩節的記述,更是我浮想聯翩,心情難以平靜。因為正軍是1960年9月入學華縣瓜坡中學,我是1961年9月入學,他是60級,我是61級,比我高一級。一年後正軍轉學于渭南縣赤水中學。在瓜坡中學上學期間,面臨三年自然災害,大家的生活十分艱苦。提起“瓜菜代”的歲月,不堪回首。“瓜菜代”三個字是永遠不可磨滅的生活記憶。苦難是一種财富。正如作者在在書中這樣寫道:人說“船過水無痕”,但“瓜菜代”年月的凄楚記憶,卻是永遠難滅的。是以每當浮躁或迷茫的時候,隻要一想起當年的苦難,我便會收獲到無窮的甘甜。

記述華州人陳年往事的一部力作——評《一剪閑雲賦流年》

華縣瓜坡中學大門呂卓超供

大學是青年人的人生夢想。乘改革開放的東風,78年恢複聯考,我們有機會走進大學——渭南師範專科學校。正軍學習化學教育專業,我學習數學教育專業,兩年後畢業。如今44年過去了,回首大學學習的日子,不勝感慨萬千。正如作者在該書第五章“大學時代”中的記述,寫出了我們的共同心聲:“我們這批大學生,帶着創傷的青春,伴随着遺憾的故事,從特殊的年代走出,邁進了大學的校門。是大學,讓經曆“文革”的我們脫胎換骨——不僅成了改革開放的親曆者、受益者,而且成了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不管後來教從政從商,還是從事其他行業,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時代做出了貢獻,都不乏傑出的代表人物。是以每憶及此,我們無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默默地感謝大學生涯,感謝改革開放——恢複聯考的英明決策,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曆史,也改變了了我們的命運”。

2、追憶與反思之美,情感與理性之交融

人都有自己的社會閱曆和生活感受,因而就有了自己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如“啟蒙時光”,描寫“鬥争會上”這一節的精彩記述令人驚歎:“鬥争大會激烈的進行着,口号聲此起彼伏。不經意間我忽然發現,擠坐在人群中的一些同學,忽然輕輕地騷動起來,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有的還不時彎腰站起,對一個女同學指指點點。我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和許多同學一樣,把目光投向了那位同學。仔細一瞧我才發現,原來那位女同學,竟是我的同班同學。隻見她坐在凳子上,像蝦一樣彎着腰,紮着紅頭繩的頭深深的低着,低的快要越過桌面;半隻耳朵埋在微亂的發裡,似乎還在輕輕地抽泣,當時我們才十一二歲,這樣小的一個女孩,親眼望着自己的爸爸,被一幫大漢揪上台強行壓下頭接受批鬥,那顆不谙世事的稚嫩心靈,該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啊!直到鬥争大會結束,這位女同學始終都沒有擡起頭來”。“60多年過去了,這件事一直镌刻在我的心底,且引發了我很多思考。特别是從事教育工作之後,我曾無數次低頭細想:當年我們的初小教育工作,是否層缺失了什麼?”這難道不是追憶與反思之美,情感與理性之交融嗎!

記述華州人陳年往事的一部力作——評《一剪閑雲賦流年》

赤水左衛寨一帶的老房子 宋朝峰攝

又如第三章《“革命”生涯》,作者用三小節記述了渭南瑞泉中學文化革命中的一些事,其中用“批鬥會上”和“心靈的忏悔”兩小節,記述了文革期間學校召開批判大會的一幕:“我也慷慨激昂地發過言。據我仍儲存的筆記本記載,當時我的發言底稿共有138個字,似是一份口号彙集。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是照着這個底稿,一口氣高聲念下去去的,大約有兩分鐘時間。但這兩分鐘發言,卻足以毀掉我和潘老師多年結下的全部情誼,在給他造成極大傷害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終生遺憾,為此我曾愧疚了幾十年。往事不堪回首!今借此一角,我将塵封在心底的愧疚化為文字,深深的向潘老師緻敬”!讀這段後,我不知道該寫點什麼?這難道不是作者心靈的忏悔, 真善美的呼喚,高尚情感的表白嗎。

3、人品與作品當渾然成

古人常說:“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用來說明人的品行與作品之間的天然聯系。從作品看人品,從人品觀道德,這些環環相扣的事物着實給我們一些啟示:人品與作品的關系呈現“正相關”。而正态的人品總能催生飽含深情的作品。

該書的第四章《返鄉歲月》、第六章《從政花絮》、第七章《金秋時節》”、第八章《親情似海》、第九章《文稿拾遺》等節,詳細的記述了作者從“童謠印象”到“師恩難忘”,從大學生活的苦與樂到從教從政26年的工作歲月,從“親情似海”到“鄉情有感”,無不展現作者是一位勤學苦讀、奮發向上的熱血青年,是一位熱愛工作,極端負責的職業操守者,是一位懂得感恩,樂意助人,又是堅持原則,秉公辦事的力行者。

記述華州人陳年往事的一部力作——評《一剪閑雲賦流年》

《童謠印象》一文插圖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這本書出版後得到了上司、同僚、和親朋好友的青睐。華縣鄉黨,渭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郝慶年對該書的評價:“好人有好書”。其讀後感的題目選得如此之好,筆者十分認同。

筆者也曾幾遍閱讀這本書,深知作者用心至極。作者是一位追求完美的的人。當然,越是這樣,也難免在材料的取舍方面,難以割舍,有些文章在内容上難免有些累贅。白璧微瑕,作為記述自己陳年往事的一篇佳作,學習閱讀和收藏紀念的價值毋容置疑。

寫到這裡,情不自禁,我把作者“自序”中這樣一段話寫出來:“斯時斯境,我,回眸自己的足迹,追随自己的記憶,咀嚼自己的歲月,探究自己的心路,放飛自己的情感,講述自己的故事,把塵封在心底的一幢幢很念舊事,釀成一壺壺醇厚的美酒,雙手敬奉給大家品嘗,但願能給朋友留下一縷濃濃的清香,更願能給家人留下些許真切啟迪”。——“果如此,我心足唉”。

“果如此,我心足唉”!

作者沉澱在字裡行間文化底蘊的修煉和靜水深流的韻味,讀後又翻回重讀,仍然有一種真善美的高尚力量,一種現代情感理性在感動着我們。

2022年4月16日

作者簡介:呂卓超,渭南市華州區大明鎮呂家塬人,渭南師範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原副主任、副處級調研員,教育學研究員)

原文來源:讀者推薦

原文作者:呂卓超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