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溫柔的教養》: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解讀預告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為孩子營造出安全、包容、溫暖的家庭氛圍,用溫暖的語言培養孩子生命深處的安全感,為孩子的一生鋪就愛的底色。

南韓兒童青少年心理權威專家、“國民育兒導師”吳恩瑛最新力作。

面對孩子,很多父母總是“愛在心中口難開”,無論批評、指正,還是鼓勵、誇獎,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時甚至詞不達意、弄巧成拙。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可能會影響一生。

《最溫柔的教養》将帶我們踏上一段有溫度的育兒之旅,在130個常見的育兒場景中,傾聽育兒專家的建議,學習用溫和而堅定的語言與孩子對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輕松應對從幼兒期到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問題,陪伴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全文圍繞一個育兒宗旨就是“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通過生活中常見的130則育兒場景,給出了實用育兒用語範例。對父母來說簡單易學,很容易直接在生活中使用,用溫柔的話語來和孩子溝通,既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也讓愛在話語中傳遞。

《最溫柔的教養》: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不過很多父母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孩子已經成為習慣,想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卻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進行對話,該從何改起。

南韓吳恩瑛教授的新書《最溫柔的教養》用執行個體教會我們該怎麼說,該什麼時候說,到底該說些什麼。

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歎: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恐怕是你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了,不如就從1°開始吧。

1°一個小小的銳角,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覺得它微乎其微,甚至經常将其忽略,但是如果是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中,你的起跑僅僅是與其他人偏離1°而已,徑直跑下去也許你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吳恩瑛教授最近經常會在各大節目中強調1°的重要性,我們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倘若轉變這小小的1°,通過慢慢的積累,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和孩子的關系不知是否可以煥然一新?

《最溫柔的教養》共計包含六個章節,在130個常見的育兒場景中你可以真切地體會到你與孩子的對話具體“錯”在了哪裡,一個個情景宛如自己的親身經曆,在這其中吳教授又會給出怎樣的專業性建議。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時代早已過去,不打不罵,那是不是就隻能縱容,孩子的要求隻好無條件的滿足?

通過本書你會發現這些都是大錯特錯的思想,這将是多麼荒謬。

在吳教授的指導下,我們将會變成一個溫和而堅定的父母,不嬌縱不懲罰不溺愛,一樣可以輕松搞定熊孩子。

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中這樣描述無限遊戲:

無限遊戲是以延續遊戲為目的的。而有限遊戲具備明确的終結,也就是遊戲的結束。

在育兒這場無限遊戲中,我們每天轉變小小的1°,用溫柔的話語,溫暖孩子的一生。

《最溫柔的教養》: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被譽為南韓“國民育兒導師”和“親子教養之神”的吳恩瑛,她的《最溫柔的教養》,就是一本寫給父母的“育兒口語”指南。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130句親子對話,教會父母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說話習慣,讓孩子在父母溫暖、充滿愛的語言裡,獲得内心的滿足、收獲成長的喜悅。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鏡子出了問題,責任在父母而不在孩子。

這本書,不是寫給孩子的。希望每一位身為父母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話語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加以改進,讓自己的話語更溫柔,也更充滿愛的溫暖。

現實中,許多父母的童年也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其内心也會時常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表現在,對自己的孩子缺乏耐心、更不會靜下心來好好聽孩子的心聲。隻是一味地恨鐵不成鋼,想用高壓和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

其結果就是:脾氣暴躁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唯唯諾諾,就是叛逆的無法管教,成為讓父母頭疼的孩子。

相信父母在讀這本書時,既可以治愈自己的童年,也能懂得如何去呵護自己的孩子。

這本《最溫柔的教養》共分六部分:

1. 用聽說過卻很生澀的表達,代替熟悉的話語;

1. 當我們向我們的孩子一般大時,想聽到父母說些什麼呢?

2. 溫暖人心的“了解”

3. 用耳“傾聽”,用口“傾聽”

4. 不要變得幼稚,不要忘記初衷

5. 今天是與孩子對話的第一天。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要說起跑線,大家都是相同的。

可為什麼若幹年以後,有些孩子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苗,讓人喜愛;而有的孩子卻像野蠻生長的荊棘,看着就讓人頭痛。

這就是孩子成長環境的不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作者在《最溫柔的教養》書裡指出:

“起跑線上站着很多人,很多人在沿着前任走過的路前行。

其中,有的人偏離了1°,和其他人開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剛出發的時候,1°的差别微乎其微,幾乎很難發覺。

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情況會如何呢?走偏了的人與其他人會有何不同呢?”

而“用1°的變化,收獲最大成果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話語’。

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幫助孩子。

《最溫柔的教養》: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在對待學習這件事上,父母作為成人,自然而然比較容易快速面對難題,但是父母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時間規劃,是以家庭中往往會出現急性子媽媽和慢性子孩子。

我們在很多新聞中都看得出來每天晚上父母輔導孩子,總會一頓打罵。

父母的恨鐵不成鋼和孩子的無辜哭泣都會使家庭沖突激化。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實際上是兩個生命的碰撞。長久以來,家長善于“說”,着急于“說”,往往忽略了傾聽。

而傾聽,正是開啟優質親子關系的第一步:你必須願意花時間去聽孩子要說的東西;你必須能夠真誠地接納他的感受和情緒;

你必須深深地信任孩子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你必須真誠地想要在當下幫助他解決問題;你必須真誠地相信他有能力為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你必須認識到情緒是暫時的,不是永久性的;你必須把你的孩子看作某個獨立于你之外的人。

絕大多數的撫育者會自覺地把孩子視為個人歸屬物,任意施加個人意志到孩子身上。

家長的權威感也經由代際傳承不斷被強化,權威感似乎成為家長的一種本能,隻是大家的程度不同,而平等心卻是家長們的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和能力。

若能帶着這份尊重與了解,深深意識到,孩子最終是要與我們分離,大家有緣成為一家人,應發自内心地珍惜這段緣,感恩彼此相伴帶給對方的體驗和成長,内心才能夠真正升起平等心。

我們皆曾是孩童,面龐稚嫩,目光澄澈;我們亦為人父母,心有希冀,嚴厲溫柔。

一切,皆為愛。作為家長,僅需持有一顆平等心,耐心地引領和陪伴着孩子們成長,非原則性問題不過度幹涉或擔憂,充分地去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一朵花,一棵樹,自有他們自己的成長周期和節律。

你的孩子,是上天賜給你的一份禮物,請以孩子原本的樣子去愛他。

《最溫柔的教養》:做溫和而堅定的父母,讓愛在對話中流動

寫在最後

孩子每天面對父母的唠叨、抱怨和指責,内心除了委屈、無助,剩下的就是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進而走向“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對待。

其實,想要改變這種局面也很簡單,就是從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日常用語開始。《最溫柔的教養》就是一本教大家正确使用“育兒口語”的書。

書中的130句溫柔用語,适合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場合。從嬰幼兒到學齡前兒童,從國小生到青春期的孩子,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用語。

每一句都非常口語化,用起來非常貼心。

點個「在看」,願家長和孩子找到正确的相處方式。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