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對于家長們來說,輔導孩子作業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如果孩子悟性較高,學習能力較強,那麼家長們自然會省心不少。

但是依然有部分孩子悟性并不是特别高,以至于一些家長們自認為很簡單的題,給孩子講了好幾遍,孩子依然不懂。這時候家長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崩潰,脾氣也逐漸變得暴躁,甚至感覺有些不了解,明明這麼簡單的一道題,怎麼孩子就不會呢?

是以,不得不感慨,輔導孩子作業是一項技術活,而且特别考驗家長的忍耐和包容。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情緒崩潰,孩子一句話讓媽媽無言以對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完成國文作業,當檢查到一道造句的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題目是将我媽媽像_____________補充完整。

可誰也沒想到孩子造句的時候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我媽媽像一個暴躁的老虎。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當孩子媽媽看到孩子寫出了這樣的答案後,瞬間破防了,直接拿着試卷朝着孩子的頭發掃了過去,嘴裡還振振有詞地說道:

“有這麼形容你媽的嗎?我有這麼暴躁嗎?”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孩子媽媽原以為能從孩子口中聽到不一樣的答案,可誰曾想孩子直接回了一句:

“實話實說。”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孩子的回複讓孩子媽媽氣不打一處來。不過當時還是盡量控制了自己的情緒,然後向孩子給出了自己認為比較合理的答案。

“你就不能說我媽媽像一個公主,溫柔大方漂亮。”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孩子媽媽原以為自己給出了建議答案之後,孩子會聽從自己的建議,虛心改正。可她怎麼也沒想到孩子竟然會說出下面這句話:

“我老師讓我造句,沒讓我造謠!”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當孩子媽媽聽到這句話之後,頓時愣住了,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孩子回複時的态度會如此強硬,也沒有想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如此的不堪。漸漸地陷入了沉思。

當孩子出現一些令人頭疼的狀況,除了氣“死”、打罵、講道理……我們還有沒有别的更好的處理辦法?

如果您也正為輔導孩子寫作業、孩子沉迷遊戲、親子關系生疏這幾個問題感到頭疼,不妨試一試下面幾個思路。

1

輔導孩子作業更好的辦法:

打破“知識的詛咒”

每次看到新聞裡那些因為輔導孩子作業氣到住院的家長,我都特别能了解那種絕望。

因為日常輔導孩子作業的我就是這種狀态啊:

“我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了,但孩子就是聽不懂,是她笨還是我笨?”

經曆這種狀況多了,也明白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急,急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弄得大家都痛苦。

于是當昨天再次經曆這種折磨時,我努力告訴自己:“一定有什麼原因,仔細想想,這種無力感以前還有什麼時候出現過?”

然後我想到了曾經在駕校學車時的自己——

教練一遍遍喊:“看後視鏡,看車窗線的位置……”

雖然我努力去了解,卻仍然經常懵逼:“車窗線的什麼?什麼的位置?”

每當這種時候,教練就向我投來“恨鐵不成鋼”的眼光;那個時候,總覺得自己笨。

可真的是我笨嗎?

後來仔細想想,是教練掌握了技巧才覺得簡單;而我因為是新手上路,太過生疏,自然就很難。

現在的我,不正是帶着教練同款經驗自信去輔導孩子嗎?

什麼是圓周率,什麼是立方體,這都是孩子以前從沒接觸過的東西,怎麼可能輕易就了解?

這時候的娃,也許滿腦子想的是:“立方體是啥?好吃嗎?”

其實,我們是陷入了“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

當一個人知道一個資訊或學會一樣東西後,就無法了解别人竟然不知道或學不會。

如何破解這個“詛咒”呢?

放慢腳步,做好溝通N遍的準備

機器都有個容錯率,我們講解溝通一次不成功,很正常啊!是以不要太心急嫌棄孩子、為難自己。

留意傾聽者的反應,确認“我說清楚了嗎”

盡可能地把孩子當“小白”,講解的時候不帶概念術語、不帶長難句,一切盡可能大白話。

如果孩子還是不明白,就問問自己:是否仍有哪些地方,我做了“我以為你知道”的預設。

溝通有很多種方式

比如我給女兒講“點、線、面、體”的時候,為了能讓她更好地了解,就用了一個“串珠子”遊戲,剛好這也是小女孩的愛好:

一顆珠子是一個點,串5顆珠子是一條線,5串珠子并排是一個面,5排這樣的珠子疊放就成了一個立方體……

孩子喜歡有趣的事物,是以我們家長與其生氣苦悶焦慮,不如把精力花在調動孩子積極性上。

不要輕易貶低自己和孩子

我們知道了,很多誤解和疑惑都是因為“知識的詛咒”,不是“笨”的原因。

有的孩子說一遍就懂,有的孩子需要說N遍,我們自己也會遇到“對方覺得自己說清楚了,但我get不到”的時候,這與每個人曾經的生活、經曆、認知都有關系,這些不同造成了每個個體間的資訊差異。

我們能做的有效努力是:盡力去靠近人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在學習中幫孩子拆解任務、搭台階,不要提出超過孩子最近能力發展區的任務和要求。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另外,輔導作業其實并不是家長必須做的,如果因為輔導作業破壞了親子關系,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不如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或者在孩子明确求助的時候再提供支援,做到有求必應,不求不應。

2

孩子沉迷手機更好的解決辦法:

與手機和解

很多家長為孩子沉迷于電子産品感到苦惱,我也不例外。

即便相信愛與自由的力量,不強制幹涉孩子玩手機,但孩子一碰手機還是緊張焦慮得不行。

因為在内心深處,我還是将電子産品視做洪水猛獸,企圖讓孩子“少玩、多學習”。

直到,我看到了《敢讓孩子做自己》這本書中的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孩子從小沉迷網遊,父母一度抓狂,想了很多辦法:

第一回合:約法三章,規定隻能在周末才可以玩電腦,每次不能超過半個小時。

結果,堅持沒多久就“繳械投降”了——孩子竟瞞着父母半夜起來玩電腦。

第二回合:轉移注意力,安排許多課外活動,一起去做運動,一起去淘好玩的玩具……慢慢把孩子玩電腦的時間“驅趕”到周末去。

結果,這個方案也沒堅持多久,不但孩子沒有變得自覺,家長還累壞了。

這時候,家長開始思考:

“為什麼我一直在糾結怎麼控制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而不想想,怎麼讓電腦成為我在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于是有了第三回合:尋求與電腦的“和解”。

比如有段時間孩子迷上了外星人,在網上搜各種外星人的圖檔,父母就下了一個做圖軟體,幫孩子找教程自學修圖,鼓勵孩子自己設計外星人,後來索性都不用父母幫忙了,孩子自己鼓搗得津津有味。

這之後,電腦對這一家人來說,不再僅僅是看卡通片或玩遊戲的工具,它還能幫孩子完成許多更有趣、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有了3D做圖軟體後,學習立體幾何時自己畫一下,很快就明白了,比起講半天理論,可不止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漸漸地,孩子雖然還在玩電子遊戲,但更多時候,他喜歡去發掘各種好玩的功能:P圖、給國外朋友寫信;自己查詢喜歡的玩具在哪個商店裡有賣,還要貨比三家;用電腦練習外語……

由于操作電腦經驗豐富,小家夥還成了學校計算機課的“高手”,收獲了同學們的崇拜。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與電腦從“硬碰硬”到最終“和解”,孩子收獲了很多,家長的心态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你看,有時候“簡單粗暴”不僅僅是言行舉止,也有可能是思想上的——我們不希望孩子沉迷電子産品,那麼我們自己是否有片面地了解電子産品呢?

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好壞,既然電子裝置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了,不如以平和的心态面對,堵不如疏,讓孩子真正“玩”電子産品,而不是被電子産品“玩”。

3

拉近親子關系最有效的辦法:

看見真實的孩子

有段時間,我家隊友為了拉近和閨女的關系,沒少下功夫——又是買小禮物送驚喜,又是天天各種“甜言蜜語”哄着,閨女幹啥都要誇。

然而女兒好像都不是很買賬的樣子,頂多假笑敷衍一下。

隊友一度陷入苦惱,哀嚎:“孩子大了,和老爸不親了啊!”

我試着代入孩子的視角感受了一下,這些舉動不僅讨好意味甚濃,甚至有點煩人:“你不懂我就算了,我還得花時間考慮你的感受、回應你,真是麻煩。”

雖然有點紮心,但我還是不得不告訴隊友句大實話:“你這樣并不是真的愛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己做個好爸爸的願望,讓女兒配合你。”

不論任何年齡的娃,想要的并不是父母充滿善意的敷衍,而是真實的自己被看見。

在溝通中怎樣看見真實的孩子呢?一度我也為這個難題感到苦惱,直到我了解嬰兒是如何确認自己存在感的——

比如嬰兒對媽媽哭或笑,媽媽如果沒有反應,嬰兒就會崩潰,對TA來說,世界在崩塌,自己不複存在。

是以看見孩子的第一步,是要及時地回應孩子。

當然,回應的方式也有講究,一般情況下,要規避這樣2種:

無關反應

比如孩子說:“媽媽,你看這個小狗真可愛!”

媽媽回應:“就知道玩,趕緊回家,你作業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父母的溝通中,經常得到無關反應,長大後TA就會感覺到跟别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情感逆襲

孩子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

媽媽回應:“有什麼可愛的,髒兮兮的,不許摸!”

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會把孩子蓬勃的能量活生生地憋回去。

也許孩子當時沒多大反應,但這種感覺會一直藏在TA心裡,即便成年後,他也無法坦然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

一位媽媽在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到題時,孩子媽媽情緒變得暴躁起來

那什麼樣的回應,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看見”呢?

重複和确認。

當孩子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

媽媽隻需回應:“是的,我看到了,真的很可愛!”

不論什麼情緒狀态,重複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确認它,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看見了,彼此都會感到幸福和溫暖。

4

教育,是一場自我修行

今天分享的這幾個察覺成果,看上去好像互不相關,可仔細複盤後,就能發現,它們分别對應了教育中的“三感加分”,即:能力感、自主感、關愛感。

一個人的成就,離不開“三感”的推動。

當孩子遇到問題,我們總想要一個解決辦法,這時候,是在結果上努力;

而徹底解決一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從因上努力。

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對自己保持覺察,覺察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在破壞孩子的“三感”。

希望我們和孩子,都能專注于自身能量的煥發,而不必費心思互相較勁、對抗。

你認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