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存or清零?如果父母和抑郁、雙相孩子的觀點有沖突,該怎麼辦?

本文章節:

01、孩子的病還沒好,要盡量避免發生親子沖突

02、無論共存or清零,關鍵是引導孩子加快康複

我們曾經推送過一篇文章,裡面談到一個要點:

患者父母要深入思考自己對于國家“動态清零”的态度和看法,形成比較深入、科學、全面、理性的認識,然後也引導孩子做到這一點。

這裡不是引導大家“站隊”,也不是想讨論觀點孰對孰錯。而是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這麼做更有利于在非常時期下,孩子的情緒相對穩定,行為相對理性,至少病情不容易惡化,避免出現意外和悲劇。

有患者母親看了文章之後留言,說他們現在就在上海被居家隔離,孩子的雙相障礙又還沒康複,一家人大眼瞪小眼,本來就很壓抑。

結果,最近真的因為其丈夫和孩子對于防疫政策的不同觀點,兩人大吵起來,然後又扯出了一堆陳年舊事,雙方越吵越激動,她勉強勸住,兩人才沒動起手來。

可這幾天孩子的情緒明顯更容易煩躁,還說些“不如死了算了”“這個社會就該毀滅”這樣負性的話。這位母親很焦慮,非常擔心孩子會做出極端行為,“何醫生,我該怎麼辦?”

我想,可能在此刻的上海,有很多孩子得了抑郁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的家庭,也面臨這種難題:

如果父母和患病孩子對于防疫政策的觀點不一緻,如何盡量避免發生沖突,避免孩子病情惡化?

以下展開談一下我的建議和看法。

不過,再次強調,現在防疫措施“清零派”和“共存派”的争論非常大,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讨論這個問題,我個人支援國家的防疫措施,但是也能夠了解“共存派”的觀點來源。

我們是想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從幫助精神障礙患者平穩渡過這段特殊時期的角度,給這部分患者家長提供一些建議。

01、孩子的病還沒好,要盡量避免發生親子沖突

第一點,孩子得了抑郁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等精神障礙後,父母應趕緊學習高效的科學精神心理學知識,掌握與孩子相處的技巧,盡快改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減少孩子的情緒波動。

這一點是我們反複強調的,因為實在太太太重要了!

可上面那個跟孩子大吵一架的父親顯然沒做到,這反而令親子關系進一步惡化,孩子的症狀加重。

雖然我們能想象和了解,這位父親可能因為上海封控,工作、生活、收入都受到了很大影響,再加上孩子病了,他本來心理壓力就很大,情緒容易一點就着。

可正因為孩子病了,又處于疫情嚴峻的特殊階段,做父母的更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就算很難做出心平氣和、積極樂觀的樣子,也要盡最大的能力别與孩子起正面沖突,必要時閉上嘴巴,回房間冷靜冷靜。

共存or清零?如果父母和抑郁、雙相孩子的觀點有沖突,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第二點,對于“共存”還是“清零”,如果父母跟孩子的意見不一緻,父母要意識到這背後深層面其實是三觀的不一緻,而三觀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是以,父母不要跟孩子争個高低,這很容易激活雙方更多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不斷翻舊賬,孩子的情緒爆發。相反,父母應對孩子共情、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并看到孩子觀點的深層次根源。

具體來說,這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父母認為大陸現在防疫過度了,相對更傾向于“共存派”,可孩子不這麼認為。

父母要先深入反思自己這種觀點和态度來自于哪裡?比如,是否因為自己個體受到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危及了家庭經濟和生活保障?

是否因為接觸到很多批評現在防疫措施的資訊,是以自身的觀點受到了影響?

甚至在更深的層面上,父母是否在成長時期,因為遭遇過當時國内一些不公平現象,形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對大陸政府缺乏認同感和信任度?

或者父母本身就更加認可西方發達國家,而看到他們采取了“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後,認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恢複了正常?進而認同“奧密克戎株就是大号流感”這種說法?

如果是的話,那麼,那些成長背景、所接觸到的資訊、在疫情中際遇與我們不同的人,其感受和态度是否就會不同?我們對國外防疫的認知是否有一定的局限性?

換言之,我們要覺察到自己的認知活動的内容和思維方式,并深入意識到别人與自己不同的原因。如果父母能思考到這個層面,往往會更加理性及平和,也就更容易避免跟孩子發生沖突。

就算實在難以避免跟孩子談論到這個話題,父母也更容易與孩子共情,積極傾聽孩子的觀點背後的想法,先不做簡單的評價,并認可孩子觀點背後有價值、有積極意義的部分。

說實話,大陸現在堅決實行“動态清零”,這部分父母要看清這個現實,認識到國家采取這個政策背後的深層次邏輯和考量。

而且昨天大陸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解讀了一些人對于動态清零政策存在的誤區:不是要求全國在某個時刻沒有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對于一起發生的疫情,在較短時間内将其撲滅,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身體健康和經濟發展。

上海這波疫情之是以發展成這樣,我們要想清楚到底是“動态清零”這個政策本身的問題,還是當地政府防疫思想、執行力度、時間點和方法上的問題。同樣是“動态清零”,深圳和廣州目前就做得很好,市民的生活基本沒有出現大問題。

是以,這部分父母要在有深入地反思、自我檢討的基礎上,再跟孩子交流。雖然不一定能跟孩子得出完全一緻的看法,但孩子會明顯感覺到父母也是了解了很多新近資訊的,是尊重自己而且有檢討能力的。

這可能會讓孩子很吃驚,“爸媽以前很固執,很死闆的,現在竟然變了!”這有助于改善親子關系,幫助孩子加快康複。

第二種,父母認同“動态清零”,但孩子不認同。

雖然這部分孩子的觀點與國家政策不一緻,但父母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否定、指責,說他們是不對的;盡量控制好情緒,不要跟孩子發生争執。

同樣地,父母還是要對孩子共情、傾聽,聽聽他們接觸到了什麼資訊,有過什麼經曆,然後理性地意識到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觀點。

不過,父母自己有理性認識就行了,現階段最好不要拿出來跟孩子理論,别要求孩子也反思自己的觀點形成過程。因為在親子關系不夠良好的情況下,在孩子的負性情緒比較強的情況下,這樣反而容易激怒孩子,孩子更不願聽父母的。

共存or清零?如果父母和抑郁、雙相孩子的觀點有沖突,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相反,父母可以認可孩子觀點裡的一些内容,比如客觀地說,動态清零也确實有其弊端,上海政府這次的做法确實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有一些生命的逝去本來确實是可以避免的。

其實這部分孩子雖然認知不一定很理性,看問題不一定很深入,但他們内心往往都是很善良,是以他們看到一些事件和聲音時才會非常悲哀、憤怒。至少,父母可以針對這一點給孩子一些了解和認可。

也即是說,如果屬于這種情況的話,父母主要是對孩子共情、傾聽就可以了。孩子有一個負性情緒的釋放出口,感受到父母是了解自己的,情緒就會相對穩定,就算心裡不太情願,也能配合基本的防疫工作,不出意外和悲劇。

至于對孩子的積極引導,可以等到這波疫情過去後,大家的正常生活得以恢複,孩子的情緒相對更好、跟父母的關系更融洽之後,再找恰當的時機進行。

02、無論共存or清零,關鍵是引導孩子加快康複

其實,就算患病孩子和父母對于國家防疫措施的意見一緻,父母也可以積極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也有利于孩子加快康複。

比如,父母和孩子都認同大陸的動态清零,也願意積極配合防疫措施。這種情況的話,孩子往往不會對隔離有太大的抵觸情緒,這是好事。

那麼在親子關系比較良好的前提下,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積極去思考:

上海承擔了不少來自于國外的疫情輸入壓力,之前“精準防控”其實做得非常不錯,成為全國各地政府的榜樣,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肯定,甚至是羨慕,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

可為什麼上海這次出人意料地拉胯,跟之前的“防疫優等生”判若兩人呢?

奧密克戎這個毒株更易傳播、隐匿性更強,這固然是個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華庭飯店集中隔離點的通風管理疏漏也是重要原因。但這些情況在大陸其他城市也出現過,這不足以解釋上海為何發展到這個地步。

是以,除了外部環境和偶發事件之外,還有沒有上海政府本身的失誤和主觀因素呢?

有些網友分析認為,上海這波疫情之是以這麼嚴重,跟當地決策層過于輕視了病毒、低估了風險有關,也未能理性、深入地了解大陸防疫政策的重大意義,是以未能更早地采取更有力的防範措施,結果就越來越嚴重,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我認為這種分析有一定道理。如果孩子得的是典型的雙相障礙,有過心境高漲、開心興奮、過分自信的輕躁狂/躁狂發作經曆的話,那麼父母就更适宜跟孩子做這個話題的探讨。

因為,典型輕躁狂/躁狂發作背後的心理過程也是類似的:患者在際遇比較順利時,表現比較優秀時,很容易出現自大、自負心理,對面對的困難想得過于簡單,輕視了别人的建議,結果就更容易遭受挫折。

共存or清零?如果父母和抑郁、雙相孩子的觀點有沖突,該怎麼辦?

圖檔來源于網絡

遭受挫折後,患者的心理落差和精神沖擊很大,又開始極度自我否定,陷入重度抑郁發作。

是以,父母可以利用這次疫情,引導孩子加強自我覺察和自我檢討能力,就算某個階段做得好,也不要以為都是自己的功勞,以為自己能力超強,還要看到客觀的有利因素;更不要心态走飄,輕視了後續的困難。

想要獲得真正的成功,必須不斷努力、付出、自我檢討,并且理性地審時度勢、看清外部客觀環境,才更有可能實作目标。

那如果父母和患病的孩子都不認同“動态清零”呢?這種情況看起來親子沖突是少了,但其實比上面任何一種情況都更危險。

因為父母和孩子可能對國内防疫的大環境都是抵觸的,甚至對于大陸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都是抵觸的,親子之間的觀點和感受又不斷互相強化。

那麼,至少從孩子的主觀角度來說,他們本來就得了抑郁症、雙相、強迫症等疾病,本來就很壓抑,然後又生活在一個自己不認可的社會環境裡,這是非常痛苦、煎熬、無奈的。這不但對其康複不利,反而會加重病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觀念都難以改變,家庭條件又良好,一家人有機會移民的話,那也算是一種現實選擇。

聽說最近很多上海人搜尋移民政策,打算這波疫情一過去就趕緊“逃離”,不排除有這種考慮。

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這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如果移民後,孩子過上了自己希望過的生活,這确實有助于緩解孩子的病情,甚至慢慢走向康複。

可如果沒有機會移民,隻能一直呆在國内,父母又沒有意識進行自我檢討,調整認知,也沒有意識引導孩子做到這一點的話,孩子的憤怒會越來越強烈,認知越來越偏執,不僅病好不了,還很有可能發展出偏執型人格障礙,甚至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反的主要是國内社會)。

當然,即使移民,也不代表問題就能順利解決。

我們接診過很多有出國留學經曆的抑郁、雙相患者,他們自身和父母也曾經把西方發達國家想象得非常美好,結果孩子一出去留學,發現國外也有很多社會問題和弊端,甚至整體上還沒有國内那麼好。他們一出國就愛國,有時聽到父母抱怨國内社會,他們還會跟父母生氣。

是以,如果這部分父母和孩子考慮移民,那最好提前對移民目的地環境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準備,充分考慮好了再做決定,否則容易出現“巴黎綜合征”。

如果不考慮移民,也暫時沒法移民,那父母最好還是及時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思考自己觀點的來源,增強理性。至少,不要強化孩子對于國内社會的憤怒和不理性态度。

最近,上海連續數天的新增感染者降到2萬以下,我們終于看到了拐點出現的曙光。

昨天我們還釋出了一個公益活動,為身處上海的部分抑郁症、雙相障礙、強迫症、焦慮症的患者免費提供臨床援助。

希望我們的微薄力量,以及最近的建議文章能對這部分患者及其父母有所啟發,平穩地渡過難關!

繼續閱讀