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老師:怎麼和2~7歲的小孩相處?

(今日知識點學會,有小孩的可以驗證一下)

當你碰見一個2~7歲的小孩,你就會發現自己跟TA交流不起來了,寶媽們輔導作業都氣住院了,你會發現他們總是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他用小小闆凳當汽車、騎着一個掃把在客廳裡滿客廳跑,你覺得他很調皮,實際上他覺得自己真的在開汽車、在騎馬;你跟他說不好好吃飯就不能看電視,他好像聽不懂,你會覺得我說得夠明白怎麼還不懂!

再比如,同樣一個杯子,寶寶會認為細長杯子裝得更多,反之“矮胖”的杯子就裝得少,因為小孩隻會從一個次元(長寬擇其一)看問題,成年人則多角度看問題(多元度結合)。

今天,王老師帶你看看2~7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在想什麼,我們從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理論的守恒實驗來解析。

皮亞傑的簡單介紹

皮亞傑何許人也?咱們看一下這個睿智的老頭就是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

皮亞傑他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人家在十歲的時候就發表了第一篇科學論文,在二十一歲的時候獲得了雙博士學位。

而且他的一生是非常的豐富多彩,例如他一生寫了六十多本專著,發表論文的五百多篇,真是一個科研狂人,在他一生中獲得了很多國家的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特别是在一九五五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大學,他建立了什麼呢?叫國際發生認識論研究中心,在這個研究中心,他親自挂帥,任主任,在這裡面雲集了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共同來研究人的認知的發生發展規律,最後出版了一本小集子,叫做《發生認識論》,這本書就講了一個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理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皮亞傑将将0~16歲的兒童分成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

0~2歲屬于感覺運動階段

2~7歲屬于屬于前運算階段

7~11歲屬于具體運算階段

11~16歲屬于形式運算階段

前運算階段(2~7歲)

今天由于時間原因,咱們隻講其中的前運算階段2~7歲,首先咱們要看一下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怎麼這麼抽象?什麼叫運算呢?這裡的運算大家給它翻譯成兩個字叫做思維,是以前運算階段也叫前思維階段。

前思維階段是什麼意思?我們說思維是具有邏輯性的,前運算階段也叫前思維階段,說明此時的思維還不能算真正的思維。

這個階段我們怎麼來把握它的理論内容呢?我們從兩大塊來把握:一個是思維方式,一個是對應的思維特點,我們說2~7歲的小朋友,現在大概已經上幼稚園了,我們稱之為幼兒。

此階段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叫做憑借表象開始運用象征符号,老師這個表象是什麼?這個表象表示,他在頭腦中存儲的是一種感性的形象,是以這個階段的思維方式用四個字表示叫表象思維。

例如當幼兒做遊戲的時候,他用小小闆凳當汽車、騎着一個掃把在客廳裡滿客廳跑,忙得不亦樂乎,雖然騎的是掃把,但是腦子裡面想象的确實是一匹快馬,他快馬加鞭,真是跑的是一頭大汗,憑借表象思維來解決問題。

那麼既然是表象思維,這種思維有什麼特點?

#第一特點:泛靈論(萬物皆有生命)

我們說由于是感性的形象,是以導緻了任何事物在他的眼中都具有生命,例如他說太陽公公起床了,月亮姐姐上班了,你看太陽和月亮這兩個事物在他眼中也是有生命的,就是因為他腦中的思維是表象思維,感性形象。

#第二特點:自我中心主義(我見即他見)

什麼叫自我中心主義?為了解釋自我中心主義,皮亞傑做了一個“三山實驗”。

我們先說一下皮亞傑研究的特點,他一生有兩個女兒,還有一個兒子,總共有三個子女,他的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小朋友做臨床訪談法。

什麼叫臨床訪談法呢?就是我設定一個情境,找一個相應年齡階段的或多個小朋友發出問題,讓他回答問題,我根據小朋友回答的問題來總結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這個稱之為臨床訪談法。

比如,為了證明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主義,他就做了“三山實驗”,他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皮亞傑特别喜歡用他的子女做實驗,現在他找了一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的年齡階段位于2~7歲,

他設定這樣一個情景,在一個桌子上堆了三個假山,小朋友對面放了一個洋娃娃,在山一邊放了三隻小羊,另一邊放了三隻小牛,放什麼無所謂。

王老師:怎麼和2~7歲的小孩相處?

然後開始向小朋友,小朋友你好,請問布娃娃他看到了什麼?這時小朋友說布娃娃看到了三隻牛。

你确定嗎?我确定為什麼?你看我看到的是牛,他看的就是牛,小朋友不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他隻能從自身出發思考問題,這個特點就叫做自我中心主義,皮亞傑後來用一句話來表示這個思維特點叫什麼特點呢?叫做我見即他見。

我們有些成人看到小孩,有時候我們特别不了解說,小朋友為什麼就不能了解我呢?那是因為2~7歲的小朋友,他不會從你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隻能從他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他認為他看見的,他想的就是你想的,是以我們對2~7歲的小朋友來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注意這個特點,就是它具有自我中心主義的特點,不能了解他人。

這個實驗就叫做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咱們領略了他的臨床訪談法。

#第三個特點:思維具有不可逆性的(吉姆沒有哥哥)

他找了一名2~7歲的小朋友,給他出了一個題目,小朋友你好啊,小明有個哥哥叫吉姆,小朋友說他知道了,皮亞傑問小朋友,小明的哥哥是誰,小朋友回答叫吉姆,回答對了,給你一塊糖果,過了一會兒,皮亞傑又問小朋友,小朋友,請問吉姆的弟弟是誰?小朋友回答吉姆的弟弟不知道,這個實驗就叫吉姆沒有弟弟。

就是說正向的思維小朋友是可以的,但是逆向思維小朋友做不到,這個特點就叫做思維不可逆,那他對我們教育有什麼啟示呢?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能說反話,你說反話他不懂,比如有的媽媽跟小朋友說不好好吃飯就别想看電視。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句話說你隻要好好吃飯,你吃完飯就可以看電視,但是逆向思維2~7歲的小朋友,他是搞不懂的,是以小朋友一臉茫然,望着他媽媽,這就是教育孩子時忽略了這個特點。

#第四個特點:知覺的集中化傾向(思維不可逆性)

集中化到底什麼意思?我們先講一下它的實驗,然後咱們再總結這個概念。知覺的集中化表現缺乏守恒概念。

什麼叫守恒?皮亞傑做了一個守恒實驗,守恒有很多種,他先做了一個液體的體積守恒實驗,這個圖很簡單,在一個2~7歲的小朋友面前擺上兩個水杯,水杯的液面是一樣高的,問他哪個水杯的水多,他回答一樣多,當着他的面兒把其中的一個杯子換成高筒的量杯,把水倒進去,問他哪個多,他說高的這個多,這個就叫缺乏守恒概念。

我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液體的體積并沒有發生變化,對不對?但是小朋友他不能從整體角度思考,什麼叫整體角度,我要考慮底面積、要考慮高度,兩個一塊考慮叫做整體考慮。

小朋友隻能集中于高度,而忽略了底面積,這個稱之為是集中化,就是說小朋友隻能從局部來思考問題,不能從整體思考問題,因而導緻了體積不守恒。

真的是這樣嗎?我也效仿了一下皮亞傑,拿我們自己家的小朋友做了實驗,大家來看一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在我們家小朋友的這個桌子旁邊有兩排硬币,對,數量守恒,大家看10枚1元錢的硬币擺成兩排,第一排它的硬币間隔大概一厘米左右,第二排間隔兩到三厘米,間隔大一點

你就問小朋友,請問哪一排硬币多?2~7歲的小朋友,他是知覺集中化的,他考慮長度他就不考慮數量,他考慮數量他就不考慮長度,他隻能從局部來思考,是以他說第二排多,為什麼?他說因為長。

總結一下前運算階段的特點:首先這個名字叫做前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上幼稚園,他的思維方式表象思維,即頭腦中運作的是感性的形象,正是由于這種思維,導緻了他思維具有泛靈論、不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我見即他見)、由于它不算真正的思維,不具備邏輯性,是以思維具有不可逆性,表現為吉姆沒有弟弟、知覺事物的時候不能從整體知覺,隻能從局部去知覺,表現為知覺具有集中化,缺乏守恒概念。

皮亞傑真的厲害,不愧是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生活中有這麼多心理學知識。

王老師:怎麼和2~7歲的小孩相處?

大家聽懂了嗎?

評論(9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