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春日偶得

散文|春日偶得

文/張福獻 圖檔/來自網絡

宅在家裡,郁悶無聊之餘,我打開了電腦,想聽一首熟悉的歌曲,神使鬼差地,我點了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曲流行在上世紀80年代,作詞陳曉光,作曲施光南,原唱楊淑清,在1984年國慶“建國35周年大慶”活動中,它作為集體舞歌曲,一夜之間,紅遍了大江南北。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一邊随着歌曲的旋律哼唱,一邊看着早已熟知的歌詞。“炊煙在建立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過去,村莊中的土坯房居多,東倒西歪地掩映在落日紅霞之中,很衰敗的景象。可是,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被帶動起來,莊戶人的腰杆挺了起來,腰包日漸一日地鼓了起來,村裡的人們推歪了土坯房,建起了一座座青磚瓦房。

那時的春天,陽光明媚起來。猶記得三叔建好了瓦房,娶來了漂亮能幹的三嬸,臉上天天蕩漾着笑意。他的腳步是輕快的,是喜悅的,走上兩步遠,甚至想跳躍一下,用村裡人的話來說,叫做“掂着腳尖走路”。莊戶人的日子有了希望,生活水準也“芝麻開花——節節高”起來。

散文|春日偶得

“一片冬麥,一片高粱;十裡荷塘,十裡果香”。村莊的南面,是一片碧波蕩漾的荷塘。春天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一群光屁股的毛孩子,就蹲在荷塘邊釣起魚來。明媚的陽光下,我端坐在岸邊,手裡擎着自制的釣具,目不轉睛地盯着水中的浮子,一動也不動。

浮子動了一下,我沒有甩動釣竿,這是魚兒在試探;浮子又動了幾下,接着靜了下來,這說明魚兒要咬鈎了。果然,浮子忽然沉了下去,魚正在咬鈎,如果釣杆扯晚了,魚兒就會吞下誘餌,吐出釣鈎,腳底抹油——溜走。我果斷地扯起了釣竿,一條銀光閃閃的鯉魚被甩上岸來,在岸上蹦哒個不停。我從它的嘴裡取下魚鈎來,把它扔進水桶裡,然後又在岸上坐下來,一動不動地端坐着,等待着下一個目标……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農民的汗水裡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聲中成長。”夏天到了,村旁的小河裡青草連天,碧綠可愛,一到暑假,我們就牽着家中的羊兒到河邊放羊。我們躺在柳蔭下,草地上,嗅着青草的芳香,吮着清新的空氣,翻閱着精美的畫冊,連羊兒跑到莊稼地裡啃食了玉米都不知道。

幹活的大人們吆喝起來,我們才從草地上一骨碌爬起來,炸響了羊鞭,追趕着羊群,七零八散的羊群,很快又被攏進河溝裡。天太熱了,我們出了一身透汗,就把羊拴在柳樹上,像水鴨子一樣鑽進水裡。那感覺真爽!就像豬八戒偷吃了人參果,渾身四萬八千個汗毛孔都在舒暢地炸響。待爬上岸來,羊兒們早把柳樹皮啃得體無完膚了。完喽!回家後又少不了挨一頓臭罵……

散文|春日偶得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家鄉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中迅猛發展,人民的生活水準天天都在提高。四十多年前,父親幹了一輩子工作,工資隻有17元8角,直到他退休時,也才隻有45元而已;如今,我也到了父親當年的年齡,工資卻已經有7000多元了,同齡人也有領到上萬元的。人們在歌中唱到,“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了樣”,還真沒唱錯!

但是,當時的人們恐怕永遠無法預料到今天國富民強的情形,滄海桑田的變化,和日新月異的發展;在土地承包責任制和改革開放剛開始時,又有誰會想到今天資訊時代的生活情形呢?誰會知道走進千家萬戶的手機和電腦呢?嗯,那時的人們的确想到了未來的國家會發展得很好,但卻想象不到,現在的小康生活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勞動、奮鬥,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不正是“桃花源”裡的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生活嗎?而今的祖國,國富民強,國泰民安,比桃花源還要美麗,還要富饒。我們老百姓有福氣着呢,而這一切,卻要歸功于黨的上司,歸功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了。

想起了那個《桃花源記》的故事,我忍不住點開了下一首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家鄉是“可愛”的,是“迷人”的,是“終生難忘的地方”——春天到了,正是桃紅柳綠的時候,那一樹粉色桃花如火一樣燃燒在桃林裡,燒旺了人民心中的熊熊希望,燒紅了家鄉田野的明媚春色,燒烈了人民抗疫的昂揚鬥志。在熊熊燃燒的一樹烈火中,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散文|春日偶得

作者簡介:張福獻,原名張慧峰,山東省成武伯樂一中地理教師,一名微不足道的小作者。喜歡用詩歌記錄人生的喜怒哀樂,用文字叙述世間的善惡美醜。自知文筆拙劣,雖下頂上功夫,卻是毫末之技,誠盼師友斧正。華文原創小說簽約作家,著有中篇小說《吉祥和他的夥伴們》,有詩歌、散文和小說數百萬字,散見于各網絡平台。

壹點号 張慧峰作品選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