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幼師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娃娃們亂說話

前兩天,跟一個許久未見的姐妹兒小桃見面。

聽說她在幼稚園當幼師,我們羨慕地表示:

“跟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在一起,心态應該也能保持年輕吧?”

她苦笑了一下,說:

“心态變沒變年輕不知道,我這心髒是越來越強大了。”

看着我們一臉疑惑,她跟我們分享了幾個“幼稚園的生死時刻”。

我們一邊哈哈大笑,一邊對她報以深深的同情和欽佩。

從來沒想過,原來,幼師也是一項“高危”職業啊!

Part.1

最怕孩子一本正經地亂說

小桃說,當幼師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娃娃們亂說話,被家長興師問罪。

她說,有一次班裡一個小姑娘剩了飯菜不想吃,她就說:

“你實在不想吃的話,就别吃了,把碗放過去吧。”

沒想到,小姑娘回家就跟媽媽說,老師說了以後都不要她吃飯了

媽媽一聽,立馬給她打電話質問,她解釋了半天,這事兒才算了。

還有一次,有個小男孩已經喝了兩瓶牛奶了,還想再喝。

小桃怕他喝多了難受,就不敢再讓他喝了。

沒想到第二天,她就被園長找談話了,這孩子回家說,小朋友都有牛奶喝,就他沒有。

你說冤不冤?

小孩子說的話,就跟薛定谔的貓似的。

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小小的嘴巴裡能蹦出什麼不可思議的話。

“小娘兒們,我還會回來的。”

孩子:“小娘兒們,我還會回來的。”

老師:“是小羊們,我還會回來的!”

小娘,小羊,傻傻分不清楚

“老師說我是狐狸精”

孩子:“媽媽,老師說我是狐狸精。”

老師:我今天給她頒了個“鼓勵獎”。

鼓勵獎:怪我名字太拗口

“老師讓我們,祝媽媽清明節快樂”

婦女節,老師教小朋友做手工,帶回去祝媽媽節日快樂。

結果,孩子回去對媽媽說:

“祝媽媽清明節快樂!”

老師真的是,比窦娥還冤。

“老師給我們吃藥了!”

小朋友:“媽媽,老師給我們吃藥了!”

媽媽:“啊?什麼藥?”

老師:“山藥!”

“鬼屋村女兒辮子長……“

小朋友一邊跳舞,一邊唱歌:“鬼屋村女兒辮子長”

媽媽:“啥玩意?哪聽到的?”

小朋友:“幼稚園老師教的。”

實際是:“維吾爾族女兒辮子長……”

老師内心OS:謝謝你,我真的會栓Q!

哈哈哈哈哈哈……

“老師讓我明天上學頭上打個螺絲”

老師:“男生回家叫媽媽給你們頭上打點摩絲。”

孩子:“媽媽,老師讓我明天上學頭上打螺絲。”

還敢不敢再離譜一點?

“媽媽小咪咪?”

實際是:媽媽笑眯眯

其實,不光是幼師容易被冤枉,國小老師也難以幸免。

“老師叫我去死” 

孩子:“媽媽,老師說叫我去死。”

老師:“我隻是叫他别吃紙。”

求老師的心理陰影面積。

Part.2

小孩子是會撒謊的

有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

小孩子是會說謊的。

不過,大部分時候,并不是孩子故意愛撒謊,實在是他們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加工資訊的能力有限。

是以,傳話的時候,就容易颠三倒四,或者添油加醋。

下面這位小朋友,老師隻是摸了兩下她的臉,回去就跟家長說,老師打了她巴掌。

看來,學校裡的監控,不光是用來保護孩子的,更多是用來保護老師的吧。

要不然,老師們真是秀才碰着兵——有理說不清啊!

另外,小孩子的思維非常跳躍,再加上認知有限,就容易混淆假想和現實。

小孩子說的話,很有可能是真假參半,多虛少實。

就比如下面這位小朋友,做夢夢見好朋友被怪獸吃了,第二天到了幼稚園就很傷心。

看到好朋友正常來上學了,還驚歎“你還活着啊!”

有時候,孩子們還會來個“無中生有”。

明明老師都沒去帶班,他竟然說老師踢他打他。

被冤枉的老師,一晚上沒睡着。

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事件,說得有闆有眼。

當然,小朋友有時候也會有意識地、故意撒謊。

比如,當他知道裝病不用上學時,就會天天喊肚子疼,還逐漸演變成是吃了學校的飯才肚子痛。

是以說,孩子說的話,咱當家長的,得掂量掂量有多少水分。

如果孩子說受了欺負或傷害,咱們可以先心平氣和地找老師了解清楚情況,切忌上來就是急赤白臉地指責或謾罵。

Part.3

以正向問題代替

消極提問

有句評論是這麼說的:

小孩子不能用引導式提問,問他問題,不然二戰都能是他引起的。

比如,最好不要問:

老師有沒有打你?

同學有沒有欺負你?

你有沒有哭?有沒有挨批評?

這些問題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暗示,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在幼稚園一定會發生不好事情的錯覺。

孩子從幼稚園或者學校回來,咱們盡量問一些正向問題。

比如:

你今天在幼稚園學了什麼本領/兒歌呀?能不能教一下媽媽?

這樣可以啟發孩子思考、回顧在幼稚園的一天,并将自己所學東西溫故而知新。

你今天在幼稚園有什麼開心有趣的事嗎?

讓孩子多想一些在幼稚園發生的開心快樂的事,引導他喜歡上幼稚園。

你認識了幾個好朋友呀?他們都叫什麼名字?

引導孩子主動結交小夥伴。

你在幼稚園上廁所,可以自己脫褲子提褲子嗎?需要老師幫忙嗎?

問得盡量具體些,可以友善我們有針對性地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Part.4

能緻郁

也能治愈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上輩子造了什麼孽,這輩子要來當幼師。

雖然隻是調侃,但可見,幼師的工作真的挺不容易的。

工作累工作忙不說,幼師們最怕的是被冤枉、被誤解。

怕接到家長電話,當然,家長也怕接到老師電話

還怕各種突發狀況,比如:

明明一整天都好好的,臨到放學了,這個孩子喝水把衣服弄濕了,那個孩子的衣服和襪子丢了……

最怕的還是,不知道哪個孩子的哪個部位就會莫名其妙地青了紫了,家長問起來,自己都說不明白

最最吓人的還是,一個家長把孩子接走了,沒過一會兒,另一個家長又來接這個孩子了

講真的,心髒不好的,真幹不了幼師這活兒。

太刺激了!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做幼師呢?

那是因為,當幼師難免有“緻郁”的時刻。

但也有被孩子們的天真、純淨和可愛“治愈”和“溫暖”的時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